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电影节接近尾声,“中国年”雷声大雨点小

今年柏林电影节官方节目单上出现了至少20部中国籍导演的作品(包括短片),年龄跨越50后到90后,中国电影阵容之盛实为罕见,可谓中国电影的一次国际巡礼。不过电影节已接近尾声,中国电影表现得有些掉链子,不但两部重头戏临时退出,已经亮相的中国电影乏善可陈。

张艺谋《一秒钟》在展映前突然宣布秒退,让人匪夷所思。同样以技术原因开展前突然撤出的还有另一部入围新生代单元的曾国祥执导、易烊千玺与周冬雨主演的《少年的你》,但是德国媒体并不相信这一理由,而是猜测是影片涉及敏感题材(校园暴力)没有通过中国的官方审查。

笔者对王全安的《恐龙蛋》已有评介(60分及格之作),此处略去。下面集中点评如下几部中国电影:全景单元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娄烨导演、 井柏然 、马思纯与秦昊主演)和《再见南屏晚钟》 (相梓导演,南吉与娜仁花主演) ;论坛单元的《漫游》(祝新导演)、《福冈》(张律导演)、《动物方言》(雷磊导演)、 《春暖花开》(吴林峰与Ivan Marković导演);新生代单元的《第一次的离别》(王丽娜导演)和白雪执导的《过春天》。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娄烨就是那种专为海外电影节而生的电影人。娄烨屡教不改绕过审查制度参加国外电影节而屡遭禁拍惩罚, 也为此而赢得声名,跻身中国第六代大导之列。《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具有了票房成功的基本元素,例如犯罪、谋杀、政治丑闻、黑势力、小鲜肉明星、床戏、飙车、打斗,还有西方观众喜闻乐见的中国拆迁。

图片发自App

然而,这些都没能阻挡这部电影成为一部平庸之作。剪辑节奏凌乱,该快的时候慢,该慢的时候快,已经快的时候太快,让影片的观赏性大为下降。主要角色的动机都十分勉强,性格程式化和扁平,整个故事线索展现得混乱,大量闪回镜头出现得不合理或者没必要,导致叙事的不流畅。演员的表演乏善可陈。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与贾樟柯的《江湖儿女》或五年前在柏林大放异彩的《白日烟火》相比,娄烨的这部电影弱爆了。

《再见南屏晚钟》

这是毕业于纽约电影学院的八零后女导演相梓的处女作。这是一部名字就透着尴尬的野心勃勃的处女作。英文名字叫 'A dog barking at the moon',意思是“徒劳的抗议“,透露着导演的那点讨好电影节的小心机。还不如叫'A Sichuan dog barking at the sun' (蜀犬吠日)更贴切。

柏林电影节接近尾声,“中国年”雷声大雨点小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影片的形式和内容就是个廉价室内剧的水准。冗长的电影时间里,主角们就是在室内坐着或者站着进行着互相瞧不上眼的家庭争吵,分贝很高,毫无表现力,因为台词技术含量为零。硬塞进去的几段舞台剧的表演,表面上很先锋新潮很象征主义,实际上很尴尬很多余,大概是导演电影学院里某个学期作业吧。

还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同样是八零后女导演,同样是讲代沟和母女关系,去年的《柔情史》不知比这部《再见南屏晚钟》 强多少倍。放映后导演与观众现场交流,导演相梓不知怎么就把自己叙述成了一个专制制度下的牺牲品和勇敢的抗议者,这符合德国观众对中国的认知和想象,当然收割掌声阵阵。虽然电影展现的无非是女主的爸爸是同性恋,女主的妈妈最后竟然也极可能是Les,双重的电影节题材保险,很讨巧,很心机,但缺乏诚恳。

图片发自App

好像讲中国八十年代,一定要来一段男女衣着滑稽地跳交际舞,例如《芳华》,例如《江湖儿女》,例如上述《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看到这部电影也来这么一段交际尬舞,我都快反胃。

其实拉低一个中国导演水准的与其说是审查制度,不如说是才华和真诚的缺失。

《第一次的离别》

又是一部八零后女导演的作品。 王丽娜以自己生长的新疆沙雅为背景,讲述维族少年的母子关系,成长的烦恼。新疆,西藏,这些都是文艺小清新钟爱的摄影背景和故事背景,果然这部影片也是一部典型的文艺小清新电影。带点小温暖,带点小忧伤,带点小离别,带点小艰辛,带点小批判,带点小幽默,然后把这些小情绪放在一个雄浑壮丽的大自然与土风背景下。

图片发自App

这样的电影,其实多一个也不多,少一个也不少,肯定会有人喜欢。特别是经过与本届电影节上大部分中国电影对比,这部算是很有水准了。

《春暖花开》

八零尾男导演吴林峰作品。拍纪录片出身的他把这部故事片也拍成一种伪纪录片。但是说其是故事片实在是勉强,因为该片毫无故事可言,只是用客观镜头记录了一个北漂北京做保安的一个瘦削的年轻人的几个生活片段,台词加起来也就是半页纸就够了吧。镜头表现力很强,可以说是很好地传达出超大城市如北京摩天大楼天际线下打工青年的疏离感和卑微匿名的(不)存在感。但是如果我们迷恋于热衷于一比一还原生活的现实碎片,我们为什么不直接看生活呢?

