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升级16】大数据会颠覆公共利益吗?

【思维升级16】大数据会颠覆公共利益吗?_第1张图片
大数据会颠覆公共利益吗?

什么是公共利益?它是我们对社会的共同期望。

它取决于价值判断,期望因人而异,怎么找到共同期望这一交集?

无知之幕

首先,了解一下思想实验“无知之幕”:

就是在人们商量公共政策时,最理想的方式是把大家聚集到一个幕布下,假设人们站在无知之幕后面,不知道自己走出幕后有何地位、处境、身份,然后大家讨论应该如何对待每一个角色。

在无知之幕后产生的公共决策,能保护社会中最弱势的那些人,因为那些人可能就是每个人自己。

只要个人利益之间存在冲突,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就会分叉,但在无知之幕后面至少能部分地汇合。这里是追寻公共利益的起点。

保险

从保险说起。保险应对的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如何分担风险?

风险的本质是未知,跟赌场一样,保险公司无法挑选客户,但是它不也必知道每个人的健康状况,生意的保障是大数定律。

问题是有人的地方就有人钻空子。可想而知,投保之后,有些人烟会抽得会更凶,有些人车会开得更彪悍,反正有保险兜底。 这就叫道德风险,其实它与道德关系不大,主要是激励错配,保险反而激励了原来不想激励的行为。

羊毛出在羊身上,买保险所获得的保障来自保费。道德风险使不负责任的那些人占用了较多的保障,结果要么是提高保费,要么是别人的保障减少。没人想当冤大头。规矩人就会退出保险,结果是逆向选择。投保人中规矩的越来越少,不规矩的越来越多。

为了对付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保险公司得打各种补丁。比如说,健康保险不负责投保前已经得的病;又比如说,每次看病你要先付一部分钱,超过的再做赔付。补丁有点用,不精确。

今天,大数据时代到来,游戏发生180度反转。

保险的本质是社会发明的风险分担,把接近但不尽相同的风险放在一个池子里,标准化定价。今天,无所不在的数据,像手术刀一样精准地把每个人从风险池里剖出来,一人一价。挑出那些健康客户,那些不太健康的客户只能付出更高的价格,至于那些特别不健康的客户,直接拒之门外。

精准的差别定价意味着卖家最大限度把消费者剩余拿走。这还是保险吗?你愿意吗?

如果不作任何约束,可以想象得到的终极情形是这样的:基因健康的人买低价保单,基因没那么健康的人买高价保单。这公平吗?

数据公共利益原则

靠自己小心,没用;靠互联网公司自律,看起来是南辕北辙。出路只能靠规制。推荐阅读梯诺尔的《大数据与公共利益》。

回到无知之幕后面,梯诺尔给出了两条原则:

第一条原则有关数据:数据属于谁?互联网公司占有和使用数据应该受何约束?

其实对一家公司来说,数据泄露只是概率问题、时间问题。

梯若尔认为正确原则应该是这样: 如果是互联网公司通过巨大投资和创新方法才创造出的用户数据,那么它可以从拥有和使用数据中获利;但如果获得数据很容易、成本很低,且由用户主动提供,那数据就应当属于用户自己。

第二条原则有关风险分担。

梯若尔说,个人能控制的风险应当由其自己承担,在其控制以外、对之无能为力的风险,应由公众一起分担。每个人应当为其抽烟喝酒的行为负责,但不应为有高致病风险的基因承担责任。

同样,站在无知之幕后面,你不希望自己活在一个因为基因有缺陷就活该倒霉的社会里。

版权说明

该文章灵感来源于得到课程《30天认知训练营-2018》第16篇,经作者重新整理思考后输出,主要用于更好的消化课程内容,文中存在摘录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你可能感兴趣的:(【思维升级16】大数据会颠覆公共利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