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与中心

一张同性婚姻的配图,当边缘人物处于大众视野中心时产生的张力,这几乎是对同性议题的一个核心注解,而我的零散的资料收集只是在问题的边缘徘徊。多年对LGBT的关注其实也一直在情感的浅表浮游而从未切近历史社会的观念内核。

边缘与中心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女性主义和女权主义也是如此,对“第二性”的反叛,反而固化了两性的差异定位。女学生和男教师,似乎成为了一种讳莫如深的暧昧禁忌。除去性别的制约,智慧与潜能才是丈量思想距离的唯一尺度,时间和资历只是不值一提的借口。

然而,当教师变成了一种教育性职业时,紧密跟随、深层介入、获得生命启迪,似乎变成了一种奢望。但这样的屏障又是相对的,对于被偏爱者,毫无疑问被赋予了相悖于公平的特权,我们不妨将之理解为关系由边缘到核心的置换,其进度视精神契合与利益往来而定。

我一向被边缘化,也无所谓走到中心,如果这个中心位置意味着矫饰、谄媚和堪鄙的话。试问自己是否渴望被普遍认同的成功,出于虚荣,我是愿意的,但一方面我并无此能力,另一方面又与天性相抵触。其实,我所谓的自我实现极其狭隘,只是希望能与人真正地相互欣赏吧,但寄生于他人评价的自我,还能称之为自我么?

在审视内心的过程中,置于中心的永远是个人情感,对生活和自我的感知如同漩涡般肆意扭曲。真正能纠正感知偏差的方法,也许是将自己悬置在宇宙之中,诞生于黑洞,无中生有,潜入银河系,与太阳系的行星们挨个撞下肩,再以一个优美的滑行切入大气层,带着剧烈燃烧的余温,抚遍每一度经纬,于大海中浸泡冷却,滑入地心,也许能以夸克的形态探访地狱,哪怕我从未想象过宗教的救赎。空间上无一处可以阻挡我的前进,时间上更是畅通无阻,从人类起源到最逼近现在的那一秒(未来暂且不想),随意亲历每一次事件,目睹或聆听最美妙的艺术,与最伟大的思想者交谈……我并不需要成为全知全能的上帝,而我所需要的只是电波符码、像素屏幕和油墨纸页,以及理解的时间与才能。

没有创造的勇气,更谈不上给人类贡献些什么,但起码尽可能地保持自我,这是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核心,也代表了最低限度的作为人的价值。除此之外,如果还有余力,我不介意恪守作为社会群体一员的本分,成为劳动者,成为爱人者,但相较于前者,它们都是边缘性的。听上去像一个幼稚的人文主义者,带着不谙世事的理想主义的天真,那又如何?在无尽的真理面前,谁又不是永远天真的?

边缘与中心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边缘与中心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边缘与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