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与人物戴着镣铐跳舞,“职场”成了可以随时换掉的外套
2018年是现实题材电视剧爆发的一年。随着“流量明星+大IP”这一所谓“爆款”模式的屡屡失效,又恰逢改革开放40周年,电视剧的创作将视线转移到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注上,现实题材电视剧迎来了新的春天。
现实题材电视剧中,都市情感剧较多,家庭伦理、青春校园、创业风云等等次之,而职场剧却少得可怜,偶有的几部职场剧,其表现也不尽如人意,口碑不佳。
那么,观众为何对国产职场剧不买账?职场剧的发展方向和突破口在哪里?独舌请几位编剧探讨了关于职场剧的几个问题。
内容与人物戴着镣铐跳舞,“职场”成了可以随时换掉的外套
所谓职场剧,是以职场为基本载体,表现现实的职场生态,从中产生话题与故事的电视剧,它的内核往往反映某群人的奋斗过程,聚焦梦想,是职场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职业素养、专业能力获得尊重与认可的人生状态的呈现。从这一意义上来看,国内真正意义上的职场剧很稀缺。
贾东岩
《人生若如初相见》编剧贾东岩表示,“我们的职场剧,基本还是亲情爱情,职场反而可有可无,变成了随时可以换掉的外套。”
比如2016年关注度较高的《亲爱的翻译官》,此剧的标签为“职场爱情剧”,把“翻译”这一特殊职业搬到观众的面前,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想法与尝试。但在此剧中,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翻译官”的神秘和特殊性、职场人的困境和成长倒是没看见,男女主恋爱线却成了此剧的主线。而此剧原著《翻译官》口碑良好,对职场生活描写得真实可触,电视剧则对原著中关于职场生存、职场技能、职场生态的描写视而不见,变成了套着职场剧外壳的言情剧,较为可惜。
内容创作者如果自身职场经验不足或者功课没做够,便会写不出深刻的职场线,就会将用力点偏向于好驾驭的事件堆积和情感纠缠上。在对职场线、情感线、事件线的设置比例上就会出现偏差,没有将素材用逻辑组织起来网状铺陈,而是在走戏的时候根据惯常写法,放大容易驾驭的感情线、事件线,导致比较“烧脑”的职场线萎缩,最终观者看到的就是沦为职场背景的感情剧或者偶像剧。人物和故事都是“架起来”的,少不了霸道总裁和职场菜鸟,缺乏新意和“职场”设定的必要性。
《平凡的荣耀》编剧李卓认为,缺乏高品质的职场剧,有内容上的先天缺失,也有制作环节的后天成因。
李卓
其一,大多数国产职场剧的创作者没有在各个行业里真正摸爬滚打过,没有扎实的行业基础,没有相关专业背景,对这个行业的命门无所知,只是简单地体验生活和采访,较难切中要害、有深度和高度地诠释这个行业的职场特质的。收集来的素材、看来的案例很难鲜活起来。这就是先天的不足。
其二,即使是凤毛麟角的少数有职场背景的编剧创作出来的有行业特质的作品,却又因为某些市场因素和行业经验而被扼杀于胚芽阶段。“涉及到现实向专业性的题材往往避实就虚,因为市场几乎不给试错的机会,这是一个悖论,没有试错过程,越发不敢创新和突破,就越发在套路中沉没。”
就比如,一部剧成功,便一窝蜂地去制作类似的剧集,宫斗剧火了一部,全都宫斗,“大女主”剧火了一部,大家就都要“大女主”剧。影视剧如果不在乎剧集的真实性独创性,总是跟着娱乐性跟着潮流跑,就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关于职场剧的市场,贾东岩说,“行业剧的魅力往往是聚焦生和死,或是对某个行业领域的揭秘,容易直击观众,很容易引起关注。而纯职场剧实际上只是职业环境。所以相比之下,一定是行业剧的精品远远多于职场剧。纯职场剧的市场很小,只有依靠震撼性的话题,才容易引起共鸣。”
