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职场20年(前十年)

2020年的春节在家里呆着不出门是最好的爱国和拜年礼。照顾好自己才能照顾你的世界不是口号、而是行动。在家闲着那就写个马拉松。写啥呢?一位听过我两次分享的小伙伴发春节祝福这样写到:您的职场故事吸引我,您是我的榜样,新一年继续向您靠近学习。突然想起近两年好多本关于故事思维的书籍,这一年也是我进入职场满20年了,乘现在还没有老年痴呆记录下来也是必要的。

一直坚持记日记,曾经开玩笑说,我要是写个人传记还是挺容易的,把自己的日记整理下就可以直接出版了。活到这个尴尬的年龄,尽管与很多同龄人相比我的心态和容貌还很显年轻,但扎在85后的人堆里明显有代沟;扎在同龄人群中时常被说都这个年纪了还折腾;当然扎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经常被说敢于做自己想做的真好,我们那时候就没有这个条件和勇气。想想我的人脉,总的来说我活得很有人缘,上至80岁下至8岁,我还是都能玩在一起的,和前辈在一起,我会倾听;和晚辈在一起,我会游戏且少说教。

一个签了就业协议没入职的公司给我职场第一课受益终身

1999年,我大学本科毕业了,加入求职就业的大军。那是第一年全面自主择业的年份,简单说就是国家正式宣布大学毕业不包分配。到现在都清晰记得同学们在一起谈梦想,每个人都雄心壮志、心怀梦想的走上求职路,同学们结伴开始了南京、烟台、杭州、无锡人才招聘市场。那时候,我的想法是先给别人打工以最大能力最快速度学习成长,然后创业拥有自己的公司。写到这都要为自己点赞了,现在看来,那时候隐隐懂得“以创业者心态打工、以老板思维打工”,职场思维挺有高度的。

那时候局限自己的就是要去民营企业就业,因为模仿是学习成长的快捷方式。1999年春节前后在无锡一家专门做医疗器械的民营企业面试经历对我人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春节前大概还有一周的时间,参加了公司的简单面试和笔试初试,我知道成绩不是很好。这个笔试是在公司内完成的,尽管公司不是很大,清晰记得老板的成长经历和创业史吸引了我,老板是技术型专家和朋友出来创业,行业技术和前景榜样的力量!

春节回家主动打了电话表达希望加入公司的愿望,对方很快回复那就来吧,正月初九正好有候选应聘者和新员工一起参加入职前的学习,学习后考核合格才可以正式签订协议。就这样正月初五踏上了再次南下的火车,到了公司负责接待的姐姐真好(不知道她的姓名和职位就叫姐姐吧,应该还算不上是HR,现在想来估计是内勤之类的岗位),考虑到其他候选应聘者都是男生集中安排在公司隔壁的招待所,只有我一个女生出于安全考虑住在员工宿舍。就这样三天的时间大家一起学习,清晰记得有公司战略规划、产品介绍(自己的产品和市场上顶级产品)、销售技巧、法律业务、大区经理汇报(准确的说应该是述职)……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发言交流。最后一天晚上是公司聚餐,现在想来依然觉得这公司真好,面试学员和正式员工一样管吃管住。晚上的聚餐,安排我们应聘候选人+几位区域经理坐一桌。吃饭的时候也是非常紧张的,紧张不仅仅源于饭局还源于无功不受禄,感觉几天管吃管住还有这么好的晚餐,三天管吃管住也不明确到底是留还是不留啊。那个晚餐和大多数的公司聚餐没啥区别,各种祝福、敬酒、干杯、豪言壮语和欢声笑语。聚餐后的第二天上午,我们六位应聘候选人被逐一喊进会议室,我和来自上海理工的那位同学被通知录用。那个场面依然记得,谈话的时候是有录用理由的,原来我们三天的学习状态、发言交流、晚上聚餐都被记录的。三天学习我认真记笔记、积极发言、晚上聚餐还去敬酒表达了感恩,就这样当即决定签订就业意向书。回到学校,很快就接到电话问能不能离校到公司提前实习,原来录用我很重要的一条是我在东北读书,公司成立了东北大区两年不到急需要拓展市场,我很适合做销售。面试笔试后名单没有我,但我主动电话赢得机会;三天学习态度好,职场中态度比能力更重要;晚上聚餐懂得去敬酒表达感恩,这三项是销售人员必备的。

