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万物都有联系,2019年年末,有几件事,几部电影,如果合在一起咂摸,会显出特别的味道,仿佛在形成某种深刻影响生活的意识或情境。
第一件事,2019年前三季度全国各级民政部门登记离婚达310.4万对,比去年同期增加20.5万对,而结婚率,自2013年以来,已连续六年下跌。
第二件事,2019全国出生人口数断崖式下跌,由2018年的1523万跌至约1100万。隔壁日本和韩国形势更严峻:日本厚生劳动省方面表示,2019日本新生儿或不足90万,创1899年以来新低,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教授铃木透甚至认为,日本人正面临“绝种”风险(据观察者网);韩国更是成为世界首个零出生率国家(据韩国统计厅2019年8月数据发布)。
第三件事,则是这些冰冷数据通过故事,在电影中被鲜活呈现。2019年年末,有这样三部电影,《婚姻故事》《82年生的金智英》《被光抓走的人》,出品国不同的它们被合称为“婚姻劝退三部曲”,意即看完这三部影片,会令一个人产生或加剧他(她)的恐婚症。
如果只是这三件事,也不过是一种以现实为基础、所形成的以婚姻为中心的消极辐射,但偏偏,二十一世纪10年代末,一部37年前的老电影突然爆火,它集萃婚姻中最美好的部分,成为“婚姻劝退三部曲”的“抗体”,令人减退了一些对婚姻的恐惧。
这部电影,就是谢晋导演的《牧马人》。
#牧马人话题下的所有电影片段仿拍视频,在抖音已获得15.3亿次播放量,而此片经典段落#老许你要老婆不要的仿拍视频,也已获得6.9亿次播放量。
其中不乏以当代年轻人独特视角,对经典片段的戏谑式再创造拍摄。
抖音@王霁航
暂且不提《牧马人》之火的背后是否存在推手,只看它流行于现在这个节点(各项婚恋数据相继发布、恐婚向电影一部接一部),就会觉得,这一切在形成一种告别10年代的隐喻:年轻人对当代婚姻结构抱持再消极的态度,都始终需要对婚姻文化怀揣一点希望和想象,如此才能更好地迈入20年代。
那么,《牧马人》能“完成”这种隐喻吗?
它是否能以上世纪80年代的婚姻故事,来消解如今更深入人心的婚姻劝退型戏剧?
一
常有言,打蛇打七寸,“七寸”是蛇的心脏部位,婚姻也有“七寸”,但这“七寸”并非爱情,因为婚姻的本质,是一种制度、一种关系,不是一种情感,“婚姻劝退三部曲”尽管水准不一,但都精准打击到了婚姻的“七寸”。
三部电影,三对夫妻,《婚姻故事》中的美国夫妻查理(亚当·德赖弗 饰)、妮可(斯嘉丽·约翰逊 饰),《82年生的金智英》中的韩国夫妻郑大贤(孔侑 饰)、金智英(郑有美 饰),《被光抓走的人》中的中国夫妻武文学(黄渤 饰)、张燕(谭卓 饰),这三对,他们各自的关系之所以出现问题,根源都不在夫妻感情,而在夫妻关系对他们个人人格、品性、未来规划等产生的冲击。
妮可决意离婚,原因在于查理未曾考虑过妮可作为独立个体的人生规划。尽管两人都从事戏剧行业,但在戏剧的细分领域(查理的舞台剧、妮可的电视剧),两人的事业偏好并未完全重叠,所以两人离婚的根源,其实正如美国华裔作家特德·姜笔下的离婚故事,“他们找不到办法来协调双方的兴趣分歧”(《软件体的生命周期》)。
这是从个人人本位角度,对婚姻双人结构发出的非常清晰的拷问。
金智英患上所谓精神病,根源与“妮可的离婚”异曲同工:金智英渴望在婚姻之外,拥有自己的职业和精神世界,然而,婚姻文化对个人独立精神的包裹和渗透式侵蚀,在亚洲尤其韩国,则比在美国彻底得多。
具荷拉、雪莉等女星自杀事件,其实已经以一种新闻标签的方式,令人认识到韩国女性个人意志被压迫的严峻,这种严峻往往激发韩国作家在小说中异化女性角色,如金智英的“胡言乱语”,又如韩国著名作家韩江小说中坚持认为自己是植物的女人(《素食主义者》)。
而《82年生的金智英》中一个十分残酷的戏剧设置是,最终彻底压垮金智英,令她相信自己的确患有精神障碍,从而真心拒绝职场人生的人,并非一个男人,而是一个女人——丈夫郑大贤的母亲。这种令“男性主导思想”悄然渗入女性意识之中,再通过女性对女性进行人生压迫,才是亚洲婚姻文化最令人恐惧之处。
对于武文学、张燕这对夫妻,“光抓走了所有相爱的人”这个设定其实并不重要,因为他们作为被光剩下的人,并未在“消失的都是相爱的”这一判断初现时,真的怀疑过彼此的感情。不怀疑,不等于深信,只是老夫老妻间的一种懒得怀疑,正如影片开场两人的夫妻生活——没有,身体不会焦渴,有,身体也并不兴奋。
那为什么后来开始产生怀疑?
