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pgaddict.com/posts/performance-since-postgresql-7-4-to-9-4-pgbench


硬件和系统配置

操作系统 Ubuntu13.04
系统位数 64
CPU Intel(R) Core(TM)2 Duo CPU
内存 4G
硬盘 Seagate ST2000DM001-1CH164
测试工具 PostgreSQL-9.1.11

测试工具

工具名称 pgbench
数据量 200W(整个数据库大小约为300M)
模拟客户端数 4
线程数 4
测试时间 60秒
  • 准备命令:pgbench -i -s 20 pgbenchdb

  • 测试命令:pgbench -r -j4 -c4 -T60 testdb

配置文件

默认的配置配置文件是保存在/etc/postgresql/VERSION/main目录下的postgresql.conf文件

  • 如果想查看参数修改是否生效,可以用psql连接到数据库后,用 来查看。

  • 如果要修改shared_buffers, 在ubuntu下可能需要执行命令Managing Kernel Resources

主要选项

选项 默认值 说明 是否优化 原因
max_connections 100 允许客户端连接的最大数目 因为在测试的过程中,100个连接已经足够
fsync on 强制把数据同步更新到磁盘 因为系统的IO压力很大,为了更好的测试其他配置的影响,把改参数改为off
shared_buffers 24MB 决定有多少内存可以被PostgreSQL用于缓存数据(推荐内存的1/4) 在IO压力很大的情况下,提高该值可以减少IO
work_mem 1MB 使内部排序和一些复杂的查询都在这个buffer中完成 有助提高排序等操作的速度,并且减低IO
effective_cache_size 128MB 优化器假设一个查询可以用的最大内存,和shared_buffers无关(推荐内存的1/2) 设置稍大,优化器更倾向使用索引扫描而不是顺序扫描
maintenance_work_mem 16MB 这里定义的内存只是被VACUUM等耗费资源较多的命令调用时使用 把该值调大,能加快命令的执行
wal_buffer 768kB 日志缓存区的大小 可以降低IO,如果遇上比较多的并发短事务,应该和commit_delay一起用
checkpoint_segments 3 设置wal log的最大数量数(一个log的大小为16M) 默认的48M的缓存是一个严重的瓶颈,基本上都要设置为10以上
checkpoint_completion_target 0.5 表示checkpoint的完成时间要在两个checkpoint间隔时间的N%内完成 能降低平均写入的开销
commit_delay 0 事务提交后,日志写到wal log上到wal_buffer写入到磁盘的时间间隔。需要配合commit_sibling 能够一次写入多个事务,减少IO,提高性能
commit_siblings 5 设置触发commit_delay的并发事务数,根据并发事务多少来配置 减少IO,提高性能

测试数据

  • 测试的数据是运行3次,取平均值。

  • 关闭fsync是为了更好的体现出其他参数对PostgreSQL的影响。

参数 修改值 事务总数 tps(包括建立连接) tps(不包括建立连接)
默认设置
8464 140.999792 141.016182
fsync off 92571 1479.969755 1480.163355
shared_buffers 1GB 100055 1635.759275 1635.977823
work_mem 10MB 101209 1665.804812 1666.04082
effective_cache_size 2GB 98209 1636.733152 1636.970271
maintenance_work_mem 512MB 92930 1548.029233 1548.223108
checkpoint_segments 32 195982 3265.995 3266.471064
checkpoint_completion_target 0.9 194390 3239.406493 3239.842596
wal_buffer 8MB 198639 3310.241458 3310.724067
恢复fsync off 11157 185.883542 185.909849
commit_delay && commit_siblings 10 && 4 11229 187.103538 187.131747

总结


事务总数 tps(包括建立连接) tps(不包括建立连接)
优化前 8464 140.999792 141.016182
优化后(fsync=on) 11229 187.103538 187.131747
优化后(fsync=off) 198639 3310.241458 3310.724067

在fsync打开的情况下,优化后性能能够提升30%左右。因为有部分优化选项在默认的SQL测试语句中没有体现出它的优势,如果到实际测试中,提升应该不止30%。 测试的过程中,主要的瓶颈就在系统的IO,如果需要减少IO的负荷,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把fsync关闭,但是这样就会在掉电的情况下,可能会丢失部分数据。

-------------------------------------------------------------------------------

pg中性能相关常调参数

  

 

