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钱币”在市面上一直备受瞩目,因藏友大多都有古钱币但却无法确定钱币的真实价值,对古钱币一直抱着怀疑的态度,且在生活中胡乱咨询古玩地摊或者说二道贩子,对于不懂行的人即使是价值千万在他眼里也就是普普通通的一枚钱币而已!相信很多藏友即使手里有钱币也不明白这枚钱币的来历甚至是收藏价值,今天就针对钱币先讲解古钱币“五十珍”。
一,桥足半釿布
古泉五十珍之首。战国时期铸币。系从空首布演化而来,因其钱文多铸有货币单位“釿”字而得名。产生于战国早期,主要流通于魏国地区。基本形制为首部平实、圆肩(或平肩)、圆裆、方足。钱文纪地、纪值,一般分二釿、一釿和半釿三等。除此之外,当时楚国地区也曾铸行过钱文分别是“殊布当釿”和“四布当釿”的长足釿布。
二,三孔布
三孔布是中国古代钱币的一种!旧称“三窍布”。铸于战国晚期约公元前3世纪左右。形同圆首、圆肩、圆足、圆裆;独具的特征是:布首及两足各有一只圆孔,故称“三孔布”。面文多为地名,背文有纪重和纪值文字。分大、小二型,各布均以“两”、“朱”计重。大布通长5.5厘米,重8克上校,背文“十二朱”即半两。大小布值恰好为2:1。世传三孔布面文有:上尃、下尃、上苑(艾)、安阳、南行唐(鱼阳)、上?、下?阳、平台、?与、北九门、文雁乡、相、阿、妬邑等;1983年山西朔县又出土一枚仅见的“宋子”,计约15种左右。三孔布考证有三种观点:1.三孔布以朱两计重系秦制,当为秦铸;2.形制雷同赵圆足布,出土均在赵故地,是为赵币;3.战国末年秦占赵后赵地所铸货币。三孔布铸造精工,形制奇特,品相端美,传世及出土数量极微,迄今国内仅藏数十枚。
三,博山刀
博山是地名,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南部。在清代中期嘉庆年间,博山地区香峪村曾首次出土一批刀币,其刀币正面有一“明”字,此“明”字细长,凸出钱面不到0.5毫米,背面的文字多变,一般有三至四字。由于这些文字奇特难释,故以前就以“博山刀”称之。
在清中期嘉庆年间,博山地区香欲村曾首次出土一批刀币,刀币正面有一个“明字”,这个“明”字细长,凸出钱面不过0.5毫米,背面的文字大多都不一样,一般三到四个字,由于这些文字奇特且难以解释,所以以前就以“博山刀”称之。
博山刀应是燕军伐齐,“留循齐五年”的遗物,燕军一度占领齐地的时候,用来应付军需之作,其应该为燕铸之币。 其刀因铭文铸有齐地名、齐货名,面文曰“明”,又形似燕明刀,故后来又称“齐明刀”。齐明刀毕竟是燕国之军占领他国领域之时所铸,铸量不大,而铸时又不长,故遗存至今也就稀少了。
四,晋阳匕
在战国时期,刀币在各国比较流行。约在公元前3世纪,赵国晋阳(今山西太原晋源),另说是魏国晋阳(今山西永济虞乡),所铸的“晋化”、“晋阳化”、“晋阳新货”刀币。还有一种晋阳半特小直刀,通长仅有9--10厘米,不仅比“大刀”币的长度短了3厘米多,而且刀身平直,无狐曲,所以,被称为“晋阳小直刀”。
1,晋半
在这些“晋阳小直刀”中,还有更小的“晋阳半特小直刀”。这种“晋阳半特小直刀”,币型特别小,刀长7.2厘米,重5.8克,周边有凸起的刀形廓,面文篆书“晋半”二字,刀柄无脊线,光背无廓,无文,刀身平直,无狐曲。
2,晋阳新化
晋阳新化长96毫米,重10克左右。陕西省与四川省交界地区出土。 锈色十分厚重。
五,齐六字刀
齐六字刀是我国最早的纪念币。
齐六字刀的铸造时期有四种说法:
一说西周初年姜太公初封齐地建国,铸此币以示造邦或建邦;
二说春秋时期齐桓公称霸后,铸此币纪念其祖先建邦;
三说春秋末、战国初期田氏代姜氏为国君,公元前386年田齐太公田和正式成为齐侯后,铸此币表示开国纪念;
四说战国末期,公元前279年,田单以火牛阵破燕复齐,齐襄王田法章由莒返回国都临淄时铸此复国纪念币。