李卓则认为,纯职场剧在国内一定是有市场的,比如通过视频平台上其他国家纯职场剧的点击率就看出来,“就好比无公害食品肯定是有市场的,但是为什么做得少?一个是成本巨大,另一个是中间环节、供应链条都有更高的要求,所以在终端利益和低风险的指引下,市场选择最多的还是速食产品。”
职场剧的突破口:主题的纯粹性 行业的社会性 人物的多元性
关于职场剧需要努力的方向以及发展突破口,贾东岩认为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和行业剧融合,强调行业揭秘性。二是提高话题性,让观众产生强烈共鸣。
但不管哪种,一定都要基于故事的纯粹性。人一辈子和职场打交道的时间,远远多于家庭、恋人。在职场剧里,情感是配角,喧宾夺主是很难取信于人的。纯职场、几乎没有爱情线的作品容易被质疑无法吸引观众。于是,爱情线、亲情线,各种人物纠葛、强情节统统要加码,而涉及专业性、行业特质的职场属性统统弱化,于是我们看到的大部分职场剧中,行业与职场基本就是沦为背景版了。因此,故事的纯粹性是职场剧必不可少的因素。
贾东岩说,“必须把这个职场当成一个异世界来处理,即具有普遍职场的特征,但又是一个细节处处不同的世界,这样才能形成典型性。要把职场想象成一个孤岛,不能通信的孤岛。”
孟婕
另外,职场剧具有社会性也是一个突破口。《娘亲舅大》编剧孟婕举例说,“比如一个韩剧《匹诺曹》,它在讲记者,其实这也算一个行业剧,也是谈情说爱,但是这部剧把记者的行业属性和社会事业联系得很密切,就会很有味道,可以看到记者这个职业在社会存在的意义。所以,可以试着往社会层面的意义去考虑、去剖析。”
很多口碑良好的职场剧,则更多将目光放在社会问题在职场上的折射,比如美国的《广告狂人》、日本的《庶务二课》等。
孟婕还认为,作为编剧应当打开自己的视角,不要拘泥桎梏于自身经历上。“编剧需要做足功课,张开嘴迈开腿,去采访去经历才能写得出来。之前有人找我做金融方面的剧,我对这个行业还不了解,所以暂时还不敢做,我得等我自己足够了解了,研究透了,才能下笔。”
贾东岩补充道,“写职场剧的编剧不能依赖灵感,而是要寻求表达。观察生活,观察社会,当发现问题时,不平则鸣。如果编剧自身没有表达的欲望,仅仅是描述一些现象,那就很难令观众震动。因为你在描述的,不过是他们早已习惯甚至麻木的生活。”
另外,李卓在职场剧中的人物塑造上提出了一些建议,“女主经常最具备东方女性特质,吃苦耐劳、善良坚定,但这种类型在职场剧中不足够聚焦眼球,也不够脱胎于生活。”贾东岩也认为,“职场剧中的女性形象其实可以很多元,独立自信是一类人,怯懦依赖也是一类人,风情流转也是一类人。不要用道德枷锁去绑住女主角的手脚,或者视女性为弱者,否则她独立的魅力就很难展现了。”
有些职场剧,看似是女主的奋斗史,但实质是职场背景下的现代宫斗剧,女主的成功依然离不开上司、投资人、萍水相逢的富二代等类似皇帝般存在的男性的垂怜,这样的女性职场角色没有主动性,不落地,也无任何营养可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开挂女性角色,和挥金如土、动不动就是几千万几个亿投资的男性角色,在生活中都比较少见,也比较单薄,很难让观众感同身受。此职场非彼职场啊。
李卓最后总结道,“从内容提供方而言,更细致的市场划分(目标观众群体划分,观影年龄划分等),专业化的团队运营方式都是发展方向,对于突破口,国产职场剧可能更需要沉下心来,培育市场,从迎合者转变为引领者,剔除四不像的枝桠,专注于职场剧本身才能有较大突破。”
【文/申兑兑】
扫一扫更进一步接触影视行当!
由媒体人李星文创办的影视行业垂直媒体。我们的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原创,咬定采访,革新文体,民间立场。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历史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