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而为人,赐我人文

——访西南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黄益倩

记者∕杨钦文 魏官红 赖盈莹

个人简介:黄益倩,本硕博均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曾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弗雷多尼亚学院戏剧系访学。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戏剧及文化产业研究,在《文艺争鸣》《民族文化研究》等期刊发表多篇学术研究文章,对于中国当代戏剧文化传统有深入研究,出版专著《京味儿话剧的文化生态》。2013年入选教育部与中宣部“千人计划”,曾获得西南财经大学首届“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荣誉称号。

“欢迎来到一个狂飙的年代。”

一天清早起来,你就开始努力往前,为了金钱,为了地位,为了荣誉,为了成就,拼命往前,往前。因为你看到几乎周围每个人都和你一样,往前,往前。

可是到了夜晚,你有时也会感到迷茫,你会开始拷问自己如此活着的价值在何处?你觉得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上似乎毫无意义,毕竟你只能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三万多天,而之后你所有得到的都和你毫无关系了,无论你曾为了它们流过怎样的血汗。

人文学院副教授黄益倩想在此和你谈谈她的故事和想法。

承担自己的选择

“如果现在再叫我做一次选择,我觉得我还是会选择中文系。”带着坚定而毋庸置疑的语气,黄益倩副教授如此回答道。本硕博都就读于北师大中文专业的她,与中文系的结缘,其实有点意外的味道。

虽然高考时的第一志愿是西财西方经济学专业,但高考时的超常发挥让她拥有了提前批就读于北师大中文系的机会。虽然财大毕业在物质回报方面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几经考虑后,她最后还是选择了学习中文。“选专业时我没有单纯从经济收益方面考虑。选择北师大,一方面基于爱好,另一方面,我希望去丰富我自己。”

出生于文化氛围浓厚的典型知识分子家庭,她似乎天生体内就流淌着文学的血液。与书,她有一种天生的亲近。“对我而言,人际交流是认识这个世界的一种方式,同书交流也是。书本为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和情感认知。”书本,就是她人生路上的一个伟岸的领路人。

“我爱文学,我深爱文学,”她毫不掩饰地表达着对文学的热爱,“文学也从未辜负我的深爱。”的确,文学给予了她丰厚的回馈。她并未四处旅行去探索整个世界,但书本带她见识了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领略历史的沧海桑田。而且长期大量的阅读使她对文学文字的感悟力非常敏感,让她在专业学习上更是游刃有余。

当问及她是否对一直坚持选择学习中文有过后悔,她如此回答道:“虽然我知道选择就读中文系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没有特殊条件,我不会成为物质上很富裕的人。但我相信我的选择,我愿意承担选择的结果,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不辜负艺术的教养

“我的大学是一座非常传统的学校,它的文化氛围是一种沉静的状态,中文系尤其突出。”她谈及到她的大学生活时,如此评价整所学校的氛围。虽然沉静,但她的大学生活并非如一潭死水,了无生机。

很多非中文专业学生常常会想象他们的生活:每日看看小说,读读诗歌,大学就这样过去了。但黄益倩告诉我们,中文专业的生活,远不是外界想象的闲云野鹤一般清闲。

在日常学习中,学生们必须经常保持高强度、快节奏阅读大量的理论性著作和较为枯燥的文学作品,才能跟上老师的授课节奏。至于喜爱的诗歌小说,黄益倩笑了笑,“在学习期间,也是和你们一样,是睡前的放松读物啊。”

虽然课程压力较大,但同学们仍然会参加新诗会、电影学社一类的课外活动。“虽然看起来没有什么直接的作用,但借用木心先生一句话‘人的一生,不能辜负艺术的教养’,我们都希望我们的一生,也不会辜负艺术的教养。”

平静看待文科处境

作为纯文科出身,当谈到社会上出现“纯文科无用”思潮这一现象时,黄益倩平静地分析着:“这其实是社会发展必经的一个阶段。在这样一个阶段,人们会把技术看得十分重要。但随着物质财富进一步丰富,对技能的需求达到某种饱和的时候,人们又会从内心深处呼唤文科的回归。”

她相信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对于情感和文化的需求始终存在。而只要这种需求存在,纯文科就始终有它存在的价值。

言至此,满怀热情,无比虔诚。

“无用”的大用

对于现在社会上发出的多读“无用之书”的呼吁,她相信《庄子》里面说过的那段话,无用才是大用。

“‘无用’的价值并不是立竿见影能够体现的。比如我喜欢某一部作品,在某一个恰当的情景,它正契合我当时的心情,给予了我特殊的共鸣和抚慰。这种‘无用’就有用了。”关于“无用之书”如何有用,她与记者分享了一段经历。

“我小时候也特别不喜欢鲁迅,认为读他的文章只有考试之用。但是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角色不断转换,生活不断丰富,我开始发现鲁迅是个极其可爱的人。他在经历了人生的挫折之后,会把这些经验写在他的文字里告诫后来人。所以在好几次我遇到一些巨大的问题时,我似乎看到了鲁迅就站在前面,告诉我:‘黄益倩你好,我知道你在这儿会遇到问题,这个问题是这样的,它应该通过这种方式解决。’”她的经历,正印证了杨绛先生曾经谈到的,读万卷书的意义,是在行了万里路之后才能体会得到的。

“所以我认为人们不能总是清晰地将‘无用’和‘有用’分离开,然后就一股劲地朝‘有用’的方向狂奔。你只是读‘有用的书’,做‘有用的事’,交‘有用的人’,那么你的人生就会太简单,太单调了,而人生本来应该是丰富的。”她相信,正是这些“无用”之事,让人生有了“探索的意义”。

任性地完备自己

当问及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人文素养的培养时,她反对了从纯功利角度出发的想法。“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把做这样的事情理解为自己人生的某一点加分,你们不要这样理解。你要去做件事情,就是因为喜欢,你就是要去任性一下。你就是在这样任性中,培养人文修养,形成一种对自我的完备。”

关于人文素养的培养方法,她首先重复了三遍:“读书!读书!读书!”然而她所说的读书,却有更独特的内涵。

“读各种各样的书,而不是局限于本专业的相关的书,也不要一味迷信所谓的经典书单,要真正做到博览群书。”她讲起她在大学时的阅读习惯,就是在图书馆里四处乱逛,看到感兴趣的就抓过来看一下,如果十分感兴趣就会立刻在那儿扎下来认真阅读。“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但我觉得,青年这段时间是可以拿去‘浪费’的,何况是浪费在读书上呢。”

“再去观察周围的社会吧,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她相信,生活,远比想象的多彩。

人文修养,其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增加了生命的厚度和宽度。因为每个人的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你没法把每种人生都体验一遍,但是你能在生活中,尽力活得更丰富一点,不愧对生而为人。

毕竟,生而为人,是难得的幸运。

你可能感兴趣的:(幸而为人,赐我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