六,东周(圜钱)
战国“东周”圜钱,直径27mm,此泉为战国诸钱中之大名誉品,位列古泉五十名珍之一,极罕见。公元前441年,周考王封其弟揭于河南城。此城在洛阳之西,故称其国为“西周”。西周君曾铸造 “西周”圜钱,钱径2.7厘米左右,枚重3.8至5克不等。公元前367年,西周惠公封其少子班于巩地。巩地在洛阳之东,遂称“东周”。东周君亦铸行“东周”圆孔圜钱,钱径2.6厘米,重4至4.5克。旧谱曾收录一种钱径4.1厘米大的“东周”圜钱,此属于大型者,均真。“西周”与“东周”圜钱当年铸量不多,流传至今已成珍稀泉品。—关汉亨著《中华珍泉追踪录》
7,共屯赤金
中国古代 钱币之一。 “共屯赤金”铜质,直径43毫米,系 战国中晚期(公元前4-前3世纪) 魏国所铸,主要流通三晋地区,圆孔,面无廓,背平,为早期圆孔 圜钱。中国古钱“ 五十名珍”之一。(以下两钱请对比鉴定)
共屯赤金圜钱存世罕见,是先秦名珍之一,1982年山西省侯马市战国墓中曾出土一枚,近年国内无上拍记录。
8。壮泉四十
西汉末年 王莽政权所铸造的 六泉之一,铜质精良,文字精美,悬针篆。篆体泉字中竖断为两截,乃王莽泉之特点,按照新莽货币制度一枚“壮泉四十”可以换取40枚五铢钱。由于新莽货币制度在于利用虚值大钱快速搜刮民间财富,自然得不到民众的支持, 六泉十布制度旋即即废。“壮泉四十”流通时间不长,铸造量又不大,存世极其罕见,为中国古代钱币之大珍。
9,国宝金匮直万
西汉末年王莽政权“新”铸造钱币,形制特殊,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为方孔圆钱形式,直径为3厘米,面文为篆书“国宝金匮”四字,旋读,悬针篆。下以短颈联方形泉身,边长为2.8厘米,身面、背有直纹两道,纹内直书悬针篆“直万”二字,背无字。
我国历史上面值最大的铜币,当推新朝王莽(8—24)发行的“国宝金匮直万”古铜币,面值为一万枚五铢钱。据史料记载,王莽在位16年,由于国库空虚,共进行了4次货币改革,每改一次,就搜刮老百姓一次。“国宝金匮直万”是王莽最后一次货币改革铸造的,其形状如葫芦。上部为方孔圆形,铸有“国宝金匮”篆字;下部为正方形,上铸篆体“直万”两字,字体十分精美;中部系一短颈,连接上下两部。在当时,万枚五铢钱,可兑换黄金一市斤,而一枚“国宝金匮直万”钱,竟值一斤黄金,可见其剥削之程度惊人了。
“国室金匮直万”钱,由于面值过高,发行时间很短,清代之前没有发现其实物。至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西安一农民在平地时发现两枚。一枚被古币收藏家张叔驯购去,另一枚被英人柳玛购去,后由上海集币家张晋购回。以后又归陈仁涛收藏,解放前夕,陈移居香港。50年代初,我国政府用重金将其购回,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10,大泉五千
大泉五千是中国古代钱币的一种
成色年代:公元239-246年。三国吴钱,孙权赤乌元年至九年(公元238-246年)所铸大钱。篆书“大泉五千”四字旋读,一当五铢五千。传世极少,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是继王莽后最大的虚值钱。另有大泉当千、大泉二千,传世也较少。
11,太夏真兴
相传公元419年,大夏国国王赫连勃勃还都统万(今陕西靖边白城子),改元真兴并铸“太夏真兴”钱。大夏(古时“太”与“大”同义)乃国号,真兴乃年号。“太夏真兴”钱是我国最早的一枚国号、年号并铸在一起的钱币,存世稀见。太夏真兴存世罕见,为“华夏古泉一百名珍”之一,目前发现共7枚(含博物馆馆藏),近年国内无拍卖纪录。
十二.永光