后续:我不想在东北工作,只能违约。后来的职场中经常想起这家只签了协议没入职的公司,本来违约也要付500元违约金给无锡人才中心的,人家也没收很爽快的帮我办了违约手续,倒是在学校这边因为违约需要辽宁省里改派还交了3000元的违约金。这些年每次到无锡走到梁溪路那边还会想起,那家公司就在梁溪大桥快到桥口的位置,说来惭愧,公司名称叫啥不记得了,想必发展不会差。

1999年的这个寒假过完,同学们再返校状态大不同,两个月不到的时间经历了多维度挫败、多角度评价,回校后大家的聊天陷入各种纠结、无奈和焦虑。真的到了学校要求的就业协议返回倒计时的日子,大家陷入了各种迷茫,未来在哪?管不了那么多首先找份工作养活自己。

直到五月份拿到新的录用通知书,现在看来是一纸定终身,20年始终在现在的公司学习成长,20年来换过7个单位部门、10+岗位,是在一个公司工作,但常换常新。

海宁公司是我的第一座蓄能站

1999年8月份正式入职了,回想我的入职起点挺高的,高在哪?有幸记住并践行了老师和领导的寄语。在大学的时候无意中看到机械学院的一个讲座通知,黄教授是在德国交流回校的老师,两小时的讲座开阔了视野,讲座中用胶片投影机放了很多照片,展示了德国先进技术和工艺,他反复强调我们在学习和未来工作中务必勤于思考why的部分,寻找到事物背后的意义和使命;在讲座结束前寄语毕业生,未来走上岗位不管所在办公室有几个人,每天开门锁门的只有一个机会、每天打水扫地的只有一个机会,你每一天是不是都能抓住这个机会。入职后丁总来开班讲话,那一天正好是公司报纸出版的日子,开班时间还没到丁总就在那翻阅报纸,他讲话就是从这份报纸开始讲起,他的大概意思是,这份报纸是半月刊,每一期报纸他都认真阅读,报纸的信息量很大、传播度很广,报纸的印刷量也很大确保足够发放到每位职工手中看到、还寄给外地的退休职工。作为年轻人,多写写文章让你的名字出现在报纸上,让领导记住你的名字,领导们也能通过你的文章看到你的才华、看到你的习惯和能力,组织哪天有岗位需要人选,或许就会推荐你。这几点我一直在践行,工作20年来没有特殊情况都会提前至少半小时到单位。在后来每一次有机会为新入职的伙伴分享交流时都会讲到这几个点。

入职培训发了两套书,一套是公司的规章制度上下册、一套是安全规程。很多次调整办公室,但那一套规章制度到现在还留在我的书架上。

入职培训结束后分配到集体企业的变电队,那时候集体企业的日子过得很艰难,那段时间也没啥项目参与,处于半休息状态,连续两个月领到工资239元。两个月没啥事就是看书学习,但是很心虚,加上非常不适应南京这种火炉热,以至于上火牙疼(智齿发炎)吃不下睡不着,住在集体宿舍三楼没有空调只靠电风扇和温度不低的自来水解热(减肥特有效,到南京不到三个月体重减至少10斤)。这时候有大学同学离职回到学校考研,我也动摇了,反正闲着也是闲着,算是不负时光直接到东南大学报名考研。正打算全情投入学习考研的时候,接到了通知要参加公司工会组织的安全演讲。

公司施工任务繁重、安全压力大,公司工会组织安全演讲到施工现场巡讲,我们的演讲稿都是过往一个个真实的事故案例,以讲故事的方式分解事故教训、强化安全意识。紧张的组稿改稿训练一周、巡回演讲一周,记不得是哪天去的现场,只记得我们离开南京去现场的那一天南京火车站着火了,安全隐患没及时消除最后引起大火彻底烧毁了火车站。

