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悟歧黄之五一一 痰湿根源

痰饮根源:

    我们知道人体所有病的根源都来源与五脏。内因为根本,外因是条件。五脏里面的中土就是中土生湿气,湿气最容易转变为痰饮。所以,黄师讲痰饮根源,这是疾病的源头。绝大部分疾病都是源于水寒土湿,现代人大多数多痰浊,黄元御里面讲的是痰饮,痰浊与痰饮还是有一点区别。痰饮是湿气变化表现为不同的状态,流动为饮,凝聚为痰。虽然,痰饮也是比较胶着留滞,难以祛掉。但是相对来讲,这个痰饮主要还是气郁,阳虚,气不能运。湿气停聚为痰,停聚之后,又导致气郁,这种痰饮,它就是单纯的,相对简单地表现为痰湿停留这种症状,跟我们现代讲的痰浊不大一样。痰浊相当于痰饮加上浊气,痰饮相当于湿气凝瘀状态,比较偏阴,偏凉,偏于凝滞的这么一个状态。而浊气是秽浊不净,不清透,粘滞性更强,气的流通性更差。如果打一个简单的比喻,这个痰饮你可以理解成下雨之后,道路比较泥泞,如农村的土路,它很粘,把鞋的都粘下来,走不动,不好走。但是它无非就是粘一些,还是比较干净的。

  而这个痰浊呢,好比是特别脏的垃圾场下了一场雨,不光是粘着你走不动,连气都喘不过来,特别的污浊。所以,这个痰浊在气分层面上瘀滞非常重,痰饮呢,虽然它比较粘着,但是它在气分的层面还是比较好的,气还是比较清透的,还是容易流通的。你只要用上去痰浊的药,气分还是自己能动。所以,痰饮比较好去,痰饮在气的层面没有一个浊象,所以,它容易流通。

    痰浊,它有一股浊气在里面,秽浊之气。它在整个气里面不动了一样,很难流通,所以,这个时候单纯用化痰的药,它都很难祛掉,因为它流通不了,所以一定要用上化浊气,流通气机的药。这时候,才能够将痰化开之后再流通出去,所以痰浊相比痰饮更难治疗,更难祛些,治疗上相对更麻烦一些。

    现在临床上痰浊比痰饮要多,但是,痰浊里面一定还有痰饮。从痰饮这个角度来讲,它们还是有很多的相同之处,在痰饮的根源里面,黄元御有这么一句话,痰饮根源里第二段:盖痰饮伏留,腐败壅阻,碍气血环周之路,格精神交济之关,诸病皆起,变化无恒,随其本气所亏而发,而总由脾阳之败。就是所有的痰浊,痰饮,导致疾病变化无端,这个根源总由脾阳之败,中阳虚。中阳虚,则生湿气,湿气停滞,则生痰饮。痰饮如果碰上浊气,有时如果结合上浊气的话,那就会变成痰浊。所以,痰饮的治疗方案,它的根源在中土,阳虚湿盛。所以黄元御给出的治疗方案是:姜苓半夏汤。上面这一段:悉宜燥土泻湿,绝其淫泆生化之源,去其瘀塞停滞之物,使之精气播宣,津液流畅,乃可扶衰起危,长生不死耳。它这段话,就把痰饮的治疗方案给我们讲得很清楚了。一个就是燥土泻湿,那就是重新运转中阳,就是运转中气,使湿气没有再生的源头。另一方面,要把已经生成的瘀塞停滞的痰饮要去掉,想办法,帮它排除。这样的话,人体的气血可以重新的流通,津液流畅,可以扶衰起危,所有的病都可以好,治疗的方法很简单。

    我们看那疾病,从根源来讲,根源于中土湿盛。湿气盛,湿聚成痰,痰饮堵住周身,产生各种疾病。治疗时,就是要运中土,祛湿气,绝痰饮之源。然后呢,温化、流通,排除瘀塞停滞的痰饮,使一气周流恢复通畅的流通,就可以治病长生。

    黄师接着又说:百病之生,悉由土湿,是以多有痰证,而鼓胀、噎膈、虚劳、吐衄、嗽喘、惊悸之家更甚。所以我们从这一疾病,可以看出黄元御,他对所有疾病的认识,都是从《四圣心源》的基础理论上来阐述!

