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图来自于网络。)
读《中国历代战争史》第二册过程中的随笔总集。第二册总结了由春秋后期至秦亡分裂期间的著名战争,包含局势分析和战后总结,配有地图册,跨度三百几十年。
【围魏救赵】
这句话是孙膑说的,书里有引用。
孙膑曰:“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戟;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今天看到这句话,很有道理。当年他带着这个理论围魏救赵、救韩(实际上是待韩跟魏耗尽力量才出的手,名利双收),争取主动权,终令魏精锐尽失。
所以以后若你的皮革厂老板拖欠工资,你就可以作势要杀小姨子,让他把欠的钱连本带利给你,再磕头叫爸爸。直接去讨,他听到风声,会把钱和小姨子带着一块跑掉,不如灵活一点。——论古人的智慧如何运用于今天。
【赋予民众多少权力】
商鞅变法之初遭人民及大臣反对,商鞅对孝公说:“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以前觉得这是独裁,事实上国家灭亡最快不过赋予普通民众决策权,就好比外行人士代替专家分析决策。这里并非权威问题,而是外行往往想不到深处;一些专家当然也考虑不到其他领域,故成大事者应广读书,精于一两个领域,同时又能在思考时多发散,面面兼顾。
至于民主,智者治国当然应广开言路,但只能允许民众发言,以便了解国内之问题所在。国家颁布一项新政策是要考虑一系列连锁反应的,而民众一般无法将连锁反应考虑周全——即便是国家,制定政策也需要一群精英商议。故赋予民众发言权是好的,但赋予民众决策权是愚蠢的。
你问我我是什么,我也是民众,所以我不会试图干预国家的决定,至少目前不会有这种想法。
【灭六国者六国也】
刚看完战国卷。
书中提到为何春秋中原能抗大楚,而战国中原御不了强秦。有一点很重要:春秋各国更团结,而战国的中原各国互相猜忌,只着眼于自身利益。
再想想现今局势。
自身利益当然重要,只是所谓“唇亡齿寒”,各国竟鲜有明君懂此理,面对日益强大的秦国却没有进行长期联合,彼此间一有摩擦就大动干戈,互相削弱;对秦又唯唯诺诺割地求和,日益壮秦。苏秦张仪合纵连横,理论难分高下,然面对那些懦弱国君,终是连横胜出。
后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开疆拓土,其谋略不得王子大臣理解,因叛乱而死后无人继承其略;信陵君扬名天下团结各国却因离间为魏王所疑,撤其职,联盟自溃。为最大限度谋得眼前利益,各国纷纷讨好强秦。其时秦却风度翩翩,愿归还土地或结姻亲以暂得一方安宁,集中力量攻另一方;过后又反之。此法正中各国下怀。而六国并未真正从中受益,徒落得国破家亡之境地。
灭六国者六国也。
历史本身已成定局,为什么还要读,因为这样可以预知未来。
【焚书】
“(下令焚书)此即当时始皇禁制异说以求思想统一之情形,是诚由于始皇偏信权力,操之过急所致也。原来一种革新政制之推行,必有一群守旧者起而反对。而要求人群思想统一迅速接受,是一件绝不可能之事,并不如法度衡石丈尺文字统一之简单。必须经过长期之教育与深切之宣导,积以年月,始能观其成效。始皇欲以一纸之令,立即转变人民之思想,而以严刑峻法督其后,屈杀冤死者既多,人民从此离心矣!是则始皇迷信权力之过也。”——《中国历代战争史》
改革之成败也只有后人能够看出,所以历来改革都需要勇气与智慧,都要面对很大的阻力。秦始皇的目的是合理的,他希望天下大一统,不重蹈周朝覆辙,任何事物也都不可能无人反对,越新的事物越容易受质疑,历来如此。然始皇为达目的采取的手段极端了。
其实早在商鞅变法时,商鞅认为民众不应读书,会读书则会思考,那样没办法老老实实种地打仗,思想难被控制。(还有就是怕其他国家来发发传单搞搞舆论,就比如今天西方国家让一些人写黑中国的东西放网上转。你认为自己足够聪明能判断其真伪,但别忘了有很多没有辨识力的人。)所以当时推行了一个“愚民政策”。(“愚民”白话就是让你变蠢,读不懂说说和推送就大大减小了被带跑的可能,而且你也不会独立思考,大王说啥都是对的。类似的还有“女子无才便是德你就应该家里蹲”这种直男癌思想。)对商鞅各种思想感兴趣的可以读读《商君书》,虽然激进,但部分思想我还是赞同的。商鞅变法短期内大大增强了秦国战斗力,这很强势,我也佩服他这个人,但如今绝不可愚民,哪怕辛辛苦苦培养个人才移民了也要鼓励所有人多读书。也许正是这种愚民思想一定程度上导致后来李斯和始皇把改革受阻的锅推给了各种古籍——那些人闲书读多了很有想法,总拿书上的东西跟爸爸讲道理。其实是李斯怂恿始皇干的,李斯真是没带任何私人恩怨吗,历史这种谁也说不清,众说纷纭。李斯也不会没想过组织FFF团的后果,我觉得他要是没私人恩怨不会蠢到这么烧书吧。
