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闺蜜跟我吐槽她的奇葩同事。
她说,她隔壁工位是个刚休完产假不久的同事,上班过程中总是特别烦躁,爱传播负能量。
比如说,每隔几秒钟就咂嘴叹气一次,声音大到整个办公室都能听见。
有时候可能只是因为电脑卡了,或网速慢了等微不足道的原因,她就在那摔鼠标、拼命狂砸键盘。
还总是喜欢自言自语,对着电脑一个人嘀嘀咕咕,嘴里念叨着:“烦死了”、“怎么这么烦”。
更要命的是,烦躁的时候她特别喜欢用长指甲敲击桌面,一下、两下,仿佛都敲在了闺蜜的心上。
闺蜜是个特别容易被负能量影响到的人,她常常跟我抱怨:“我觉得自己都快抑郁了!”
我推荐她去买个降噪耳机,她上网一查,基本都要两三千,舍不得,而且也不一定有用。
我又建议她上班时可以戴着耳机听白噪音,或者纯音乐,她无奈了:“你不知道她的声音有多大,我戴着耳机都能听到。”
我特别能理解闺蜜的苦恼。
在职场上遇到的无礼行为,后果轻则导致压力升高、工作表现和创造力下降,重则成为离职裸辞的最后一根稻草。
根据去年双十一某电商平台的数据显示,降噪耳机销量同比增长了231%。
地铁外放神曲的中年大叔、合租的低素质舍友、爱传播负能量的职场同事,无一不在挑战着我们保持修养的底线。
就像前段时间,武汉一位大妈在地铁上外放收音机,声音特别大。
坐在她对面的另一位老人,好心劝阻大妈关掉收音机,或者把声音关小点。
但没想到,大妈直接冲着劝阻的乘客大吼:“你再讲我跟你顶!”“你坐你的,我坐我的!”“我现在心里不舒服!”
听到这些话,劝阻的老人只好无可奈何地连声道歉:“好好,对不起,对不起。”
这个魔幻的世界,不禁令人思索到底怎么了。
为什么我们要为别人的无礼买单?
02
其实,要解决生活中这类遇到看似无解的问题,我们需要学会正确归因。
①层层追问自己,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为什么我们的情绪会这么容易受到无礼行为的影响?
组织心理学家Michael P.Leiter指出,无礼很容易令人心生沮丧,是因为人们倾向于把无礼当作是针对自己个人的一种“攻击”。
它暗示自己不够重要,因此得不到他人更好的对待。
但是,如果只是简单地给遇到的无礼之人贴上标签:“我的同事是个奇葩”,“我的室友就是没素质”,“这届老人真的不行”......
这样的贴标签行为并不会让我们的处境更好过,反而会让我们沉浸在遇人不淑、自怨自艾的坏情绪里。
我们可以尝试去思考,更深层的可能性。
不要拒绝沟通,毕竟沟通才是消除彼此误解的有效渠道。而这,才是正确归因的第一步。
②拒绝归因偏差,用视角切换换位思考。
有些“无礼”,其实是因为“无意”和“无知”。
但我们在未了解事情真相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归因偏差。
比如说,在早晨的车站,从后面跑过来一个人,我们差点被他撞到。
他连一句道歉都没有,就头也不回地跑了,我们可能会觉得,他是一个“随意而且无礼的人”。
这是通过观察者的视角,看到的情况。
如果从慌张跑走的人,即行为者的视角来看,他可能是因为,今早有一个很重要的会议,快要迟到了,所以才跟平时不一样,慌慌张张地跑走了。
不少观察者,看到行动之后会说“这个人的性格就是这样”,倾向于从性格上找原因。
反过来,行为者会说“由于现在的状况,我只能采取这样的行动”,倾向于从环境找原因。
如果行为者强制自己从观察者角度思考,或是观察者强制自己从行为者角度思考,就会发现更多的可能性。
③采取行动,注重反馈。
首先,我们可以采取临时措施。
这个步骤,是以空间换时间。在这个阶段,你可以问:临时措施会充分缓解问题,直到治本措施实施吗?
比如说,买降噪耳机、换工位,看能否缓解同事发出的噪音。
接着,我们可以采取治本措施。
在这个阶段,你可以问:这个治本措施,真的能彻底解决问题吗?
什么是临时措施?什么是治本措施?有多个方案,各有利弊,要怎么选择?
比如说,跟同事进行一次非暴力沟通,真诚地对她诉说自己的想法,也许对方也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他人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第三步,我们需要检验施行效果。
在这个阶段,你可以问:解决方案有效吗?我怎么确认?
如果效果差强人意,比如说问题重复出现,或者换一个面目出现,那么,我们又要回到第一步,重新界定问题,开始新的一次归因,如是循环。
这个世界上确实存在着许多无礼行为,但真正的高情商,也许不是沉浸在怨天尤人的情绪里。
尝试用正确归因的思维去解决问题,也许会让人与人之间,少点戾气。
作者:小椰子,人生必须活得swag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