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区块链世界,每个用户获得数字货币的方式除了挖矿,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就是交易所买卖代币。交易所作为数字货币玩家的标配,每每提及,各种不好的消息就会浮现脑中。
“85万比特币被盗的门头沟事件”、“加拿大交易平台Virtex停止提现,疑似跑路”、“BTC-e交易所下线”、“香港Bitfinex交易所12万个比特币被盗”、“OKen交易所又无法登陆了,网线被拔”......零零总总的负面新闻总是绕不开,交易所似乎是个重灾区,而这与中心化的机制有一定关系。
目前,全球前十均是中心化交易所,它的机制是用户将存储在链上的资产转入交易所开设的链上地址,然后交易所再分设各个用户的内部账号。用户通过交易所账号进行交易买卖,这部分对于中心化交易所来说,都是内部服务器撮合完成,账户明细和交易数据并不上链。用户数据和资产集中在交易所这个中心,黑客攻击、监守自盗、卷款潜逃、网络瘫痪等问题就时有发生,由此引发对去中心化交易的思考。
去中心化交易所具有的特性:交易数据上链,用户保留对自己资产的控制能力,存在一个以去中心化方式维护的记录账本。接下来,对比一下去中心化交易所的设计思路。
第一类,完全分布式交易所,如:以德IDEX(貌似因一系列丑闻已淡出)。
第二类,中心化撮合,分布式清算,类似股票市场的银行存管模式,如:达尔文DEW。
第三类,中心化做市商,分布式清算,如:开博Kyber Network。
第四类,中心化交易所,分布式管理,奖励机制有收益,上币投票权让用户主导,如:Fcion(交易即挖矿)。
现在,很多中心化交易所在尝试第三类方式,并各自发行自己的平台币,如:币安BNB、火币HT、OKB。这是制度方面的尝试,对于交易所的资金、资产、技术方面的安全,并没有本质改变。
1. 以德EtherDelta
以德的交易机制是链下存储订单薄,当用户Maker想要挂单成交时链下发送签名和订单消息登记到订单薄中,另外一个想要立即成交的用户Taker查询订单薄,匹配到合适订单,即可发送签名和订单信息到智能合约的交易功能。
链上确认交易,链上智能合约验证签名来源于用户Maker,确认订单没有过期或已履行,即执行合约,资金转移并收取费用,用户交易完成。
该交易机制基本上接近完全去中心化,优势是黑客攻击以德网站骗取用户私钥,造成的损失取决于被盗用户的资产和用户数,相对于中心化攻击来说伤害小。劣势是交易连续性没办法得到保证,流动性偏差,无法自动匹配,需要用户对订单进行签名。
随便提一句,经常被提及的去中心化0x协议,并不是一个交易所,而是一个开源的去中心化协议,属于订单薄托管模式,技术实现中引入Relayer的概念。Relayer可理解为链下订单簿服务的做市商、交易所、Dapp等等。Relayer的订单簿技术实现可以是中心化的也可以是非中心化的。Relayer和Relayer之间是割裂的,Relayer之间在利益上是彼此竞争。这点是对以德模式的改进。
2.达尔文DEW
达尔文的交易机制是建立两个账本:用户资产薄和交易订单薄。用户资产薄是托管到一个智能合约地址上,链上可查询,与公司运营资金分隔。交易订单薄是存储在中心化服务器上,中心化撮合。链上的智能合约和中心服务器的用户资产薄是数据交互的,合约通过调用中心服务器的用户资产薄来确认执行提现操作,并返回执行结果,更新服务器的用户资产薄。
该交易机制属于中心化撮合与去中心化清算相混合,优势是交易便捷度和效率性会提升,用户资产记录在链上,较安全透明。缺点是交易还是在中心化服务器中进行,容易受到网络攻击,造成网络延迟甚至瘫痪。
3.开博Kyber Network
开博的交易机制是引入储备贡献者和储备库管理者的角色,储备贡献者提供代币储备库,储备库管理者管理运营储备库。这点类似美国券商的做市商机制,当市场缺乏买家或者买家时,券商参与交易成为对手盘,为交易提供流动性。这里,储备库与储备库之间存在竞争,以保障给用户提供最优的兑换价格。智能合约提供储备池的价格,通过链上的智能合约完成结算。
该交易机制属于储备池模式,优势是交易更加便捷,时效性更好,引入竞争可更好的实现价格发现功能。缺点是需要储备贡献者和储备库管理者有一定的启动资金,需要强大的运营驱动。
扒完去中心交易所的设计机制,看到了一些问题的改进方案,但同时也知道去中心化交易所的不足。最后,用户会选择怎么样的交易所?核心要求一定是先有流动性、交易深度、时效性高,然后才是安全性好、费用低、管理透明等。而前者则是去中心化交易所需要持续改进的部分,痛点即难点,一旦得以解决才会是玩家心中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