南朝宋前废帝永光元年(465)铸钱,钱体薄小,钱径约18mm,重1.2g左右,稀见。
永光钱存世稀见,早期被评为中国古钱五十珍之一,目前市场价格在5万元左右。
南朝宋前废帝永光元年(465)二月铸两铢钱,而后继铸永光年号钱,八月改元景和,则永光钱的铸行时间最长不超过6个月。
十三.景和
十四.咸玄通宝
咸玄通宝也有称咸通玄宝:唐朝唐懿宗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 桂阳监钱官王彤铸,直径2.2厘米,钱文四字隶书而含魏碑风骨,直读,章法匀称有力,因铸而未行,故传世绝少,唐钱第一珍,也是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
今发咸玄通宝折三或为折五谱为载,其品为东北罐装窖藏之品,是近年发现新品。
十五.开平通宝
开平为五代梁朱温年号(公元907~911),存世钱币有“开平通宝”,“开平元宝”各一枚,由于皆系孤品,有无确切的史料记载,真伪难辨,此外,存世有少量开平元宝小铅钱。“开平通宝”生坑有红绿锈,而“开平元宝”熟坑无锈。“开平通宝”一般被认作为真品,而“开平元宝”之证伪尚待考证。
开平通宝钱据传为五代后梁太祖朱温开平年间(907-910年)所铸造,但史书没有记载。今天流于世上的开平通宝钱仅有大钱一种。它的形体仿照开元钱,但铸造制作上更粗糙,边廓不整齐。其钱径约3.4厘米,重量不能测定。铸造的“开平通宝”四个字,以隶书书写,从上往右旋读。这种铸造的钱世上流传极少,世上流传的小平的“开平通宝”为“开元通宝”挖补以后改刻所成。
十六.天成元宝
“天成元宝”的天成为五代时期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年号。天成年间(926-929年)明宗废铝锡铸造的劣等钱币,所铸成“天成元宝”。这种钱在制作上精整,文字十分清晰,钱径约2.3厘米,重3.4克左右,"天成元宝"几个字从上往右依次旋读。“天成元宝”因所出甚少,可谓五代钱中的珍稀之品,目前市场价格在25万元左右。
十七.永平元宝
永平元宝的版式为小平钱,有大样[早期]、小样[晚期]之分,铸工不精,面文粗糙, 钱文“永平元宝”隶书,旋读;然“永平”二字已近真书,“平”字中竖粗长。径约2.3厘米,重3克左右。背平夷无文,穿上或有仰月。无大钱及铅锡钱。王建所铸五种年号钱中,永平元宝传世独少,极为罕见。传世多见一种文字纤弱之“永平通宝”小钱,系安南所铸。
永平元宝传世稀见,被评为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
十八.天德重宝
五代十国时期南闽政权铸造。公元943年,王审知第三子王延政杀兄自立,称帝于建州,改国号为殷,建元天德,共历2年,铸造有“天德通宝”和“天德重宝”背“殷”钱。根据文献记载,“天德通宝”有铜铁两种,但铜钱仅见数枚,铁钱有折拾型大钱留世。“天德重宝”背“殷”钱也分铜铁两种,其中铜钱有大样和小样之分,面文也有隶书和楷书的区别,有“宝”字“足”部作隶笔,钱币界成为隶宝天德,依据旧谱讲解尚有折拾型【天德重宝背殷】大铜钱传世,极其罕见,惜拓图已残缺。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
十九.天策府宝
天策府宝,中国古代钱币之一。十国时期楚国马殷所铸。后梁太祖朱温开平四年(公元910)六月,以唐太宗故事开天策府,加楚地割据势力马殷为天策上将军,马殷因铸“天策府宝”大钱以记之。钱如当十,厚重浑朴,有铜、铁、铅质三种。天、策、府、宝四字旋读,光背。言,当日流通,城内用铅、铁钱,城外用铜钱。后铅、铁钱贬值,民人称为“铑”,指垛交易即此类。
