文/关蓝雪
01
前段时间小闹宝咳嗽老是不好,看了好几次医生,医生也给陆续开了几种主治功能差不多的药。就是之前医生开的药吃完了还没好,去看医生后又给开了新的药。
其中有一个是疏风解热治疗咳嗽流涕的儿科中成药。把药拿回家后W先生说,“医生有没有给我们拿错啊?这个药怎么还治便秘?”我拿来药盒一看,果然功能主治那一项里有便秘二字。我们随即翻出来付款单和病历本,确认无误,就是这个药。
本着对医生的信任和中药注重调理的理解,我们给小闹宝吃了这个药。于是小闹宝便开始拉肚子,不是简单的拉稀,而是呈喷射状的腹泻。我们以为是着凉了,但给他保暖喝温开水都没有用。后来我想到了治便秘的那个咳嗽药,从事医药行业的我根据自己的常识判断凡是可以治疗便秘的药都多少有点拉肚子的成分。
我找出说明书想看看不良反应和副作用来证实自己的想法,但是说明书里并没有标明副作用,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里赫然写着尚不明确。
当时我就方了,尚不明确是什么意思?是没有还是不知道?但也没有深究,只是停用了那个药。
02
上个周末,带小闹宝去进行体检,因为体重偏轻,医生判定小闹宝有点营养不良,给开了一种健脾消食的中成药。
本来我是不打算给小闹宝吃的,因为他一直就没有消化不良的迹象。想着既然医生给开了,那就先拿着,万一哪天积食的时候就不用再去买了。但是W先生和我妈说,健胃消食的吃点儿也没关系,说不定还能多吃点饭。于是就给他吃了两天,不但没有能多吃饭,反而是吃了就吐。我们又一次云里雾里,不知道到底咋回事。
有了上次的经验,我还是有点怀疑是药物导致。翻来说明书,同样是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尚不明确。我分别查了这个药的各个成分,竟然还有婴幼儿禁忌的成分。我们不再给他吃了,就没再呕吐过。
之前那个药好歹还写了90年代做过400例临床试验,虽然作为一个儿童用药它没有标明临床样本的年龄段,而这个药则根本没有临床试验这一项。是没有做过还是做了没发现不良反应或副作用,我们也没有途径去得知。尚不明确、不详这种模棱的表述简直是对患者和生命极其不负责的表现。比如里面说的不良反应一项,如果患者服用了这种药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死亡,那么企业是不是就可以不用负责了,因为说明书中已经写明了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我问W先生,像我这种有医药常识的家长,大概还能推测出是哪里出了问题,那些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知识的家长该怎么办呢?W先生说,那就继续去医院呗,医生会给你换个药或者再开个治拉肚子治呕吐的药。
03
作为一个从事药物研发的妈妈,自己的孩子也深受药品不规范之苦,情感上简直是不能忍。
于是我查了一些资料,也了解了一些信息。药品说明书必须注明药品的通用名称、成分、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禁忌证、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内容。然而去药店买药,你会发现,处方药的说明书一般较为复杂,非处方药说明书相对简单,而中成药的说明书最为简单。据统计,有超过60%的中成药说明书不良反应等未标注,或仅写上尚不明确。
中成药在说明书上不良反应一项普遍标注为尚不明确,或许是因为中成药的审批和管理不用遵循国际通行的药品管理原则。早几年药品监管和审批不严格的情况下,药品上市比现在容易的多,有些药连临床试验也是不做的,做了很多也是不规范的。
赫尔辛基宣言(一份关于人体试验的国际性文件)和儿科人群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出于保护受试者的目的,对小年龄阶段尤其是婴幼儿的临床试验做了特殊规定,尽可能遵循“样本量最小、标本最少、痛苦最小”的原则。所以儿童药的很多信息都是从成人、大龄儿童的研究数据中推导的。
但是婴幼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胃肠道、身体机能和对药物刺激的反应是和成人不一样的。 就算是药品上市时得到的数据没有发现不良反应,但上市后在更广泛应用中,使用人群就不局限于几百例了,在成千上万的人群当中,是很容易出现之前没有发现的不良反应的,而这些不良反应企业应该有责任定期汇总,并体现在说明书当中。
04
我在百度中输入小闹宝吃了拉肚子的那个药,后边加上腹泻,搜出来很多页。从零几年的时候就有人发帖说吃完拉肚子,可现在说明书还是这样。
我给该药企打了电话,说了小闹宝的情况,药企那边的人一开始只是推脱敷衍,说他们的药没有问题,这不一定是不良反应,可能是其它原因导致的。摆事实讲道理没用的,我跟他表明了我的职业,并表示我会给食药监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这么冷门的机构我竟然知道)打电话的,他们态度立马就有了改变,向我了解了一下当时用药的情况,说是会报备和研究的。我说十多年前网上就有不少人说拉肚子,为什么到现在不良反应还是尚不明确,就没有去收集和调查这些不良反应的信息吗。他们就给我说了一堆什么说明书更改有多么麻烦,没有医疗机构给他们反映过之类的话。于是我就知道了自己刚才反映的情况也并没有什么卵用,不会致死致残,政策上也没有强制要求,企业才懒得去关注呢,他们只要赚到钱就可以了。在医生眼中我们是需要帮助的患者,但在企业眼中我们只是消费者。
在这种严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一个普通大众到底该如何发声?哪怕是个消费者,我们也总该有要求售后服务和产品改进的权利吧。我想,应该没有哪个产品像药品这样,总让人有种刀俎下鱼肉的感觉。
2017年11月14日,写于上海。
ps: 我不是中医药黑粉,相反在我此前的认知中我一直认为中药是相对来说更安全的。可这次,中成药确实让我寒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