那一年的安全巡讲是收获满满的一场活动、那一次演讲还被加场在季度安全工作会议上。直到现在有时候和施工班组人员在一起的时候,还会有人提起第一次认识我源于那次演讲。一周的演讲不确定感动过多少兄弟,我们演讲团成员每一场都哭得稀里哗啦,陈燕的隐形眼镜被泪水冲掉了。记得在阳淮线四处的那一场,施工队好晚才回到施工驻地,我们一直等他们简单吃过饭才开始演讲的,清晰记得他们住在泗阳一个破旧废弃的水厂,有的宿舍墙还漏着风。走进施工现场才算了解送变电行业的开始、走进施工班组才知道啥叫鸡叫干到鬼叫、近距离和班组人员在一起才理解啥叫送电工;和前辈们一起出差才知道啥叫送变电情怀,铁塔银线就是路标,眼里的每一座铁塔银线都有故事,邓主席和张记者一路给我们讲述着那些项目施工期间的人和事,让我们更好的了解过去、传承精神。

我的职场20年(前十年)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1999年12月份我们承接到南京汽轮机厂的变电所改扩建项目开工了,我去跟着学习,刚开始做得是拆旧和二次接线。在施工现场各种幼稚错误和笑话频频发生,看不懂图纸被师傅责问“大学怎么读的、图纸也看不懂”;调试前室内外对信号,我们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二次接线那个鱼嘴钳就是用不好、剥电缆皮划伤了手、放电缆又没那么大的力气……内心屡屡受挫。这个项目我们还发生了更低级的错误,放电缆的时候大钳子剪断电缆的那一刻队长“发飙了”,短了一米五(这一剪,剪废了好多钱)。

春节过后的千禧之年公司实行了五轮三改,从变电队调到了综合办,在办公室收发文件、上传下达、写各类材料,也常被派去参加会议、培训和活动。那一年去上海参加过为期两周的华东局组织的质检员培训、参加过南京市劳动局组织的为期两周安全员取证培训。两次脱产学习,都有公司内其他单位或部门10多位同事参加,脱产学习期间也有各种好玩的事发生,到现在我们有时候还聊起那些一起学习的日子。

那一年有些会议领导没时间去参加就派我去,每一次参加会议需要发言我也不含糊,我们分公司每次都是在后半场发言,模仿前面单位的套路、吸取别人的精华,每次发言也还算过得去。那些年每年会有政研征文(印象里公司那时候每年要开政研会的)、安全管理征文,每一次我也会认真阅读参考资料尽最大能力写,准确的说受到当时思政部赵主任和安全部黄主任的专业度影响,他们在我心中就是专家,每个主题都讲起来头头是道。这一年觉得学习些企业管理常识的必要性,周末时间基本都是在书店度过的,新华书店企业管理那一栏的书基本都看了。

那一年公司举全力组织实施太阳宫项目,太阳宫电气部分是我所在的分公司承建的,7月份开始全力抢工期献礼国庆,太阳宫外围的路灯是我负责的,没有图纸自己去量了距离画了图,队长给我两个工人配合挖了沟、埋了线、竖了路灯才发现我是从岗子村开始测距,到太阳宫门口的位置很明显是不对称的,直到现在每次去太阳宫都会看看路灯是否还在;后来又被派去采购小会议室桌椅,第一次接触到现金支票,以前只有在电视上看到过支票能当现金花的,每一个拿着支票的样子都拽的,但我拿着是有些小紧张的,因为许姐说不能折我还特地带本书夹在里面,而且那个金额比我年收入高得多怕丢。

国庆前夕太阳宫试营业了,有幸去参加开业庆典服务,一台露天晚会,前线歌舞团的朱虹出演的。写到这想起在太阳宫工作的那些日子,分公司每天送饭菜到现场,我们就坐在玄武湖边上的树丛下用餐,最快乐或者说唯一的娱乐就是在湖边用剩饭喂鱼(不要批评我们的环保意识差,我们只用剩饭而剩菜是不喂鱼的。)