这锅真不能给书背,完全照着书讲旧理的都是蠢比,不一定是深入分析才反对改革的,只能说明他们书读少了,更应该多读书。
以上仅就“焚书”扯点淡。事实上关于到底有没有焚书坑儒史学界看法不一。只要它已经过去,啥事都有争议。
【关于商鞅变法】
秦自商鞅变法推行土地私有(但说到底土地和人民还是国家的。),鼓励开荒,提倡勤劳,这个在当时真是促进生产的。可以想象当时根基雄厚的大贵族是多想弄死商鞅。最后他们也真的弄死他了,但变法之利已深入百姓之心,秦君也深知唯此法才能令秦东出统一天下之理。以后历朝历代表面上都推行儒家思想安抚人民,但只要君王有脑子都知道秦制度的强势。
个人对周礼、儒家的一些思想当真不能接受,在当时这类思想可以让社会稳定,但太软了,也给不了多少发展动力。法制法家思想也不能全盘接受,但比之纯粹的“礼”,法制法家是一层新的文明,它开创新时代,让百姓有了发展生产与战斗的动力,不再被旧贵族牵着走。
【秦背锅皇】
小时候觉得他就是个愚蠢的暴君。现在想想我小时候怎么那么愚蠢。太强势了这个人。
他做了不少实事,然而因为刚刚统一,各种事做得太急,没及时让民众休养,加上宦官干政杀忠贤立胡亥行暴政,导致民众奋起反抗。享受他遗产的后人们把锅全给了他背。谥号应该叫秦背锅皇。如果秦能顺利发展其实还是不错的,尤其是鼓励商业以及开疆拓土方面。始皇帝颇有远见,然其节奏太快,有如队友未至独自开团,不可取。
“殊不知秦筑长城,固然牺牲许多的人命,但其巩固边防,保全的人命更多。”
“若以此(非战文学)影响仅为自卫作战的善良人类,劝其放下武器,拆除防御工事,以俯首就戮,则万分不当。等到更后的时期,‘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和唱词,普遍流传民间,长城并不曾被她哭倒,但是民间的国防意识却被她哭倒了。”
由是又想到《狼图腾》,从未觉得它的道理有不妥。一个连战争概念(为什么要战,战争能让人得到什么、失去什么,诸如此类。)都没有的人,既不能说好战,又谈不上热爱和平。有人说《狼图腾》支持战争,事实上它只是支持保持随时可以战斗的状态,像秦那样提倡进取。历来“圣母”角色为人诟病并非因为圣母性格,这种性格没有问题,也不是所有圣母都让人生厌。问题在于部分圣母的无知。他们想拯救别人,但不知凡事都有牺牲,都需要能力势力,否则什么也保护不了。无知情况下的反战也是如此,它不会真的带来和平,反而招致更多碾压。(文学作品如《三体》第三部,认真看过自深有体会,没看过这里两句话说不清。现实中但凡位高者只可能更聪明,不会更愚蠢。所以你看中国历史几千年,能和平外交当然和平外交,不听话的全得打,不打就被打。你可以厌恶战争,但千万不要放下武器。想帮助别人时务必先保证自己安全,走在路上也是如此。再举个日常例子就是投入大量精力金钱喂野猫,看着野猫可怜或是想积德的话也不想想足够食物能让猫数量增长很快,而且猫有狩猎天性,会抓老鼠,也会抓鸟。再说野家猫本身就是入侵物种,帮助野猫扩大种群的话可不一定是在做善事。)
【为什么而起义】
你真的以为秦末农民起义的各位是像热血剧里的男主那样要拯救世界吗?
然而并没有。
它并不是热血剧,而是写实。
一支支心机起义军站起来了,中原更乱了。打着“复国”旗号,各势力在面临秦国最后的虎狼之军时还在互相算计,根本没有合力抗秦。各势力像绵羊一样围观之际,项羽率军北上破釜沉舟战秦军救赵。
陈胜是第一个吃螃蟹的起义者,但毕竟没文化,占了一块地就躺着了,把前线的破事派给了手下去做,地也跟封出去差不多。结果手下势力做大不服管。
他们为什么而起义呢?反正不是为了“正义”。扯“正义”的都是小学生。他们首先要活下去,然后抱着“万一自己能做皇帝”的想法做了土皇帝。他们自然知道二世之昏庸与赵高之残暴,还有秦军之瘦骨嶙峋却依然凶猛。但就跟战国一样,强秦在眼前他们还明争暗斗。
我等于是把这事复述一遍,其中道理且自行体会。
【下一册的故事】
第三册我还没看,但大家都知道,最后的最后,最能用人、运气最好的刘邦胜出。
这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做人要无赖、要敢于投资,还得运气好。
【整体读后感】
仿佛真的经历了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震撼与感动都有,那些成败功过又如何,人性与理、势是永远也避不开的。看着一个七零八落的大版图,慢慢地艰难地走向统一,又阴差阳错地为人颠覆,迎来下一个乱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