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队

中国人讲究座次排序,类似于排队。从三国“五虎将”到水浒“108将”排序再到今天的考试排名,座次排序已经成为一种定式融入到人们日常的思考行为中,成为一道无形的约束维系着社会公平秩序。

过去如果起个大早,赶到车站你也不一定能坐上车,因为此时的公交车要么空无一人,要么就是售票员正在车上拖地,清扫垃圾什么的。这时候就有其他旅客陆续过来和你并排等待,说不定一个在你左边,以为在你右边,也许是衣冠楚楚的,也许是破衣邋遢的,总之把你夹着,在使把力会把你挤到一边去,等售票员示意可以上车时你后边不知哪个方向又窜出几个大汉来,不用你使劲自然会被一种力量推上车,这样的上车应该说是幸运的,还有一种情况是你被夹到几人之间,都是些个子大胳膊粗,孔武有力的人,这些人稍微动点心思就可以把你挤到一边去,说不定你身上在少点什么也是可能。人越聚越多,像沙丁鱼罐头一样挤成一团,等到目的地想下车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还得在人群里挤来挤去,若踩了别人的脚遭人白眼也是常有的事情。

排队来自国外,所谓“鱼贯而入”是不得已的情形下所做的动作。现在随着中国的进步越来越与西方国家接轨,排队这一古老的习俗也早已形成气候,成为人的一种自觉地行为。

记忆中排队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川北小城的车站。虽是小站可也是连接南北的枢纽车站,小站卖票窗口一个就只有三个,其中一个还处于关闭状态,这两个窗口外排了长长的队伍,那个时候还没有什么网上购票只能现金购票,就是这样还得早早排队才能买到票。小站山高皇帝远,管理松懈,售票员态度粗暴。

排队的人多,甚至一些人都排到售票厅门外,又折了一个弯还不断有人加入。厅内一些焦急的购票者担心购票人多怕误点,不安的从自己的站位跑到售票窗口计算着他购票的时间,还有人和站他前面的人商量要求通融自己加塞购票,可往往是谁都会拒绝。

大约在三点左右,其中一个窗口的售票员对着窗口外的人说自己下班了,让排队的人到另一个窗口排队,说完就关上了售票窗口。原本这边排队的人马上就作鸟兽散的排到旁边的队伍里,动作慢排在后面的开始骂骂咧咧,旁边原本有序的队伍也马上变得臃肿起来,本是一个个的排队现在变成了二个人并排或者三人成“品”字型,体格大,相貌凶狠的明显很有优势,可这还不算完,又过了大约一个小时,最后那个卖票的售票员也说自己要下班了,让买票的人明天来,说完就关闭了小窗口。这下排队的人不干了,纷纷的骂售票员不通人性,或者骂车站领导管理无能,有的扬言去找领导,还有的年轻人把售票窗口敲的“咚咚”作响,一些气急败坏的购票者抓起厅里的木质椅使劲的击打售票窗口,或许群情激奋,几分钟后小窗口又恢复了卖票,这是我对排队印象里记忆深刻的一次。

中国是礼仪之帮,自古君子无所争,也从没有什么争先恐后的教导之词。很多场合下中国人都很注重礼节和谦让,尤其是几个朋友出门在外,常不免拉拉扯扯的礼让半天,若在遇到有岁数较大,有德行的老者一定是尊其为首方肯就坐,这一美谈盛行四方。可若一大帮陌生人聚集到一块的时候,便不肯排队,而一定是奋不顾身了。

我出国在外,早上起来买早点,看餐厅外队伍很长,估计到我能买到早点也到十点了,只好另觅食处。为了看老外的古建筑,我排过一次长达300人的队伍,当地组织方用移动式护栏九曲回廊一样分布,排在前面的人和后面的人几乎同一排,可买票的顺序天壤之别。这要是呈一字长蛇阵的排列方式,龙尾不知排到哪里去了。

后来走的国内过外去多了,发现老外排队有个秘密,不在乎浪费空间,他们排队占用10米,而中国人用3,5米就够了。因为他们人与人之间通常保持相当的距离,没有摩肩接踵之说,更没有拥挤不堪的俗套。

大抵只有银行保险业这些福利待遇好的地方很少能看见排着长队的人,偶尔有两三个排队也是稀松的很,因为这些部门都会给前来办业务的人员准备靠椅,客人拿号后轻松的享受靠椅的舒适,看着电视,即无左右受夹之烦,又没有后顾催迫之感,从从容容,令人心情愉快。

你可能感兴趣的:(排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