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环境,不同视角—狱中文化反思录

9月初把自己书架上搁置了有些日子的书列进读书计划,其中一本是朋霍费尔的《狱中书简》。这本书是吴伯凡老师床头的四本小书之一,还有一本是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

极端环境,不同视角—狱中文化反思录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01《活出生命的意义》——弗兰克尔 (他生命的意义就是帮助我们找到生命的意义。)

这本书我买来就立刻读完。前段时间罗胖也介绍这本书,所以我又很好奇地听他对这本书的看法。罗胖大体意思是说,集中营虽没有被世人遗忘,但早已不再会引起世人的关注了。我们这代人不可能再经历那么一种生活,了解它干什么呢?再看书名也很普通,有点像心灵鸡汤。但一本书能够一直畅销不衰,一定是有它能够一直“有用”的东西在其中。这本书独特之处是作者从心理学角度来深刻剖析在艰苦极限环境下人的心理,并在那种看似毫无意义的生命中,找到意义的过程。这本书实际是一封用心血写出的生命观察体验。我读完是震撼、是感动,这本书带给我一种从未有过的独特体验。武志红老师说,体验是觉知“自我实现预言”的开始。如果你想要更积极的自我实现预言,就需要寻找机会,给自己制造机会,体验到那个更积极的预言。你想要什么人生,就去和什么样的人接触,他们的体验会很容易感染到你。这是扩大自我体验的一个重要方法。我们每个人一辈子都不可避免遭遇伤痛或者打击,而这本书在关键时刻就会派上用场。这本书是吴伯凡床头的四本小书之一,也是我永远珍藏的小书。

看完这本书,我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那就是对待生活的磨难,与其束手无策地体验痛苦,不如想方设法找到生存的意义,才能因此而更好地生活下去。这也是弗兰克尔发明的意义疗法的伟大之处,他用强悍的身心作了一次集中营的生存实验,从而给世人带来了安慰和归属感,也带来这本心理学著作。(可以参考我写的读后感《活出生命的意义》——集中营的心理实验学)



02《狱中书简》——朋霍费尔  (向死而生,初心不忘。

朋霍费尔于1943年被捕,在狱中度过18个月,最后遭纳粹杀害。《狱中书简》由朋霍费尔的好友埃伯哈特•贝特格在他遇难后整理出版,收录朋霍费尔在狱中写给亲友的书信、诗歌和杂感断简。其中既有他对一生所学与所思的深沉回忆,也有他与父母朋友之间感情真挚的通信。如果说他以前的创作多是他神学思想的记录,那么《狱中书简》更像是他脱去神学家外衣之后更真实的自我表达。他明知生命将歇,却依然正气凛然,在纳粹绞刑架下,发出一个圣徒最后的声音,他说,“这,就是终点。对我来说,是生命的开端。”


我从这本书里自动获取了这个视野框架,就是一个牢狱中的人对待有限生命忘我的求学精神。读起来有点枯燥,也许因为作者被封闭在一个牢房里,只能描述自己的内心世界;也许因为对于基督教和神学没有涉猎过,这是最主要的一个鸿沟,所以不能最深切地体会神学文化,所以离自己太遥远。但现在想来,那些自己以为没有读进去的东西,又默默地散发出平实而厚重的光芒。一个人在已经能够看得见又似乎看不见生命的尽头里,全力以赴地去读自己想读的书,完成自己一生最想完成的著作和最想获得的进步。尽显出一个人生命的巨大张力,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始终不忘对周围的人散发自己最大的光和热,并作出随时等待死亡的准备。没有抱怨没有憎恨,还始终有一颗感恩的心。有一刻永远印在脑海里并为之动容,当刽子手来带走他的时候,他说:“这,就是终点。对我来说,是生命的开端。”然后和身边的朋友相拥告别,坦然赴死。武志红老师说,上帝就是潜在的真我。作者对上帝的虔诚,其实是对现实生命的虔诚。

对我的现实意义是,我们虽然没有在有形的牢房之中,但何尝没有活在无形的牢房里呢?从朋霍费尔的书信隐约看来,他也有接近崩溃的时刻,但是他知道自己怎样做不会这样,所以他把自己全身心埋入书籍中,有一段文说他从书中走出来时,竟忘了自己身在何处,许久才能回过到现实。随着关押的时间不断增长,而没有一个结果的时候,他似乎已经预料到了最坏的结果,并慢慢调试了这种状态,接受了这种状态。在信件中,除了勿让亲人挂念,就是求亲人找书,并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对于我们,谁又知道那个终止的日子呢,在向死而生的每一天里,我觉得朋霍费尔用他惊人的意志力、信仰和努力,给我们做出了最好的榜样。


回想完这两本书,我觉得自己又仿佛被打了鸡血一般,精神高昂,激情澎湃。因为我们还有那么多财富,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时间。


如果你觉得我的文章还不错,请给我点赞!如果觉得有用,请随意打赏!

你可能感兴趣的:(极端环境,不同视角—狱中文化反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