“天策府宝”大钱,内外廓齐整,币文真书,旋读,背面无文,五代十国时楚王马殷所铸,时在乾化元年(911年)。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
二十.乾封泉宝(楚)
“乾封泉宝”钱为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铸,是唐代第一枚年号钱。《新唐书·旧货志》载,此钱“径寸,重二铢六分,以一当旧钱之十”。图为一枚从一唐代钱币窖藏中寻得的“乾封泉宝”钱,此钱铸制精美,字口深峻,钱身硬绿锈,径2.5厘米,穿宽0.7厘
米,厚0.14厘米,重4.4克。唐代稀见钱币之中的“乾封泉宝”,字体楷书,“乾”作“”。该钱为唐高宗李治乾封年间所铸,铸时仅八个月。唐朝政府速将其回笼销熔改铸开元通
宝,这就是乾封泉宝存世不多的缘由。
二十一.广政通宝
五代十国时期 后蜀 孟昶广政年间(公元938~956)铸造,版式为 小平钱。 铜、 铁、 铅钱并行,存世皆罕。铜钱尤其罕见,为古钱之大珍。
广政通宝铜钱早年被评为古钱五十名珍之一,今已不甚难见,目前市场价格在2万元左右,铁钱、铅钱市场价格在500元左右。
二十二.大蜀通宝
大蜀是历史事故的多发区。历来就为兵家长争之地。其铸币可追溯的战国时期。秦统一中国后也有铸币,汉到三国的历史朝代更替期铸币更是不断。尤以唐末五代时,天下大乱,军政割地而居,各自铸币,今考之极其繁复,铜、铁、铅质参差不齐。这时蜀地铸币以“大蜀通宝”为代表。宋时,淳化五年即公元993,四川李顺义军铸应运元宝、应感通宝。
二十三.保大元宝
保大元宝是五代十国古钱币。此泉位列古泉五十名珍,极为珍罕。南唐保大元宝背天,直径33mm,重11.8克,是品“保大元宝”背“天”大钱,其字文雄健深峻,形制深厚朴拙,与楚钱风范极类,应为马希萼奉南唐为正朔时所铸,故面文用南唐年号,背文则保留了楚铸旧制。
南唐李璟保大年间(943~957年)所铸,昔被泉家列为古泉五十名珍之一。对于其铸地的归属问题,历来颇有争议,如单从面文上看,保大系南唐李璟继位后的第一个年号,是钱应为南唐所铸;但其形制与背文“天”字,存有楚马氏铸钱遗风,故又有楚铸之
说。南唐铸币说认为:保大钱是李縖派兵攻入潭州(今湖南长沙)灭楚后所铸,其背文铭以“天”字,只是因循楚地铸钱旧制,是一种纪念性质。楚铸说则认为:保大钱系马殷之子马希萼归附南唐时用其年号所铸。据史料载:自楚王马殷开天策府后,其铸钱背文多有“天、策、天策、天府”等字。马殷死后,曾遗命自次子马希声以后,王位由诸兄弟依次继立,违者斩之,结果造成了诸子争位,内乱迭起的局面。马希声在位二年卒,尔后马希范继立,再后马希广为王,马希萼因争位不胜,遂兴师大动干戈。后汉乾?元年(948年),南汉攻楚,相继占领了楚地贺州、昭州。马希萼也于次年秋组成静江军攻打潭州,被马希广打败后,经过一年调整,又重新大举进兵,自号顺天王,并向南唐称臣求助。潭州失陷后,马希萼自称楚王,袭天策上将军职。不久马希崇发动宫廷政
变,自立为王,囚马希萼于衡山而再起内乱,南唐遣大将边镐率兵直趋潭州,马希崇投降,楚灭。
二十四.永通泉宝
五代南唐显德六年(959)所铸铜钱。以一当十。凡三品:分字八分书者,篆文者,面为篆文、背为龙凤形者。篆书者文曰“永通泉宝”,八分书者文曰“永通泉货”,质地颇精良。同年罢铸。
二十五.大齐通宝
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国主徐知诰(李昪)所铸造,李昪曾为徐温养子,故名徐知诰,曾被徐温封作齐王,杨吴天祚3年(公元937年)徐废吴睿帝自立,国号大齐,铸大齐通宝,现存世仅两枚。一枚的右上方缺一角,钱币界称之为“缺角大齐”,另一枚的钱上钻有4个小孔,被称为“四眼大齐”。“缺角大齐”由清朝的江南名士戴熙所藏,当时就有人愿用高价收买,戴不忍割爱,太平军攻进杭州,戴出于偏见投水自尽,死前将大齐通宝等物深埋地下。后
