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外话:《海贼王》漫画终于更新了,激动得泪牛满面啊。

    回头想想,自己也已经度过了22个春秋,不敢说阅历丰富,但至少已经达到自己寻找答案的年龄。切合文章的主题和自己的阅历,终于找到了最为鼓舞人心的一句话--I like it。

    最近正在实践羊皮卷的内容,第三卷告诉我们“坚持不懈、直到成功”,它是在用朴实的语言振奋我们的人心。一方面,这句话的权威意义是毋庸质疑的;另一方面,将公认的真理翻译成适合自己“内心能接受的语言”,这才是一个自己消化过程。

    大家都知道,其实成功很简单,专心做好一件事就能成功。更有甚者,据说某个研究调查已经将“成功”这种东西量化,”表明只要在某一件事情之上花费一万个小时,你就能成为这方面的专家“(出自何处我已不清楚,但是感觉有道理)。回想一下,我们这些还没成为”专家“的同学们,我们是在哪件事情之上花费上超过了一个万个小时的?专心做好一件事,这就能成功,这真的是说起来过了口瘾,做起来就像吃了×××一样,不给力啊。

    在自己的经历中是,每当去学习一门新的技术或者执行一个新的计划的时候,热度时间基本上只有两个月。在这两个月中基本知识,概念都能理解一些,但对于里面的很多实践技术都是一只半解。这个时候一般会出现以下几种心理和实现状态:1)不知道下一步,要学习什么东西了。2)找到一些新的资料开学啃,但花费了些时间却完全感觉不到进步。3)基本概念性知识学习完了(像看小说一样浏览完),现在需要自己进行亲自实践了,实在觉得太麻烦,而且还没有人陪着一起实践,一个人太孤单了。4)尝试着去实践,但是发现实践起来很困难,更找不到方向了。5)经过一系列的思考斗争,终于豁然开朗了告诉自己,“其实不我不喜欢学习这东西,这东西本来都不适合我学。”那就何必在苦苦挣扎去学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呢。于时我们就非常冠冕堂皇而不失自尊的向别人诉说着自己的“很有建议性意义的退场”。那个时候,其实我是真的觉得“我不喜欢学习这门手艺”,才退出来的,并不是自己坚持不下来。于是我又去学习新的东西,学习之前我满怀期待的告诉自己一定要把这东西学习,差不多两个月后,我又开始“以不喜欢”的理由安全退场。以后的学习经历也基本上大同小异,中间的情感基本是逞这种状态分布:一定要学好(新知识)--------->感觉很不错(学到很多东西)--------->该让自己实践实践了(基础概念学完了)-------->我该怎么实践呀(刚开始实践碰壁了)-------->真累呀,休息一下(一个星期过去了,这问题还是没解决)-------->怎么还是这么难呢(休息三天后,再次开始)------>真是麻烦呀,再休息一下(又看了两天书)------>想解决这问题,感觉很头大(没意思呀,浪费时间呀)---->不好玩,看来我不喜欢这东西。

    我始终相信,没有经过深刻的反思,覆辙是很肯定要重蹈的。过去的实践告诉我,不想坚持的时候,我总会找到一大堆建设性理由来退出。现在想想,其实并不是我们不喜欢学习的那东西了,只是我们遇到瓶颈期了。大家都知道瓶颈都是比瓶身小很多,要冲出瓶颈就是削尖自己的脑袋,出去了,我们又到了一块新的天地的。但是削尖脑袋这个过程是痛苦的,因为我们会多多少少要上自己的脑袋和身体减点肥,这时候大多人选择了回到瓶底,回到那种瓶底宽广的生活状态,因为这种方式最为简单与轻松。而另一些人选择冲出瓶子,他们的减肥带给他们的是以站在瓶子外的眼光来看世界。这就像是长跑一样,刚开始跑没多远就会有个小段时间很累,但是把这段时间坚持熬过去,一会儿又会精神回复。这也是瓶颈期,只要坚持过去,就OK。

    “坚持不懈,直到成功”,将这句应用到实际的事物上总觉得过于强迫,缺少点人性化的优雅。于是我开始想到一种适合自己的语言,那就是面带笑容,淡定的说“I like it”,当我遇到一个项目无法理出头绪而急躁时,我笑着说"做呗,I like it,继续弄吧“;当我在执行计划,不想坚持的时候,我也对自己说"I like it,赶紧";当我学习中再次看不到光明的时候,我也对自己说不用放弃,这只是瓶颈期,况且我很喜欢这东西。这种"I like it "的自我催眠方式效果挺不错,几乎每次都能说服自己高兴的去坚持。

    能够成我们”坚持“的理由,我的理解是外力和内力,外力是来自”做这事情“能带给我们的成就感而促使自己再去坚持;内力在于,发自己内心的喜欢做这件事情。而当外力条件无法获得的时候,我们就填充内力达到坚持的目的。而”I like it “这就是填充内力的材料。

    有人说,人之所以快乐,不是因为得到的多,而是计较的少。我也想说,人之所以快乐,这完全取决乐观程度。同样的是吃一串葡萄,同样是从这串中最好葡萄的开始吃。你可以说,你吃的每一颗都是这串中最好吃的那一颗;你也可以说,你吃的葡萄一颗比一颗难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