    疾病治疗,无非是祛邪气,去扶正气这两方面。既然有痰饮,就要祛痰,祛除痰饮。随着痰饮在上在下的不同,在脏在腑,在经络,那么他用的方子是不一样的,方案是不一样的。黄师说在上之痰,半成湿热,在下之饮,纯属湿寒。那么治疗呢,总以温燥水土为主。《伤寒论》说,痰要温化,凡属痰饮,必然是阴气。阴邪,你要去治疗的话,你一定要用温药,温化。痰偏于上的,火性炎上,它容易化火,气郁化火,与痰湿凝结在一块,形成湿热。下面的痰饮,纯粹的湿寒,很少有化热的。所以他提出,上热者,加一些知母、石膏,清一下热;下寒者,加一些附子、干姜,来温散,温阳祛寒!

  黄师讲每一类疾病的时候,总体上都是从扶正气的角度论治,恢复一气周流!

    现在单纯的痰饮比较少见,大部分结合其它的浊气,就是痰浊的情况比较多,也不光是痰浊,往往还有瘀血呀,木郁呀,气血郁滞。原因是痰浊比较粘滞,堵塞气机比较重,所以往往症状会比较重,比较多变些。痰浊无处不到,不一定在什么地方。相对来讲,人体内部,痰浊的根源还是中土的湿气。所以这个中土系统,肠胃的痰浊是最多见的。或者说,土气盛的地方,痰浊是比较多的。土气盛,什么地方土气盛?肉长得比较多的地方,象四肢呀,后背呀,腰臀呀,这些地方,肉比较多,都说肥人多痰。凡是肉长的比较多的地方,土气盛的地方,它也容易留痰,它们这些痰是无形的痰,而在肠胃中的痰一般是有形的痰,非常有粘着的有形的痰。肠胃中有形粘着的痰越多,肠胃就是中土,人体整个气,就变得污浊了。所以,这股气在人身散布周流时,就会把浊气带向全身,所以身上土气盛的地方、肉多的地方,气也跟着不够清透。所以祛痰浊最快的办法就是通腑,就是泻!

  化痰浊比较常用的药是皂角。皂角这个药,辛散疏通,劲非常大,首先把粘痰化开,让它有流通之机。其次呢,这股浊气,粘痰化开之后,浊气没有依附之地,那么这个浊气,你就可以想办法用药把它流通排出,把它排出来。对这个浊气来讲,可以用白蔻、银花这样的药。白蔻它本身是芳香、下行,既能运中焦,又能化浊气,非常好的。

银花相对来讲,主要是化浊气的作用,运中焦的效果要差一些!

有一个运中焦的小方子,就是白蔻、生姜、甘草,其中这个白蔻呢,既能芳香运脾,芳香化湿,既是运中土,又是化浊气, 它这个香味化浊气,非常好的一个药。

  皂角用的时候要跟大枣配合用,防止伤胃,就是《伤寒》的皂角丸的意思。所以这个皂角和白蔻,治疗痰浊也算是一个对药,这两味药的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一般来讲,舌苔比较黏浊的时候,你就用上皂角和白蔻,皂角一般用0.5到2克,量不用太多,同时配上5到10个大枣,一块用,防止伤胃,防止伤中土。因为这个皂角,它走散得太厉害,大枣是一个偏收、偏养的一个药,不用大枣固护着,皂角这个气把中气全都给你散开了,也会伤气,伤到中气,所以要跟大枣一块用。皂角这股力量,用大枣护着它收着它,它就能够能把中土,黏痰通通给你散开,

  再加上白蔻化浊气,痰化开了,白蔻把浊气这个环境给改善一下,白蔻把这个浊气变成清香之气的时候,气就容易流通!黏痰,皂角也给它化开了,也可以动。这个时候就要用排痰之药,把这个痰从体内排出体外,那么就是要用泻下之法,可以用黑丑,就是牵牛花的子。黑丑这个药,也是非常黏滑的一个药,善于入于黏浊之地,把这个痰浊带着排出体外。用上12到20克,它这个排痰效果是非常好的。

临床上治疗这个痰浊,就用皂角、大枣、白蔻、黑丑这四味药,只要是比较顽固的痰浊,这四味药的效果应该是比较理想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悟歧黄之五一一 痰湿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