参数名称 参数意义 优化思路
shared_buffers 数据库服务器将使用的共享内存缓冲区大小,该缓冲区为所有连接共用。从磁盘读入的数据(主要包括表和索引)都缓存在这里。 提高该值可以减少数据库的磁盘IO。
work_mem 声明内部排序和哈希操作可使用的工作内存大小。该内存是在开始使用临时磁盘文件之前使用的内存数目。数值以kB为单位的,缺省是 1024 (1MB)。请注意对于复杂的查询,可能会同时并发运行好几个排序或者哈希操作,每个都会使用这个参数声明的这么多内存,然后才会开始求助于临时文件。同样,好几个正在运行的会话可能会同时进行排序操作。因此使用的总内存可能是 work_mem 的好几倍。ORDER BY, DISTINCT 和mergejoin都要用到排序操作,而哈希操作在哈希连接、哈希聚集和以哈希为基础的 IN 子查询处理中都会用到。该参数是会话级参数。 执行排序操作时,会根据work_mem的大小决定是否将一个大的结果集拆分为几个小的和 work_mem差不多大小的临时文件写入外存。显然拆分的结果是导致了IO,降低了排序的速度。因此增加work_mem有助于提高排序的速度。通常设置时可以逐渐调大,知道数据库在排序的操作时不会有大量的写文件操作即可。该内存每个连接一份,当并发连接较多时候,该值不宜过大。
effective_cache_size 优化器假设一个查询可以使用的最大内存(包括pg使用的和操作系统缓存),和shared_buffer等内存无关,只是给优化器生成计划使用的一个假设值。 设置稍大,优化器更倾向使用索引扫描而不是顺序扫描,建议的设置为可用空闲内存的25%,这里的可用空闲内存指的是主机物理内存在运行pg时得空闲值。
maintenance_work_mem 这里定义的内存只是在CREATE INDEX, VACUUM等时用到,因此用到的频率不高,但是往往这些指令消耗比较多的资源,因此应该尽快让这些指令快速执行完毕。 在数据库导入数据后,执行建索引等操作时,可以调大,比如512M。
wal_buffers 日志缓冲区,日志缓冲区的大小。

两种情况下要酌情调大:1.单事务的数据修改量很大,产生的日志大于wal_buffers,为了避免多次IO,调大该值。

2.系统中并发小数据量修改的短事务较多,并且设置了commit_delay,此时wal_buffers需要容纳多个事务(commit_siblings个)的日志,调大该值避免多次IO。
commit_delay 事务提交后,日志写到wal_buffer上到wal_buffer写到磁盘的时间间隔。 如果并发的非只读事务数目较多,可以适当增加该值,使日志缓冲区一次刷盘可以刷出较多的事务,减少IO次数,提高性能。需要和commit_sibling配合使用。
commit_siblings 触发commit_delay等待的并发事务数,也就是系统的并发活跃事务数达到了该值事务才会等待commit_delay的时间才将日志刷盘,如果系统中并发活跃事务达不到该值,commit_delay将不起作用,防止在系统并发压力较小的情况下事务提交后空等其他事务。 应根据系统并发写的负载配置。例如统计出系统并发执行增删改操作的平均连接数,设置该值为该平均连接数。
fsync 设置为on时,日志缓冲区刷盘时,需要确认已经将其写入了磁盘,设置为off时,由操作系统调度磁盘写的操作,能更好利用缓存机制,提高IO性能。 该性能的提高是伴随了数据丢失的风险,当操作系统或主机崩溃时,不保证刷出的日志是否真正写入了磁盘。应依据操作系统和主机的稳定性来配置。
autovacuum 是否开启自动清理进程(如开启需要同时设置参数stats_start_collector = on,stats_row_level = on,),整理数据文件碎片,更新统计信息。 如果系统中有大量的增删改操作,建议打开自动清理进程,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数据文件的物理连续性,减少磁盘的随机IO,一方面可以随时更新数据库的统计信息,使优化器可以选择最优的查询计划得到最好的查询性能。如果系统中只有只读的事务,那么关闭自动清理进程。
autovacuum_naptime 自动清理进程执行清理分析的时间间隔 应该根据数据库的单位时间更新量来决定该值,一般来说单位时间的更新量越大该时间间隔应该设置越短。由于自动清理对系统的开销较大,该值应该谨慎配置(不要过小)。
bgwriter_delay 后台写进程的自动执行时间 后台写进程的作用是将shared_buffer里的脏页面写回到磁盘,减少checkpoint的压力,如果系统数据修改的压力一直很大,建议将该时间间隔设置小一些,以免积累的大量的脏页面到checkpoint,使checkpoint时间过长(checkpoint期间系统响应速度较慢)。
bgwriter_lru_maxpages 后台写进程一次写出的脏页面数 依据系统单位时间数据的增删改量来修改
bgwriter_lru_multiplier 后台写进程根据最近服务进程需要的buffer数量乘上这个比率估算出下次服务进程需要的buffer数量,在使用后台写进程写回脏页面,使缓冲区能使用的干净页面达到这个估计值。 依据系统单位时间数据的增删改量来修改。



 

2。 tpcc/压力测试时pg常调参数示例:

 

max_connections = 200

 

#根据数据量尽量调大shared_buffer值,把所有数据都放到内存中更好,

#曾经在32G内存的服务器上把shared_buffert调到了26G 

#wal_buffers根据产生的wal日志量也适当设大点

shared_buffers=1200MB 
wal_buffers = 2000kB

#work_mem要适可而止,每个连接都要用这么大的

work_mem = 1024kB

#一般做做检查点的时间长于压力测试的时间,这样性能数据会更好,等压力测试完了再去做检查点吧。

Checkpoint_timeout=120min
 

bgwriter_delay = 10ms  
bgwriter_lru_maxpages = 75
full_page_writes = off
log_min_messages = fatal

#压力测试时由于高并发等锁的时间可以长一些

deadlock_timeout = 3s

 

#平时实践有些应用中把位图扫描和顺序扫描关了性能会更好 

enable_bitmapscan = off
enable_seqscan = off

 

#如果是只读的压力测试,还可以关掉没事的后台写进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