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刚毕业,看了剧《派遣的品格》,给懵懂的自己,灌上了一碗浓浓的鸡汤。
三年后,二刷,即使成了老油条,大前春子的台词,在这个时代,依旧能派上用场。
拖了两周的文章,绝非想写鸡汤,只是看剧,促使我反思现有工作的点点滴滴。
以下,是以三年的工作经验的我,用六个事例告诉各位,工作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个人不习惯改变别人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认同请点个赞,不认同勿喷。
1、清晰的逻辑
学习外文出身,加上初入职场时,受到毒鸡汤的影响,拘泥于执行,忙得不能自已,忘记思考如何提升。庆幸的是,某司和某大型房企都有优秀的上司,在关键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思考!
在某司,做用户增长分析时,通常只针对时间和增长数,做浅显表面的描述,并把此当做结论,以致于被上司臭骂,也因此,学会环比、不停地问自己哪些是有用的数据,哪些不是(具体要独立开另外的文章写)......
在某大型血汗房企,入职的前一个月,老大不让做实际的工作,天天让自己在案场观察。晚上下班,把案场遇到的问题,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写PPT时,对我的要求是:每一个P呈现的,一定是最重要的内容,不能出现任何没用的图表和废话。项目管理时,教会我目标分解,制定好执行策略,再去执行的思路......这些,奠定了我结构化的思维方式。
受益于两位上司,现在的工作中,我不再仅仅陷入执行,而是,执行前,把章法逻辑梳理清楚,这样,既能提高执行的效率,也因为能提前预知风险,而降低出错的概率。
如果有清晰的逻辑判断,完全可以管控工作节点,提高执行的效率,避免不必要的加班,可是,现在又有多少人具备这样的意识呢?
2、独立的判断
所谓独立的判断,是建立在上述清晰的逻辑基础之上的。具体还是举例子说:
很多人,尤其初出茅庐的应届生,最容易受到职场前辈负能量的影响,在某血汗房企市场部上班期间,由于KPI压力巨大,前辈们常相互吐槽,站在他们的立场,这不过是情绪释放。但是,在像我一样的菜鸟面前,会听风就是雨,胡乱解读。
在某司时,算是BAT其中一家,身边都是北大清华各种海龟毕业的同事,技术也一流。在这种牛逼的圈子里待久了,那些其实并不牛逼,只不过有大公司光环加持的渣渣,也会有自己也很牛逼的错觉。见过BAT出来的人,十个里面,至少一半是这样的。
抱大腿,听信谣言,因为同事情绪影响自己的决断......等等,其实是自己无法依赖于自己的判断,最核心的原因,其实,思考的意识和能力问题。在工作中,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的境遇,一切的决定,都是应该是基于对自身的了解,以及环境的判断,所做出的最优选择。
3、流畅的表达
流畅的表达,也是基于我反反复复说的,逻辑思维能力。
前些日子,跟某同事沟通问题过程中,心里犹如万批草泥马飞过!鄙人说话,习惯先过一遍大脑,脑子里会有主线,先分点讲思路,然后,每个点的思路详细讲,最后因应对方的疑问,作补充说明。
结果,我说一半,某同事打岔一半,时不时揪着某细节,还往死里钻!瞬间一张生无可恋的脸。
这还只是单打独斗,遇到某些会议上不组织不作结论,引导大家乱哄哄“头脑风暴”的领导,心里何止草泥马,简直是XXX(太脏了,自我屏蔽。)
很多人常说沟通能力重要,那什么是沟通能力?除了考量对方的立场,流畅的表达就是沟通能力的一部分。
对于个人来说,如果缺乏,在别人眼中,你就是个思考混乱的人,永远无法get到重点的人,久而久之,大概不会有人愿意和你沟通了。
对于公司来说,如果决策者没有这点基本的能力,那么,那些冗长没有任何意义的会议将滚滚而来,那些真正的有能力者慢慢也会热情殆尽,劣币驱逐良币大概就是这样的情况。
推荐那些初出茅庐的应届生,不要看什么《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一类的书,这些书工具属性太强,换间公司,换个环境就未必有效了。
先把自己的思维练好,把话说清楚了,再了解一点点人性。看看《金字塔原理》、《乌合之众》、《美国种族简史》......还有各种逻辑方面、心理学方面以及市场学方面的书,自己上知乎上豆瓣搜去!都是帮助自己锻炼思维和表达的。
4、沉稳的情绪
可能很多人,都会把标题归类为—情商。讲真,听到这个真的想吐。这些年,看到那些阿谀奉承,口蜜腹剑的人,被称作情商高的时候,我就下意识将这个词归类的为贬义。
因为,我认为的情商高,应该是沉稳的情绪,或者说,让自己保持的冷静的能力。
鄙社前些时间的会议,简直无法参与,逢开必吵,大家不是为了解决问题,只是把会议当做情绪的发泄的场合,现在想想,还真是不可思议。
其实,还是跟逻辑和自己的独立判断有关,大家并非抱着解决问题的意识去开会,会议上自然东讲西讲受别人影响,一不小心就变成抱怨大会,加之领导不作为,又是一场让人窒息的会议......
控制自己的情绪,从专注于问题本身开始,如果无法专注,那就换工作,强扭的瓜不甜,总比天天自己折磨自己强。
5、学习的能力
算上实习,鄙人工作3年,1年半互联网公司运营经验,1年半大型房企市场传播经验。先互联网运营,再到房企市场传播,由再回到互联网,中间的过程怎么转换?答案就是,自学。
会有人吐槽答案敷衍,但确实如此。
在重新回到互联网行业之前,虽说有一年运营经验,但也遗忘得差不多。自己首先做的是,尽快找一个可以收留自己的运营岗位。因为,我深信,能力是实践中得到的。
并非说理论知识没用,只是,条件情况千变万化,这些理论怎么用,用在哪些条件下?实践就能起到很好的助攻了。
入行以后,在我了解业内对这个岗位的要求后,能够在这个岗位上实践的工作,我都会尽量跟上司去提,为了学习,我做了以下事情:
a.活动运营→开始的本职工作,策划线上活动。
b.内容运营→主动请缨做微信的专题内容。
c.社区运营→通过社区的反馈,了解社区功能,产品功能。
d.数据运营→通过活动,跟产品和技术交流数据上的看法。
......为了实现各方面的能力,在保证工作质量的情况下,额外承担的东西。
会有人问,这些理论知识从哪里来?知乎会用吧,百度会用吧,微信搜索会用吧......
我想说,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牛逼的上司,不是每个人都能进入BAT这些大厂锻炼。但是,自学能够让自己在没有这些光环的加持下,提升生存的能力。
补充一点,对于运营狗来说,BAT的环境最大的优势在于,海量的用户数据,能够让自己的理论得到充分的印证,但是说到能力这块,讲真,不是牛逼的上司牛逼的大厂能够教出来的。
即便有BAT的经历做背书,面试的时候,一问一答中间,基本上也能知道真伪。
最后说一点,某司有个都市传说:不是因为BAT盛产牛逼的人,而是,牛逼的人都去了BAT。
总结
很喜欢一句话:
“别用行动的勤奋,弥补战略上的懒惰”
说人话就是,脑子聪明点,别就知道苦干,即便苦干,也是自己的脑子苦干。至于怎么用脑,上面写了这么多还不知道,那我也没辙了。
另外,以上的话题未能一一道尽,今后会另开文章,详细说。
备注
后期持续写作,题材主要跟工作、生活和健身相关,欢迎转发。
在我变成网红之前,谢绝一切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