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同管理(持续更新)

Social identity management strategies 是在社会认同的预测和控制方面所进行的努力。
Nienes,Cairns,2003 first promoted this notion.
低社会地位群体的成员希望推动否定社会认同的修复冰建立积极的,有价值的社会认同。
个体或群体当其面对否定性情境时一般通过心理策略和行为策略来改变目前的消极形势。

行为机制

自我流动是个人化策略(individual strategies),社会竞争和社会创造是群体策略(collective strategies)。相对于群体策略而言,个体策略仅仅能够提高个体的地位而不能促进整体性。
群体大小和地位作用域直接和间接的认同管理策略,小群体成员相对于大群体成员更容易使用群体策略,大群体成员更多地使用个人策略应对负面的社会认同。

  • 自我流动 individual mobility
    个体对所属群体评价消极时,采取尝试离开群体,进入仰慕的参照群体的过程
  • 社会创造 social creativity
    选择其他的比较维度,并重新评估现有的维度,使得内心中赞同新的维度。个体为了满足自尊的需要而突出自己或本群体某些积极的维度,在这些相关维度中,本群体成员比其他人表现更为出色。
  • 社会竞争 social competition
    个体认同不能改变现有情境而采用的抵抗和对立的策略。

影响认同策略的三个变量

  • 内群边界的渗透性(permeability of intergroup boundaries)
    两个群体之间的边界,具有渗透性的群体边界可以允许个体从一个群体移动到另一个群体。若边界是固定的、不可通透的,低地位群体成员会强化自己的内群体认同,甚至在行为上要求重新建立评定标准,包括社会政策和制度等,采取社会竞争和社会创造策略,甚至直接引起对抗和不合作。
  • 内群关系的稳定性(stabilit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意味着个体或群体对于该群体成员的地位向另一个群体地位转变的可能性。
    如果群体地位的预期是相对稳定的,群体地位的未来改变空间较小,个体越容易强化自己的内群体认同,不以更改。
  • 内群关系的合法性(legitimac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是指个体或群体对于群体地位的公平性的看法,一个公平而合法的群体地位被认为是公平和可接受的。

社会认同的分类策略

1.Roccuas 2002

  • 符号认同策略
    以特殊的文化认同符号为基础
  • 文化区域策略
    以不同的主客文化为依据,以文化差异来强化认同
  • 划分策略
    不同群体之间存在
  • 综合联结策略
    来源于不同文化中的联结,适用于复杂群体认同
    2.super-ordinate recategorization; temporal comparisions;denial
    3.Bernache-assollan,2007: basking in reflected glory
    4.Anderson,2001, 遗忘,隐藏,掩盖和公布

你可能感兴趣的:(社会认同管理(持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