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0分享会复盘-当我读《经济学人》,我在读什么

说实话起了这个标题以后我有些惭愧,作为读外刊的初学者, 以前只是一直在门外徘徊,看看菜单,不敢进门。不过昨晚的分享会让我有了好好进去饱餐一顿的勇气。

刚开始接触The Economist的时候,我用读中国刊物的习惯,从开头第一篇开始读,读完“The World This Week”就出了一头汗,再颤抖地打开“Leaders”,更是坚持了没多久就点击了右上。后来词汇量有了一些积累,赶上了“读经济学人”的热潮,我开始慢慢克服了恐惧,也经常翻看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板块。目前我(勉强)能啃的动的板块有几个:

1.Letters

从这个板块能读到全世界各地不同读者不同的观点,尤其是一些“抬杠”的观点,是很好的辩论材料。语言也比较平实易懂,我感觉是一块很好的阅读经济学人的敲门砖。

昨天在分享会上Justin也对这个板块展开了一些理解:

“Letters”里面有很多来信来自大学教授或者官员,阅读之前可以先看一眼落款,搞清楚是谁写的会更有利于有效的阅读,另外可以注意下读者是怎样进行反驳和论证以及展开一个观点的,可以从中体会到论证方法。

2.China

基于国人普遍存在的敏感神经(玻璃心),我们总是想看看“无良的”外国媒体是怎样写我们的,我也不例外,所以每周下载了最新的TE,会先翻开China板块,看人家是怎样花样描写(黑)我们的。

这个板块对于我来说还是会有一些表达和单词比较生僻,但好奇心可以驱使我继续读下去。

其中的“Chaguan”栏目推出后我每期必读,发现这个栏目不仅话题比较接地气,语言表达也相对简单,是我近期的最爱。

3.在世界其他地区的板块里面找寻兴趣点

这个板块中时常会出现很俏皮的文章,比如说在11月3日刊中,“Asia”中的一篇《Japan's pampered pets-A dog’s life》就引起了我的注意,上月我也去了趟日本,在一个叫做川越的小镇,我惊奇地发现这个小镇的小狗都基本不会脚掌粘地,狗用小推车是基本出街装备。正好回来以后就看到了这篇文章,我好好过瘾地读了一番,文章也解答了我的一些困惑。

11.10分享会复盘-当我读《经济学人》,我在读什么_第1张图片
《Japan's pampered pets-A dog’s life》原文


上月在川越小镇所见

昨天分享会中,谈到其他国家和地区这个板块,Justin说的也深得我心:

建议主要聚焦感兴趣的话题,偶尔读读陌生区域的话题,目的在于踏出舒适区,涨些知识。

结合上月的经验,我也体会到兴趣是带领阅读的最好帮手,偶尔看一看其他的领域,应该也是有趣的体验。

4.Leaders&Briefing

之所以把这两个TE的重头戏放在一起说,因为这两个板块我都是读不完的。甚至可能只看两段话就放在那里了,我认为主要还是词汇量不够及话题不熟悉,如果碰到自己熟悉的领域会多看一眼,但如果是完全陌生的领域,比如上期分享会Justin着重介绍的澳大利亚深入报道,我就还没有提起兴致读。

昨天Justin说:

对于briefing这种深度长文,是可以看到作者如何充分展开一个论点,推荐与leaders板块的同主题文章一起阅读,并注意词汇和句式的灵活替换。

Briefing和Leaders的关系到这里我才搞清楚,以后遇到有兴趣的板块还是很期待一读的。

下面是以前基本没读过或者没有好好读过今后想要重新认识下的:

1.The World This Week:从前我对“本周世界新闻”的印象只是一个简短快报,然而Justin对这个板块的评价为

精准用词,生动细节,有时候还会有很幽默的表达,十分抓人眼球,与中国的传统新闻媒体相比更好玩一些。完全可以利用碎片时间读一篇新闻。

这个评价抓住了我,尤其我每天通勤时间很长,何不抽出一段路程,选择让这种短小精悍又地道的新闻陪我度过?

2.Technology Quarterly:由于科技季刊的出现频率不高,又是深入地讲一个科技话题,可以按照兴趣,用较短的时间深入理解一个陌生的科技话题,也是一个挑战自己的过程。

3.International:Justin对于这个板块给出了阅读建议是:

按兴趣阅读,注意在讨论不同国家或地区情况时的同义替换表达,很多话题可以作为和外国朋友交流的绝佳素材。

“观察讨论不同国家时使用的同义替换表达”这个建议让我产生了好好阅读这个板块的兴趣,当然我还是时刻告诫自己不能贪多,把最有兴趣的一两篇文章读下去即可。

4.Obituary:讣告专栏也是我一直很想读又没有下功夫去读的,这个板块能用一千多字回顾一个人精彩的一生,是学习如何描写一个人生平的绝佳材料。

写在最后:市面上以经济学人为材料进行英语教育的机构很多,大多数会掰开揉碎了亲自喂到学生嘴里,被投喂了很多次的我其实胃口没有因此而变好,反而养成了只吃流食、不会咀嚼的习惯。现象级英语最让我欣赏的就是他们不会将食物加工成好吞咽的样子,而是像一本食谱,告诉你如何去做饭,如何把饭做的更有营养。想吃吗?学着去做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11.10分享会复盘-当我读《经济学人》,我在读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