柏林电影节接近尾声,“中国年”雷声大雨点小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几年在电影节上看的中国青年导演的电影越多,越感觉到中国的年轻电影人都被所谓的国际先锋电影艺术大师给带得跑偏了,譬如阿巴斯,譬如贝拉.塔尔, 譬如阿彼察邦。当然,这也怪不得人家大师,人家又没逼着那些模仿能力强的电影新人来学习他们。没有人生经验的厚度和思考的深度,皮毛地模仿性冷淡风格真的会让人昏昏欲睡。

《福冈》

只能说,我是礼貌性地看完这部片子的。这么“稚ruo嫩zhi脱zhuang俗b“的小成本文艺片,导演张律居然是六零后。影片讲的是韩国一个二手书店个体户老男人在邻居小姑娘的唆使下到日本福冈拜访一个开酒吧的老同学的简单故事,28年前书店小老板和酒吧小老板共同爱过一个戏剧学院的班花。当然,这些往事都是喝着小酒聊出来的,班花本人并没有显形。

图片发自App

我从来都是韩国导演洪尚秀的铁粉。虽然导演张律是在中国生长的朝鲜族,但我仍然不认为这就是世界上还需要第二个洪尚秀的理由。两个男主居然也是洪尚秀爱用的演员权海骁和尹宰文,如果女主(演得其实还不错)再换成金敏喜,那么这部电影打上导演洪尚秀,那就可以以假乱真了。

在韩国首尔洪尚秀已经过度重复自己江郎才尽的大形势下,中国延边洪尚秀真的是一种尴尬的存在。尬聊,尬聊,整部电影就是中日韩三国人在福冈尬聊。对了,带坏中国电影人的还得算上洪尚秀。

《漫游》

九六年出生的男导演祝新的这部童年回忆录据说是只花了3万元完成的,演员也大都是自己的家人亲人有情演出。考虑到他只是个初出茅庐的小青年,我还是不批评什么了,毕竟我22岁时,肯定比他要幼稚得多且毫无才华可言。显然他是被泰国电影怪才阿彼察邦带偏的,不过以他的年纪,跑偏也是宝贵的人生经历。

柏林电影节接近尾声,“中国年”雷声大雨点小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希望入选柏林电影节这件事不会让这个年轻人坚定地认为他真的有电影才华。这部电影只对他个人有意义。但电影毕竟是制作电影的人与观众的交流。不管怎么说,给自己拍个自己看的电影,也是一个好青年有志向有理想有关怀的体现。祝新在首映与观众见面时说,这个电影能在柏林放映,本身就是个奇迹。老实孩子说的大实话。

《过春天》

八零后女导演白雪的处女作,影片讲述了单亲母亲家庭的在香港读高中的16岁女生,以中学生的无辜身份与形象为掩护,为走私团伙深圳和香港两地间携带水货苹果手机的冒险故事。“过春天”就是带货者成功通过海关后说的一句暗语。

图片发自App

影片更像是出自一位老到的导演之手而不像是一个处女作,基本上做到了全程抓住观众的注意力,没有硬伤,在今年柏林电影节上的中国电影中可以说是出类拔萃了。

遗憾的是故事铺垫得很好,悬念设置也不错,但最后展开得有些马虎,我觉得是导演自己也没想好,到底是把这部电影是拍成犯罪片还是社会问题片或者是青春成长片,这使得影片显得格局不够,但作为小家碧玉也还是值得一看。

习惯了对中国电影进行政治解读的德国观众在首映式上问导演白雪这部电影有和政治寓意,白雪快人快语回答说,她反对让电影有什么政治寓意和过度解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才是最重要,它才能克服任何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动物方言》


图片发自App

八零后男导演雷磊的实验性电影。背景音是导演母亲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一些先锋性音乐片段或者各种奇怪的噪音,画面几乎都是一幅幅静止的照片,沿60分钟的时间轴拼贴出一部流动的画卷。由于它的实验性,很难用传统影评的方式来探讨这部电影,把它与其它电影相比较也不公平。这样的电影注定是被归类为“小众”、“让人看不懂”,肯定会导致观众纷纷摇头离去。但是这仍然是一部有趣的电影,一部有想法也有才华的作品,我将以更长的篇幅单独来说一下我对这部电影的观感。

观众,你能不能尊重一下鬼?


柏林电影节接近尾声,“中国年”雷声大雨点小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最后提一下一部有一定中国元素的论坛单元的影片《鬼》 (Demons) 。它是出生于新加坡的八零后导演Daniel Hui 的作品,名字上看应该是华裔,但网上不多的信息显示他系电影名校(加州艺术学院)毕业,现在美国作为独立电影导演,以16毫米胶片拍摄纪录片和故事片。网上还显示他是世界各地各种电影节上的的常客,偶尔还拿个什么小奖。但柏林电影节上出现的这部电影实在是一种糟蹋电影艺术的极品现象,号称表现的是一个小女演员与自己的内心鬼世界做斗争,但是鬼一出场观众就哈哈笑场,然后纷纷退场。想不出为什么这类傻到冒泡的电影能混进电影节,大概是导演和选片人都特别能装神弄鬼吧。

王凤波 2019年2月13日 柏林

你可能感兴趣的:(柏林电影节接近尾声,“中国年”雷声大雨点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