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决算超200亿,有多大合理性?

近日,70余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公布了2015年度部门决算。从收支决算总额看,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排名前列,而且这四所高校收支决算总额超百亿元,清华大学已经超过200亿元。教育部审议通过的《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于2010年9月1日起施行。该办法要求公开财务、资产与财务管理制度、学校经费来源、年度经费预算决算方案等内容。(新京报9月12日)


清华大学:决算超200亿,有多大合理性?_第1张图片

从收支决算总额看,清华大学已经超过200亿元,这个数字的确很庞大,但如果与清华大学的体量和科研发展情况作相对比较,这也在可以理解的范围之内。因为就清华大学这样的高校来说,很多方面都处在了公认的领先地位,从自身的科研发展情况,到世界性高校知名度,这在目前中国来说,都有其难以替代的位置,这所有的一切并不是从天而降,而是多年进取并积累的结果。但是,一艘大船若要保持即有的航速或要超越现有的航速,那必然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动力供给,而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就表现为资金投入,这不必忌而不谈。

其实,不仅仅是清华大学,而是所有高校都存在着超越与再超越的递进式发展诉求,从这个角度上说,一些高校的决算超支,那也是难以避免的必然趋势之一。自国家发布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双一流”发展战略以来,所有高校都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因为这是一种全新的竞争状态和发展环境,这会使一些高校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很快凸显出来。但同时,他会使所有高校都面临更大的挑战,因为,“双一流”的建设,本身就是一种体现自身比较优势必的“选拔赛”,它不会是行政干预结果,也不可能是平均主义的结果,这也不必忌而不谈。

而“双一流”的建设,不是纸上谈兵,也不能将它沦为某种形式的“清谈馆”,它必须要有实质性的突破创新,和切实性的落地生根,变成一种实际意义上的“行动队”,但它需要相应资金的技持,这也是不能否认的客观现实。不久前,教育部、科技部下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若干意见》,旨在释放高校科研力量,提高研究成果从“纸”变“钱”的能力和水平。就一些基础情况较好的高校来说,它们已经可以通过市场转化将科技成果的“纸”变成市场上的“钱”,而这就是根本的动力供给所在。

而对于一些走在前列的高校来说,它们的决算有所超支,其实这并是什么根本问题,因为敢花钱也是一种底气十足的表现,而且,高校的发展也犹如市场中其它方面的发展一样,往往是机会稍纵即逝。如果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只是按着既定的套路去出牌,那么就永远与机会的来临差着节拍,这虽然使高校看上去很是“规矩”,但这种“规矩”其实是对高校社会化竞争规则的减损,从根本上不利于高校紧贴社会化自主化的发展脉搏。因而,对于高校的自主投资,应当以更开放的视角加以现实化解读,而不能用决算的绳子将它们套住。

当然,这并不等于一马放任与毫无制约,也不等于否定决算的意义,而是说对高校的社会化的过程,要有一个开放包容的态度,如果说将高校所有自身动力都绑在决算上,那其实就走进了“决算决定一切”的僵化模式,这与“双一流”精神不符,也与跳动的发展脉搏不贴切。因而,四所高校花钱超百亿,其实既是一种将“纸”变成“钱”的能力表现,也是一种自身活力的表现。从长远角度说,对高校的决算限制一定要有,但应当留有更大余地,使他们最大程度地实现自身发展中的辗转腾挪。而社会要做的,就是要使高校依据《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在公开财务、资产与财务管理制度、学校经费来源等方面给出透明的公示账目。

你可能感兴趣的:(清华大学:决算超200亿,有多大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