因为所有被剩下的夫妻,都不得不接受社会隐形的质疑:你们如果相爱,为什么没被光抓走?这种社会范围内的质疑,在影片软科幻的设定下,形成一种基于固有婚姻文化的新型婚姻文化,所有夫妻,都必须去适应这种文化,必须通过PS照片、编造谎言、拆卸尊严等行为,获得这种文化的认可。
所以,婚姻成立、瓦解与否,从来不是两个人甚至两个家庭的事。
故而,《婚姻故事》《82年生的金智英》《被光抓走的人》这三部影片,都巧妙避开了“爱情对婚姻的影响”这一相对乏味的命题,而是在“个人与文化”的高维度追问婚姻的困局和结局。
同时,三部影片都编排了婚姻中最不堪的时刻。
《婚姻故事》中,最不堪的,并非查理和妮可那场舞台剧般、以“诅咒对方死亡”达到高潮的室内争吵,而是两人在携双方律师“对峙”时,双方律师都罗列了对方生活中最不宜被公开讨论的私事,比如查理的一夜情、妮可的酗酒、嗑药等;甚至,律师指出的细节,就发生在查理、妮可上一次见面之时,足见,双方都在蓄意观察彼此,以在离婚中获得优势。
《82年生的金智英》中,当金智英最终表示自己将放弃再度就职,原本准备请育儿假的郑大贤露出如释重负的表情。这并非因为他不爱金智英,而是因为,一年的育儿假将令他很难再在职场获得当下的好待遇(韩国职场的长幼尊卑观念同样非常严苛和强烈),这个表情,证明郑大贤在家庭男女意志的博弈中,最终以男性身份胜出,这与整个韩国社会的性别权力结构契合,他以妻子的主动牺牲为代价,保住了这段韩国婚姻的“正常性”。
《被光抓走的人》中,武文学在酒局上夸夸其谈和妻子之间莫须有的和谐性生活,全然不顾女性的尊严和隐私,为的,只是在酒桌这“以小呈大”的方寸世界中,摆一场夫妻情感的排面。他不尊重自己的妻子吗?当然尊重。但他认为男性在婚姻文化中的脸面和主导地位,重于女性的尊严。
如果将任意一个中国中年男人请到武文学这张酒桌上,恐怕他大概率会做出同样选择。
二
“婚姻范本”《牧马人》面世于1982年,片中许灵均(朱时茂 饰)和李秀芝(丛珊 饰)的婚恋模式,是当时不少中国农村婚恋的真实映射,用许灵均的对白来说就是,“我们没有恋爱史”、“(我们)是结婚以后才谈恋爱的”,这与如今年轻人秉持的“先恋爱后结婚”差异很大。
而许灵均、李秀芝美满的婚后生活,则进一步加深这样一种印象:《牧马人》中的爱情和婚姻都是特别简单的。但其实,谢晋导演这部影片依然极尽所能呈现了爱情和婚姻的全貌,以免观众对这种神仙似的关系产生不切实际的过度渴望。
观众可以捡拾《牧马人》中的一些吉光片羽,并由此感受影片对婚姻的丰满塑造:上一代,许父、许母因感情不睦而分离,许灵均在母亲离世后成为弃儿,这里的婚姻显然是令人绝望的;
这一代,尽管“老许你要老婆不要”的片段,塑造了一种“良人从天而降”的理想状态,但随后,牛犇饰演的郭子以结婚红本为借口,强行将许灵均、李秀芝凑为一对,虽则本意良善且结局和满,但这依然在某种程度上,证明婚姻是一种契约关系,正如许父所言,“婚姻本身就是一种条约和义务,不管你和妻子有没有感情,都要把这种条约恪守到底”;
而许父则进一步透露自己在美国的几个孩子,都不如许灵均沉稳、冷峻,而是“花花公子”,对比李秀芝对儿子清清的言传身教,这又从偏僻的角度剖开了婚姻的再一点可能性,即婚姻中孩子教育的风向难以被确定。
许灵均和父亲许景由
“我把心都扒给他了,比钱珍贵得多”、“他当官我也不稀罕,再放20年马我也不嫌弃”……《牧马人》中这些令男性无比受用的高光台词,其实并非在呈现婚姻的本质和真相,而是在勾勒婚姻的一种理想状态。
《牧马人》根据著名作家张贤亮经典短篇《灵与肉》改编,仅从小说篇名即可感受到,这个故事决不单纯关乎婚姻、爱情。的确,《牧马人》思路清晰地囊括了历史反思、未来展望、时代变迁等重要命题,而婚姻和爱情只是这些命题的引子,这个引子和这些命题则具有统一的主旨风格,即从命运伤痕之中衍生的理想主义。
