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孩子要亲力亲为

作为一个中心的管理人员,经常要跟孩子沟通。常常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发现现在的孩子特别缺爱,特别没安全感。尤其是谈到自己的时候,都不知道自己是谁?那么我就在想,这是为什么呢?表面看起来活泼、健康的孩子为什么内心是焦虑、恐惧和不安呢?后来经过大量的与父母深入沟通才发现,现在的孩子被教养的过程中,父母给予的从来都是以资源为导向的爱。

什么是以资源为导向的爱?

以资源为导向的爱是指在物质日渐丰富的今天,家长教育孩子还是以自己小时候的体验为认知,认为只要在物质上面提供给孩子足够的需求,为孩子创造优越的生活条件,其他事交给爷爷奶奶或者保姆就去做。

好朋友Cara前几天跟我聊天的时候聊到她4周岁的小儿子,她有两个孩子,大的女儿一直自己带在身边,小儿子因为工作关系放在老家爷爷奶奶带,去年因为老大要读一年级了,所以全家从天津回到莆田老家来,这样一来便把4周岁的小儿子也接到一起住,刚开始孩子表现出来的是各方面生活习惯的问题,饭不好好吃,喜欢吃零食;喜欢看电视;喜欢打人;好不容易把生活习惯调整过来,孩子开始变得非常黏她,白天除了幼儿园就要跟妈妈一起,早上起床要妈妈穿衣服,吃饭要妈妈喂,晚上睡觉要搂着妈妈的脖子睡觉,睡前还要不断的亲妈妈,一遍一遍的确认妈妈的存在才安心的入睡。

这就是孩子在关键时期父母无法照顾孩子,孩子表现出来的反刍现象。

这时的孩子经常会出现两个极端行为:有些孩子会表现出超出孩子本身这个年龄的成熟懂事,小心翼翼的和父母一起生活着,因为他怕你再一次抛弃他。有些孩子则会表现出如我朋友的小儿子那般黏着妈妈,因为他在寻找早年在你身上缺失的爱;其实当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他的成长关键期是(0-12岁),如果这12年你能全身心的抚养孩子,那么孩子就学会了幸福的能力。

什么是幸福的能力?

幸福的能力是由内而外的身心体会,而不是单纯的物质需求。就比如一味给孩子物质上的奖励的确会给孩子带来满足,但这样的满足是短暂的,下次你还要给孩子提供双倍的物质奖励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但是如果孩拥有获得幸福的能力,拥有强大的内心精神支柱,那么孩子的幸福就是一种长久的财富,他不会因为任何客观环境的变化而消失。

最后要呼吁所有的父母既然选择为人父母,那么请珍惜这段缘分,养育孩子我们一定要亲力亲为。

你可能感兴趣的:(养育孩子要亲力亲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