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比特人3》:奔跑吧,五军

《霍比特人3》:奔跑吧,五军_第1张图片

上世纪50年代起,约翰·罗纳德·瑞尔·托尔金这位语言学教授在工作之外所创造出的,一个仅存在于理性想象里的中土世界,将奇幻文学从纯粹的消费娱乐往严肃视野上拔高了不少,这对于其后许多从事同样题材的作家,包括醉心于类DND文化的死宅来说,无疑功德无量。当然更重要的是,几十年后一名来自于南半球,之前只拍过几部恐怖喜剧的熊猫模样男子,通过把中土传奇近乎完美地展现在荧幕之上,一举改变了他家乡新西兰的旅游与电影工业。

但在令人不易察觉的一处,《魔戒》系列也暗示出了某种既定经验,即把大投资电影拆分上映的操作模式。虽然这种做法之前并非没有过。但从那之后,哈利波特系列的大结局,暮光系列的大结局,包括美国已经上映的饥饿游戏终结篇,无一例外地都拆成两部上映。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是,上半部观众觉得文戏长也得忍着,下半部给你瞧连场高潮。这样平摊了投资,降低了排厅风险,不用因为时长限制而痛苦地把呕心沥血拍好的戏剪掉。吴宇森从《赤壁》到《太平轮》应该也是这种考虑。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传统的对一部电影评价的方法受到了挑战,它的结构本身很可能不均衡,着眼点也有别于正常的单部系列片。故事的干料太少,填进去的粉丝向细节大到一个程度,和原系统还能否融为一体。对于这部《霍比特人:五军之战》来说,尤为地典型。如果你能忽略这些,安心看每个细节,这套系列的工艺水准,本来就是足以能让你沉浸的。

本部剧情按照无关程度分为三部分,精灵王埃隆,萝林夫人,萨鲁曼和甘道夫组团刷了一下索伦;巴德终于一箭干掉话多的卷福龙(这两段占去六分之一篇幅),最后矮人族重返孤山,半兽人气势汹汹袭来,精灵族面无表情也袭来,甘道夫气喘吁吁赶来,大家为怎么打,为什么而打,要不要打,聊了很久,一直到……开打。至于结尾正义与邪恶谁赢了,你猜?

和《魔戒》系列略不一样,《霍比特人》的流程相对更为直白,原著也并不长。前者中毁灭one ring的主线直贯人物内心欲望挣扎,这样毫无破坏能力的小矮人才能在腥风血雨中一直占据核心位置。而《五军》中的比尔博一到开战就基本只能力求自保,处在观者位置等结局。当然关键时刻也出现了“往火线送子弹”这样的高潮段落,但完全不足以奠定其存在感。而处于戏剧转折点的矮人王索林从黑化入魔到幡然悔悟的一整段,居然是靠自己一肩挑完成的。这种角度或许在原著中看来还有内心支撑,可呈现在影像上颇有些无趣。而其他各条支线也大多如此,每场戏之间推进得非常缓慢,相互之间也不负责影响。无疑增加了观看的疲劳感。

如前所述,这样的角度细想来似乎总不太公平。《五军》全部核心部分就是这场战斗,它仅是一个完整故事里的高潮戏,只不过变成了一部电影上映。之前该讲的已讲得差不多了,哪里凭空造一个小时的剧情来呢。大战将即,立场之间已经越来越没有转圜余地,大部分人物性格也更缺乏成长空间,很多角色跟观众一样都在“等”。原创的三角恋好像并不讨好,不过总算是勾连各方面情绪的一种技巧,也让故事多了点“人”气。伊万杰琳莉莉一脸人畜无伤地扮演这种角色又更是轻车熟路。只可惜对外围看热闹的群众来说,无休止的砍杀镜头冲淡了移情的机会,晃到最后面对伤痛的时刻,已经麻木。什么是爱,这个问题好遥远。这套美学,也已经不再新鲜。

什么是爱,就是在全片结束前还能担心一下逃难的人群,就是会想起后来比尔博老去后,终究会变成一个不那么萌的人,多少难过小会儿。旅程也许真的就这样结束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霍比特人3》:奔跑吧,五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