千禧之年很快就过了,2001年1月份开始再调整工作,做办公室工作的同时接手分公司劳资工作。全新的一份工作,劳资工作助力我和同事们形成强链接,整理了集体制职工的个人档案帮助我了解到一个时代的特殊性,也在整理他们个人档案的过程中完善了部分人员的工龄、招工通知等资料,也有几位姐姐年龄在35岁上下就办理内部退养或离岗休养手续……。那时候每月发工资都是和出纳许姐拎着两袋子现金去各个施工现场,每次我们去现场特别受欢迎,项目部一定会多烧两个菜,有时候还帮着有需要的小伙伴留“私房钱”,那时候每月打印工资条给职工,这是职工回家里交钱的证明,为了帮小伙伴留私房钱我还特地给他打印一份假的工资条,也有小伙伴私房钱寄存在我这里。写到这些都觉得好玩,现在发工资都是直接打卡再也没有这些快乐的事情了。

这一年大部分职工买了手机,大家互相要号码的时候一定是找我的,我就把那张写满电话号码的纸随时带着,坐公交、休息的时候就看,很快几十位同事的手机号码都能背下来,随时接到电话要号码脱口而出。(这能力退化太快了,现在脑子里10个都不一定能背出来。)

劳资工作除了人力资源几个模块还有多经报表、劳动年检、各项社会费用之类的工作,认识了很多专业词: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教育经费、福利费、招待费、劳保等。这一年学习了社保政策、承担社会责任政策及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常识。这一年大量阅读了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萌生了系统学习企业管理的想法,那时候不懂得去大学校园蹭课,而是想考在职研究生,看来看去只有考MBA比较合适。

2001年公司两级领导调整,公司高层调整对于我没啥明显感觉,分公司层面调整的点点滴滴还有些印象,当时年轻气盛的我还和新领导有些不愉快发生,现在我们在一起聊起来都是故事。后来反思这个“事故”让我懂得如何助力新领导快速了解和适应新岗位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在后面职场中遇到岗位调整都会主动提供些资料和信息。

在公司所属集体企业工作两年半的日子结束了,留在记忆中的人和事太多太多,在这里没有特别硬性的规则、边界和域度比较宽,有很多机会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探索性的做事。那时候特别快乐的还有每天中午同事们一起在毛七吃酸菜鱼、有时候也会被老马的面的超载去远些的地方吃、公司附近的长寿大酒店连吃一周的日子、周末去徐姐家改善生活、时不时被程姐投喂、还有很多至今偶尔还会被八卦的故事。曾经有位姐姐说在海宁公司工作锻炼过到哪个单位都能干得好!这个大熔炉真的特别锤炼人。

我的职场20年(前十年)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一年也结束了我在集体宿舍生活两年多的日子,每每大家提到住在集体宿舍的日子也会想起好多事情,毕竟大家都是带着梦想和雄心壮志来公司报到,经历过天子骄子到现场施工工作生活环境的落差、经历过不甘心后的奋斗和纠结、经历过迷茫困惑、经历过恋爱买房谈婚论嫁的各种情绪、经历过一起买菜烧饭一起喝酒打牌的日子……楼梯旁放着一部电话,不管谁听到就顺手接起来然后扯着嗓门喊名字,记得经常接到电话找“毛头”,我就纳闷怎么会有人叫这个名字,后来经常读到他的诗,直到现在依然喜欢听他讲诗词讲文学。那时候我们住在集体宿舍的几位一起去林业大学的图书馆学习,在考研、自考路上相互鼓励,尽管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有辞职去读书,但经历同样是财富。三楼楼梯正对的宿舍住着王师傅(当时他已经50多岁了,家在无锡在南京没有房子所以一直住集体宿舍)说在我和同屋的陈没来之前这个楼上基本没有比他起床更早的,我和陈都属于早起也不太早睡的人,我们的生物钟都属于每天睡够6.5小时就够了……直到现在走进这座楼依然能想起当时的很多情景。集体宿舍这幢比我年龄大很多的老楼承载了太多人的梦想及喜怒哀愁,每一份经历和相遇都值得我们珍惜。

多种产业部是我的第二座蓄能站

2002年是公司六轮三改的日子,公司成立了多产部,有幸被调到本部职能部门工作,没想到这份工作只做了18个月,这个部门完成了使命。

2002年春节后调到公司多产部工作,清晰记得接手做的第一份资料是多经报表,真的是非常多,第一次知道公司的二级单位还注册了些小公司,大大小小报表上有23个公司,找各相关人了解这些公司注册成立的资金、人员和经营业务、资质证书等情况,用好一段时间才理清资金纽带关系、业务和职责划分等情况。有机会了解到很多过去的政策和没有记录下来的信息,了解到承包责任制的前世今生,也听到前辈感慨有的机会是抓住了但由于内部约束没有继续发展做大、有的机会是稍纵即逝没有抓住,对于我自己切实感受到很多前辈的那份事业心(现在依然满满的敬佩)。

