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开旅行:在路上遇见自己》:带货文写成这样?佩服!

《分开旅行:在路上遇见自己》:带货文写成这样?佩服!_第1张图片

我们喜欢呆在温暖中看别人冰火两重天,“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我们希望通过别人的故事得到的体验。陶立夏深谙此道。

写一本游记,无非是将出门在外所见所闻经由自己独有的见识润色一下。高级一点,再将当地的历史、人文不露斧凿地镶嵌其中。

想必,陶立夏研读过《文化苦旅》。高级一点的文化游记已经被大师们写到了尽头,想要再一次向中文读者推荐意大利、伦敦、北德、赫尔辛基、墨尔本、得克萨斯等等对此地读者已然不陌生的异域风情,怎么别出心裁得吸引他们驻足观望?这是一个问题。

写作《分开旅行:在路上遇见自己》时,陶立夏真的与多年的同居男友分手了?我更愿意相信那是虚构,因为这样,才能体现出作者在开笔写作13篇游记前所付出的匠心。

十三场旅行的第一场,是意大利,那时,与M的感情有了裂隙。山就是山,水就是水,看山不是山那是因为看山的人怀揣着满腹心事,比如《意大利:瞬间即永恒》一文的记录者笔下的罗马、米兰、那不勒斯,哪怕我们沿着作者的足迹一模一样走一遍,都未必是那样的山水,因为,我们从来不曾有过M也就谈不上失去,所以,《意大利:瞬间即永恒》里罗马轰轰烈烈的过往、米兰风起云涌的时尚、那不勒斯的尘埃都不能打动我。我最喜欢《分开旅行:在路上遇见自己》的开篇文章,是因为一段即将终止的爱情故事让人心疼,故而让人牵挂。

也就情不自禁地往下读,这就读到了《伦敦:马球记最后的一场比赛》。

“以前这样的时候会有许多旧事可以想,但今天什么都不再记得。看来是到了火候。”就是这一句话,这句写在第2篇《伦敦:马球季最后的一场比赛》开始不久的话,让我第一次佩服起陶立夏构思——还有什么比看别人的失恋过程更带劲的阅读吗?陶立夏相信,自己精心策划的一个失恋故事,一定会让13个旅行故事让读者一读之下便放不下。

果然。


《分开旅行:在路上遇见自己》:带货文写成这样?佩服!_第2张图片



《分开旅行:在路上遇见自己》:带货文写成这样?佩服!_第3张图片

这里的果然,有两层意思。一是,陶立夏真的将一个失恋故事极有章法、极有分寸地密布在了余下的11场旅行中——这种写法真让人欲罢不能啊。

从伦敦到汉堡,“真奇怪,要我早一点回家的总是别人,而不是M”,接到一通老板催她回家的电话后,作者忍不住怨道——读者怎么会不好奇这其中的为什么?

去乌兰巴托前,作者获知,M已不止一次跟另一个女人逛街,逛的还是内衣店。“其实,我是早就知道的吧,却不愿意承认”,这句满是倒刺的陈述,让我们放下去往蒙古的陶立夏放下疑问:陶立夏为什么不愿意承认M已经有了二心?读完《乌兰巴托——在世界的中心呼唤你》,没有我们期待的答案,倒是等到了峰回路转:就在要挂上电话的刹那,M突然说“等你回来,我们结婚,好吗?”正在上演的悲剧,转眼要以佳偶玉成结局,看客的心里小失落后怏怏地翻到“肯尼亚——美丽心世界”,打算去看作者与M的婚礼。有一场婚礼,却连陶立夏都是看客。作者与M的婚礼没有如期而至,但无惧一个人旅行的陶立夏很快就让自己在肯尼亚遇到了美国人肯,这就给读者一个新的期待:一段新的恋情就要开始?随之而来,作者印度、在赫尔辛基、在新加坡都没能或者说放弃了与M携手,特别是M现任女友打上门去的那一场俗之又俗的闹剧后,我以为作者在得克萨斯会与美国人肯有一出好戏……与肯告别得那么决绝,让我恍然大悟:虚构的,所有的风花雪月都是为了推送书里所涉十三个地方的旅游目的地,所以,《分开旅行》会不忌惮此类书籍阅读人群最大的反感,用附录推送了一堆豪华甚至奢华的酒店和餐厅。

后来,去网上浏览了一下,发现作者陶立夏其实是一本旅游杂志的编辑。那就毋庸置疑,《分开旅行——在路上遇见自己》是一本带货书。再回翻一下,意大利、伦敦、北德写得细致,以色列、印度写得匆匆,其中的原因如水中月雾里花。无论如何,能将带货文能写成畅销书,作为读者,我佩服陶立夏——这是果然的第二层意思。

(6年出了3种版本,可见其有多畅销)

你可能感兴趣的:(《分开旅行:在路上遇见自己》:带货文写成这样?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