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新发布的联想2012/13财年二季报,联想在各方面都获得了喜人的成绩。季度销售额达87亿美元、市场份额接近16%、每股盈利1.58美元;更关键的是,不仅这些分项数据都创出历史新高,而且“持续12个季度在全球主要个人电脑厂商中保持最快增速”。

竞争对手们如何呢?据惠普CEO自己的预期,惠普“至少在未来一年内还将经历利润骤降,2016年才有望全面反弹”,而Acer和DELL也业绩平平。那么连松下、夏普、索尼都在亏损裁员、连惠普都由于“战略不连贯,频频出现重要的执行失误”而陷入困境的大环境下,是怎样的一种比较优势使得联想一直独秀呢?

在我看来,是一种“逆向”比较优势使然。

 

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长时间作为企业定位自身角色和产业链地位的指南和准绳。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包括国家和企业在内的市场各方,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精力放在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领域,以期获得长久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中国企业往往喜欢把国际化的第一站选在美国。一来因为美国的市场是世界上最成熟的,占领了美国市场就变相拥有了对全世界的商业话语权;另一方面,美国还拥有大部分高端产品的产业链决定权,包括设计和开发,以及销售渠道。在这样的逻辑下,加上绝大多数人认为的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似乎选择纯粹的狭义“制造”就成了中国企业的不二之选。这也符合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

人们一度盛赞郭士纳让IBM这头大象翩翩起舞,所以惠普也开始陆续剥离业务、并在转型策略上向IBM东施效颦。在惠普的思路中,这无疑是树立比较优势的重要战略。

中国有古训,“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章句下》​)。联想在上述两个方面都反其道而行之。首先,联想不是通过开设企业分支的方式向美国拓展业务,而是通过并购美国企业来逆向实现国际化。另一方面,联想清醒地认识到,虽然有移动终端的冲击,但PC的设计制造和销售,始终是IT行业的重要基础,也是PC+时代起跳的跳板。在这样的战略思路指导下,联想继并购了IBM的PC业务之后,持续不断地通过并购扩大规模效益和市场适应能力。仅本财季联想就公布了两项并购交易,包括巴西消费电子领导企业CCE和美国云计算解决方案提供商Stoneware。这些并购,与联想此前同EMC缔结全球伙伴关系一起,成为联想树立PC+时代的领导地位的重要基石。

剥离是华尔街喜欢的把戏,联想对此也不屑一顾,同样逆水而上。不仅收纳新业务,而且创造细分市场。联想在回归手机业务、重新定义业务范围之后,迅速抢占移动互联网市场,而且成功地将传统PC业务衍生到了一体机、智能电视等等诸多全新的细分市场,由此创造出的产品也都业绩优异。从今年6月开始,联想已经坐稳了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第二把交椅,并且与第一名的差距越来越小,超越指日可待;联想乐Phone、K860、Yoga等等产品都在创新性和市场开发能力上出手不凡。即便是在苹果独占鳌头的平板电脑市场,联想也创新出可以在笔记本和平板之间“双模切换”(Hybrid Switch)的乐Pad,其思路与刚刚面世的微软Surface如出一辙,并且先行之。

 

美国经济学家林德特和金德尔伯格认为,“创新也可以成为竞争的主要因素,由此创造出人为的比较优势”。跟随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企业,习惯性地将眼光局限在资源和外在环境决定的比较因素上,忽视了技术创新和战略创新同样可以带来前所未有比较优势。再看联想的发展历程,却恰恰印证了这一点。

作者:瞬雨
自由评论人,技术经济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