每一个存在都是合理的、必要的,时过境迁,有些小公司的使命已经完成,到了该关停并转的时点了。博电、五益是第一批注销的;那时候刚刚先行一步改制一年的先行汽贸、先行电力、苏颂物业都在按照市场化运作、自负盈亏、内心依然依靠主业经营生存。集体资产怎么管理,如何改制?到现在都清晰记得南京市有个文件叫“三联动”改革(大概的意思是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实施资产、劳动关系和债务三联动改革,调整企业资本结构、理顺劳动关系、激发企业活力,让企业真正成为法人实体参与市场竞争。)我们不仅认真研究了这个文件还找了很多资料研究这个政策制定背景和参考制定的来源,该政策某种程度上参考了东北濒临破产的企业如何起死回生、激发活力来。在这个过程中看到过企业改制失败的案例,心存敬畏。按资产属性属于纯集体所有制性质的宏能公司和海宁公司合并后再改制或者直接改制,宏能的人员平均年龄大吃老本也能到退休了,但是和我并肩工作过的海宁人到退休年龄都在20年以上,如何确保他们的后半生。那段时间特别怕新的领导班子做出真的要改制的决定,因为在我眼里看到了三家先行改制企业的经营困难,那段时间我在学习如何看懂财务报表,每个月迫不及待的要看到他们的真实报表作实战分析。

很快迎来了领导离任审计,这次审计前公司部署要求所有多经企业为审计提供资料由多产部汇总提交。才到岗位两个月不到接受了如此艰巨的任务,真要提供资料我可能还不知道谁是我的支持系统。通过这次审计,深层次了解了多经企业这些年的发展经过,更重要的是熟悉了管理流程和相关人员,这个过程中多年在多经工作的财务老黄牛王主任从此成为我的百宝箱,啥不懂就去问他,即使他不能直接给我方法至少能给些建议和思路或者告诉我去哪找、找谁要。

很快又迎来了国家审计署对例行审计,这一次审计对于我的职场思维有深深影响,从此遇到花钱的事如果是非常规都会主动先和财务咨询下方案、做事多了详细记录的意识和行动,从此我的工作日志变详细了,例如参加会议的时候会更详细记录会议讨论或部署的内容,也会记录下参加会议的人员便于有些信息对称,尽管有些工作可能与自己当下的工作不一定强相关。这些年记录工作日志和月度复盘有20+本,随时可以找到自己哪一天做了啥。(一大箱子日志本都放在公司办公室,写这些全凭回忆,中午真心想去公司取回来顺便把公司志带回来确保时间和事情的准确性,但又觉得有失写这些的初心,让自己按着时间凭记忆复盘自己学习成长的点点滴滴,更好的回想遇到的贵人、拐点和刹车点。)

那一次审计给出建议对几年前国家倡导的职工持股会、多种经营、多方持股等政策有了重新修改和解读,我们还没有完全跟得上步伐。管理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公司召开会议落实部署整改方案,开启并加快了多经重组的步伐,快刀斩乱麻,注销职工持股会、成立投资公司、实体化运作海能公司、集体企业合并等工作一盘棋,几个月的时间高效完成。新模式、新人员、新的机制,从此有一个公司叫海能公司是大家全力要做大做强的、有一群人以叫海能人而自豪。2003年8月份,我也成为了海能人。

在公司职能部门工作了18个月,现在回想在基层工作学习两年再到职能部门工作再到基层不失为培养员工的好方式。管理问题的暴露点大部分在基层、解决问题的游戏规则大部分在职能部门,而且职能部门不仅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到多方的政策信息和高标准还有很多机会影响到公司的决策和政策执行落实方案和规划。