淡化旧时代对许灵均的伤害,突出他对新时代的信心和奉献;弱写许父不堪的婚姻往事和亲子教育,强化许灵均的婚姻美满、爱情甜蜜——谢晋导演这种非常聪明的叙事处理,使《牧马人》的璞玉品质如一米阳光,即使在今天突然被再度开封,依旧能在冰冷的“婚姻劝退三部曲”面前,闪出温暖治愈的光芒。
三
《牧马人》和“婚姻劝退三部曲”,如一场辩论的不同持方,前者支持“婚姻予人美好”,后者站队“婚姻令人恐慌”,而双方的论据中,其实又都隐藏着能反证对方观点的角度和细节,这是因为,同绝大多数辩题一样,婚姻的辩题也无绝对正反,婚姻本身就极其复杂。
正如大卫·芬奇《消失的爱人》明明是一部充满血腥、诡计、欺骗、极端元素的惊悚电影,但当女主角艾米转头说出“That's marriage”(这就是婚姻)的对白时,观众依然很可能如聆真理、醍醐灌顶。
所以,《牧马人》和“婚姻劝退三部曲”的“辩论”,并非简单与复杂的辩论,那么它们的本质区别到底在哪?
《牧马人》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许灵均去北京前一晚,问李秀芝,如果父亲让我去美国怎么办,李秀芝告诉许灵均,她知道他不会去,许灵均问秀芝是否以为自己离不开她,李秀芝否认了,示意有更重要的人事能留住他,此时,镜头移转至墙上的中国地图。
这里其实揭示了两人婚姻美满的根本原因——李秀芝从土壤中、从根上理解透了许灵均,而曾遭遇苦难甚至想过自杀的许灵均,则借李秀芝的天然淳朴,认清了新旧两个时代和当时中国社会的本质。许灵均明白,李秀芝和他的新中国是血肉相连的,因此,他能够接受当时中国社会的一切文化,包括婚姻文化,也有足够定力拒绝来自更优物质生活的诱惑。
这对夫妻三观契合,且能认清并接受婚姻本质。
“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罗曼·罗兰《米开朗基罗传》)——影片最后,许灵均在夕阳之中奔向李秀芝和清清,这其实就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主义场景。
再看“婚姻劝退三部曲”。
《婚姻故事》中,妮可认清婚姻本质是一种契约关系,所以一离婚她立即请了律师,契约中必隐含牺牲,妮可并不接受这一点,因为对她而言,牺牲过于巨大,查理则根本没有认清婚姻的契约性,所以试图通过两人好商好量处理离婚事宜。两人对婚姻理解的不同步,造成一系列情感沟壑。
《82年生的金智英》中,问题其实可以具体到郑大贤身上。郑大贤并未意识到他们这段婚姻处于一种怎样的社会结构中,所以当金智英开始“胡言乱语”,他的第一反应是将妻子送诊、就医,而非从金智英身为女性的角度,去梳理她的思绪、理解她的“异化”。郑大贤将婚姻问题聚焦至妻子个人身上,从而缺乏足够视野去审视问题的根脉。
《被光抓走的人》中,武文学和张燕其实是大多数中国夫妻的缩影,他们没有闲暇去理解婚姻这件事,婚姻对他们而言只是一种惯性——没问题,继续走,有问题,吵一吵、顶一顶、闹一闹,能继续继续,不能继续再忍忍,忍不了了就掰。电影结尾,两人互诉“我爱你”,而后随字幕走起一段长镜头:两人在厨房一言不发准备晚餐。
乍一看,夫妻冰释前嫌,共同溶于日常生活之中,多温暖的场景!但其实,他们只是再度被婚姻推向下一段路程,他们的婚姻缺乏主动理解,几乎全是被动前行。一个假设就足以撕破这段戏的温暖假面而露出它骨子里的冷清:假设此时在厨房准备晚餐的是许灵均和李秀芝……想象一下,光景定会增色不少,因为一对真正和谐的夫妻进入了这个情境。
所以,《牧马人》和“婚姻劝退三部曲”的根本区别,不在于片中的婚姻简单与否,而在于片中角色是否认清并接受婚姻在不同社会文化中的本质。
一个人要不要走入婚姻?年轻人的恐婚是否可被治愈?
你的答案,在《牧马人》中,还是在“婚姻劝退三部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