人为了得到这杖稀世真品,争相购买戴宅,掘地数次,终无所获。“四眼大齐”是上世纪20年代泉学家戴保庭和朱克壮在江西鄱阳农村孩童踢的毽子上发现的,此枚大齐通宝虽
然不缺角,但因为做毽子,被钻出四个小孔。后被著名收藏张叔驯重金购得,藏之密室,从不示人,且因而自号“齐斋”,其对“大齐通宝”的珍爱可见一斑。大齐通宝唯其罕见,弥足珍贵。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
二十六.乾亨通宝
五代十国时期南汉刘龚政权乾亨元年(公元917)铸造。一般制作不精,文字内多流铜,极少见。另有“乾亨重宝”铜钱。五代十国时期南汉刘龚政权年号有:乾亨大有 白龙铸造钱币有:乾亨通宝;乾亨重宝;大有元宝;白龙通宝。其中大有元宝;白龙通宝当时铸造就稀少,存世量更加稀少;现能知道的最多不过10枚!辽代乾亨通宝:据《辽史。食货志》记载:“景宗以旧钱不足于用,始铸乾亨新钱,钱用流布。”辽景宗为耶律贤。
二十七.永安一十
五代十国时期盘踞幽州的刘仁恭,刘守光父子所铸造。有铜 铁两种。
五代十国时期盘踞幽州的刘仁恭,刘守光父子所铸造。有铜 铁两种。铜钱存世仅孤品,古钱之大珍。此外“永安一十”面文形制独特,是中国古代钱币中唯一按照左右上下顺序念的钱币。刘氏父子另铸造有“永安一千”,“飞龙进宝”,“千秋万岁”等稀有钱币。
二十八.建国通宝
中国古代钱币之一。
北宋宋徽宗赵佶有建中靖国年号,但建国通宝仅有篆书,楷书小平对钱各一,其中篆书钱铜色金黄,狭穿大字,面带黑斑及松花绿锈,据说出土于苏北,1941年,曾被钱币收藏大家罗伯昭先生以400银元购得。羅推測,北宋錢自天圣起,率真篆成對,真書建國或有之,果然不出所料,真書建國通寶鄭家相先生早年收藏有之。也有人认为此钱太过离奇,怀疑是建炎通宝改刻而成,但据考证,建国通宝是取建中靖国年号的首尾二字组合而成铸造的货币,却因赵佶的建中靖国年号中的“建中”二字与唐代某年号重复,所以此币刚刚铸成就马上废止,而改铸非年号的“圣宋通宝”、“圣宋元宝”。因此建国通宝极为珍稀,存世量不超过10枚,无法估价,称建国通宝为北宋第一珍稀币并不为过。楷书建国通宝早在清末,民国时期曾被发现,可惜皆已流失,1956年锦州博物馆在发掘清代范子和墓时,曾经出土一枚隶书“建中靖国”钱,铜质厌白,属于夹锡钱一类,实属仅见。 请大家欣赏国家博物馆所藏名珍篆书体建国通宝。根据实物考证篆书体建国通宝的版别有三种,均属试铸。
二十九.圣宋通宝
圣宋通宝,直径2.4厘米,穿0.65厘米,厚0.1厘米。钱币完整,未见拼接、挖补、改刻的痕迹,应当是一枚真品古钱。“圣宋通宝”行书旋读,字体与行书圣宋元宝相同,只是“元”作“通”。背右下角现一斜月,左侧边郭有一个直径0.1厘米的圆形深孔,形态较规则,似乎是用作定位用。宋徽宗赵佶于崇宁二年(1103年)铸圣宋通宝,行、篆二体,以一当五,崇宁三年(1104年)乃止。圣宋通宝钱行世只有8个月,世间所见甚少
三十.靖康通宝
“靖康通宝”、“靖康元宝”是北宋 宋钦宗时期铸造的,他在位16个月就被掳往北方。因此,“靖康”钱铸量很少,“靖康通宝”更为罕见,属国家一级文物。靖康通宝的币质为铜、铁、银。靖康的形制分小平,折二,折三三等式。钱文有篆书,真书和隶书三书体。元宝篆隶成对,通宝篆真成对。书体苍劲善变,版式繁多。其中惟有元宝折二对钱及小平铁钱属于正式铸行,其余皆稀罕品。
靖康通宝的币质为铜、铁、银。靖康的形制分小平,折二,折三三等式。钱文有篆书,真书和隶书三书体。元宝篆隶成对,通宝篆真成对。书体苍劲善变,版式繁多。其中惟有元宝折二对钱及小平铁钱属于正式铸行,其余皆稀罕品。
更多详情请联系小编微信:wu373538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