写到这又想起一个小故事,估计领导也不会记得。2002年业务时间在外部参加了管理学学习,书读多了不能结合实践应用就是病。无非是学习了罗宾斯的《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两本书和南大赵曙民老师的课,有幸参加公司的一次务虚会,我其实就是个去记录的人,听着领导们的头脑风暴,不由自主的对比着书上的理论,会后还发了邮件给领导说书上的理论是xxx,我们公司可以xxx。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有一个行业叫管理咨询公司,那是公司引入明基咨询推行绩效管理,几次参与面谈确定绩效指标、咨询公司也宣讲了实施的意义和愿景,绩效管理是个好经,一旦念歪了适得其反。

在多产部工作特别幸运的是有很多与同行交流学习的机会,特别好的交流平台之一就是全国送变电专委会,2002年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全国性的会议,全国送变电多经专业会议,看到每一家多经企业经营基本情况和先进经验交流有种大开眼界的感觉,原来公司还可以这么做啊!那一次理解了啥叫看得懂但想不到,人家就这样做了那样写了我都能看得懂但我们想不到做而且我们是有能力做到的;那一次见识到浙江公司的经营思维广度和活跃度、那一次知道不同区域的管理机制差别好大。另一个很好的平台就是省公司多产部搭建的,多产部开会次数挺多的参加人员不仅包括现在系统内的单位那时候还有电厂、电建公司同行,让我们的交流学习多了些角度;那一年有幸参加了为期两周的多经管理人员研修班,那一次培训授课是由厦门仝博咨询公司组织实施的,清晰记得涂满章老师授课非常精彩,后来的9年一直订购他们的内部刊物和出版书籍,直到现在还经常收到他们的推送资料。那一次培训点燃了我系统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的想法,也萌生了从事培训管理准确说从事培训咨询工作的梦想。

我的职场20年(前十年)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那一年我又参加了研究生考试并收到录取通知书,读书和工作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我没有按规定走流程犯了职场中严重的错误,想读书只能提交辞职报告给人资部,后来还惊动了领导,想想自己上辈子一定是拯救过银河系,领导们竟然还找我语重心长的谈话,董总劝我明年再按照流程申请参加考试,考到南大就可以工学两不误;至今都清晰记得谢书记说:当初你进公司是我在省公司人资部经办过手续,了解你的情况,现在你要走我也不反对,读书三年后你最终还是要就业的,万一找不到更好的地方到时候我如果还在这个岗位我还会帮你的。然后帮我分析了内外部形势……回家想想确实三年后最终还是要回来就业的,要不要赌上这几年的高成本和黄金时光。然后就去人资部取回了辞职报告,准确说这是我撕掉的第三份辞职报告,前两份是入职半年内写的但没有提交就撕毁了。这件事一直影响着我,在我带了队伍后,伙伴犯了错误,我会尽最大程度的接纳但不纵容。

入职半年写辞职报告这个梗,每一次有机会和新员工分享交流的时候都会讲,大学毕业后到施工现场的落差很大,毕业的时候认为自己工作是穿着西装在高级写字楼的白领,进入公司工作后才知道自己是穿着统一工装在荒郊野外作业的工人,即使五年十年后做了项目经理生活工作环境改变不是很大。这个落差加上女朋友甚至丈母娘频频的抱怨你一定会有写辞职报告的冲动,当你有这个想法的时候一定会想起我、写下来过一个晚上再读一遍再做决定,或者和我聊聊你可能会找到前行的力量。

海能公司是我的发电机

2003年公司组织了一场安全辩论赛,海能公司战队是第一次参与公司的活动,老主任特别支持我们,脱产出来全力以赴备战,我们在会议室精心准备反复练习,最后一场精彩表演,现在真不记得辩论是啥样的了,只记得后来开玩笑说我们嗓门高是吵赢的。

我的职场20年(前十年)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2004年是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年”,公司领导亲自组织集中了人资部部分人员、个别分公司劳资员、常在送变电报上写文章的三位成立工作小组,整理了公司人资管理制度并进行完善修订或者废止、站在公司层面看缺少哪些制度再制定完善、全面进行了人才盘点、编写了人力资源五年规划……历时一个多月,每周集中两次,那一次翻阅了很多人力资源管理书籍,那一次全面了解了公司人力资源基本情况。

