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间故事中为什么有那么多老农嘲笑书生的典故?

古时候的书生一般是指秀才或者泛指读书人。读书人本来是学知识、学仁义道德、做人做事或者安邦定天下等的一个群体,本该是受人尊重和推崇的对象,但为什么在民间故事中有很多老农嘲笑书生的典故呢?我认为有如下原因。

一.所处的时代不同。

时代造成英雄也成就英雄。古时候读书人虽多,但能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人却不多,尤其是在特定的时代特定的时期,想要通过读书加官进爵简直是难上加难。

比如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讽刺小说《范进中举》,作者用辛辣讽刺的写作手法描述了主人公范进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多次落榜,直至五六十岁垂垂老矣时方中了举人而最终却喜极而疯的故事。

由此可见在那个时代想通过读书功成名就是多么困难。其实《范进中举》的精彩之处并非是范进中举后的乐极生悲,而是范进中举前后周围人物包括他老丈人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

讲到这里就不得不说题目中为什么古时候的书生总遭受老农的嘲讽了。简而言之就是因为你没有通过读书实现自己的抱负、没有因读书而加官进爵改变自己的命运。

人总爱嘲讽一个失败者,或者他自认为的不如他的人,社会就是如此现实,无论在哪个时代,而这就是人性。

二.所处的阶级和立场造成。

古人曾云“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可见古人对读书的重视程度。只是由于所处的阶层不同、教育程度不同,很多读书人并不能够通过读书改变命运、走上仕途,尤其是处于下层阶级的劳动人民。他们为了顺利通过科举考试,往往一门心思放在读书上,进而两耳不闻窗外事。

若最终能够通过考试弄个官当当也罢,但若几十年寒窗苦读都不能有所作为,那当真是要被人嘲讽了。

而另一方面处于上层阶级的读书人想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那么就比较容易了。若碰上家中有在朝为官或有世袭待遇的那简直是如虎添翼,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走上仕途了。即便你朝中无人再不济也可以掏些银子自己买个官当当。

所以无论是古时候还是现在,有权有势有钱都是十分重要。

三.由很多书生的生活状况及为人处世造成的。

做为老农我觉得一般不会平白无故的去嘲讽读书人,肯定是有些读书人在为人处世方面有所欠缺或者不按常理出牌。

比如有些读书人喜欢自命清高、眼高手低。或者喜欢卖弄学识、咬文嚼字。还有些读书人就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只知道死记硬背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当然还有些书生只知道埋头苦读,却手不能提、肩不能挑,连些生活常识都不懂。所以才会有了后来的“百无一用是书生”这种说法。

而老农呢虽然没有读过什么书也没有什么学问,但人家历经沧桑,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和经验,肯定有一双慧眼。有时候拿一些“百无一用”的书生来调侃一下只要无伤大雅倒也无妨。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民间故事中为什么有那么多老农嘲笑书生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