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捣乱的上帝

       讲故事是治疗心病的灵丹妙药。书上的故事也好,电视里的故事也好,它们之所以吸引我们,是因为它们将有意义的碎片拼凑在一起,最终得出了更多的寓意。换句话说,故事让我们理解世界,而理解世界让大脑感到快乐。但我们听到的一些故事并没有前因后果。下面这个真实的例子就能说明这一点。

        若干年前,亚拉巴马州伯明翰市有一起极为偶然的悲剧事件。有位女士开车前往市区,在路口停下等红绿灯。她不知道,自己正好把车停在了城市总水管的一个井盖上。她同样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的是,有关部门正在测试总水管能承受的压力,她所在的区域恰好在加压试水。

       就在她等待变灯的短短几分钟里,高压水流涌到了她停车的地方。水管中有个薄弱环节突然爆裂,灼热的水蒸气像间歇式喷泉一样从井盖喷薄而出,那位可怜的女士就像蒸锅里的龙虾一样被活活烫熟了。

        虽然很难计算这种意外事件发生的概率,不过研究人员还是做了一番粗略的统计。在综合考量伯明翰市区的司机人数、井盖数量和水管突然爆裂的概率后,他们算出这种事发生的概率大概是五十万分之一。(后来我才知道,这种现象叫作“水锤”。)这个数字当然不够精确,但不管精确数字是多少,这样死去的概率肯定小而又小。然而,在某个悠闲的午后,一切看似都跟其他日子没什么两样的时候,这种小概率事件却发生了。听到类似的故事时,我们都能感觉到,大脑想把意外发生前的偶然因素联系起来,弄清这起悲剧为什么会发生。但就算有了明确的解释(水压过高),这个故事还是缺少结论(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

        我们难以接受这种开放性结论,是因为它给我们一种感觉:偶然的意外会发生在任何人(包括我们)身上。这会对我们的大脑造成威胁,而大脑又对威胁特别敏感。换句话说,缺少“为什么”突显了我们生活中的偶然性。我们渴望知晓原因。人们常说“事出有因”,但原因到底是什么?我们就算不知道,也会断定是某种行为导致的。为了满足自己的期待,我们要是找不到原因,就会找个“替罪羊”。在心理学中,“替罪羊”就是我们认为导致某事发生的人或物。我们随时随地都在寻找“替罪羊”,无论它是人还是物。就算明知它不存在,我们也会精心遣词造句,暗示它是存在的。

       例如,一位教授打算用电脑和投影仪给学生做演示,可投影仪怎么也放不出来。他试图修好,但徒劳无功,只好说:“看来投影仪打算毁了我这堂课啊。”他自己心如明镜,教室里其他人也心知肚明,投影仪不是为了毁掉他的课而故意坏的。他的话暴露了大脑的渴望——无论事实如何,都要找个“替罪羊”。我们会抱怨车子不肯发动,软件没保存文档,花草不迅速生长,以及诸如此类的事。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称其为“意向态”(intentional stance):为了迅速弄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会把有生命或无生命的对象拟人化。

        我们会发现,大脑的这种倾向同样是进化而来的。判断是什么情况导致了某种行动,这也许能救我们一命。想象一下,我们的祖先正在密林中觅食,忽然听见旁边的树上有动静。那是风声?是鸟叫?还是食人猛兽?迅速分析线索、找出真正的原因,关乎他是能回家吃晚饭,还是成为别人的晚餐。人类走出森林后,这种倾向同样有用,能帮我们判断别人的意图。人类是地球上最危险的物种之一,不仅对其他生物来说很危险,对自己的同类也是如此。无法正确判断别人的真实意图,很可能成为你这辈子犯的最后一个错。

你可能感兴趣的:(故意捣乱的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