2004年下半年,我们的部门主任到年龄了,公司范围内公开招聘,报名10+人竞争有些小激烈,当然是要认真的做准备,或许是因为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缘故,我幸运的接了海能公司总经理工作部主任的岗位,这岗位一直干到2008年。

上岗第二个月接到的重要任务就是公司要承办全国送变电专委会多经年会,筹备组第一次会议领导确定了原则后告诉我们先干起来,遇到困难由公司办公室做支持保障。好在参加过一次年会知道大概的流程,还有坚强的后盾也没啥担心了,但真做起来不是那么简单的。时间地点是定了,准备会议材料、收集汇总参会名单、协调安排接送站、就餐及考察活动、天气预报、选购礼物、公司内部参会人员……快到开会的日子了又是公司分管领导调整交接工作的那一周,清晰记得前后一周的时间从接站报到直到最后送走所有客人我嗓子直接就废了说不了话。承办大型会议太锻炼人了,培养的是多线条工作的能力,短时间内记住每一位来宾的姓名职务很重要,那一次办会我也总结了这个技能:拿到参会名单后反复看名单努力先记住来宾姓名和职务,在大厅接到客人时第一时间报出对方的信息显示尊重和重视,寻找特点让名字和本人对上号确保再见到能准确称呼甚至能准确介绍给别人,第一天报到+第二天白天会议一直在努力熟悉人员,等晚上聚餐的时候,每桌客人基本都能准确介绍给自家领导,当时真的是有点被自己感动到,那可是80人的会议来宾。

两周后又一起参与承办了江阴大跨越竣工投运庆典,站在江阴大跨输电塔下只想感慨这塔真高啊,高到你会惊叹而好奇是怎么组立起来的!这基础根开好大啊,大到中间竟然盖了座小三楼!江阴大跨是当时的世界最高塔,这个项目承载了太多里程碑式的意义,投运庆典真的是简朴而隆重,隆重是因为来了很多领导(国网、省委都有重要领导来参加),但我们现场布置特别简朴,背景场地之类的都没有请外面的专业公司而是我们临时组建的“草台班子”完成,做完会务我们还很开心的互相调侃以后可以对外承接业务了。

海能公司总经部还有投资公司、苏能公司、集体资产运营中心的职能和职责。汽贸公司人员分流重组、成立海能驾校、注销先行电力的人员整建制回到主业成立钢构件分公司……都一定程度的参与其中。苏能公司要实体化运作了,协助做完机构设置及人员招募,扶上马送一程一直到完成股权变更。期间还有成立的房地产公司让我们了解到一个日常没机会深入了解的行业,有机会了解到南京楼盘情况,也是在那个时间快速下手买了房子;第一次走进土地拍卖会场看人家一次次举牌的心惊肉跳,第一次走进劳动仲裁处、第一次面对民工群体维权、第一次以原告身份走进法庭……写下来的时候感觉那些年经历好丰富啊,这些都是一生的财富,这大概也就是后面的职场中真的遇到所谓的大事也没那么慌的力量来源,想到前辈告诫我们的话“没啥不胆大、遇事不胆小”。

海能公司注册地在浦口开发区,每次去办事都得走长江大桥。N多次遇到堵车,大桥上实实在在走两小时,有时候过了桥就快到了人家下班的时间了,只好掉头返回。现在三证合一而且可以网上办理,那时候就工商局几乎每月去,每一次变更股东、营业范围之类的信息都需要提供很多资料,一般情况下没有两次肯定是拿不下来的,营业执照还需要年检,动不动还需要公证处出具资料,以至于那些年和公证处的人员特别熟悉,有时候涉及人多的业务干脆直接请他们到公司上门服务。

海能公司当时还有个业务就是劳务派遣,当时有派遣人员800多,与8个劳动局所属的劳务公司合作。2005年是施工任务高峰期,明显的人手不足。记得当时按计划需要招150人,委托安徽舒城和江苏涟水两个劳务公司负责,涟水的特别给力,正值公司迎峰度夏后好多施工班组人员回家休息,宣传推荐力度自然就很大(不仅推荐人来报名,自己还来陪考,至少有20+已经在公司工作多年的伙伴正好在家休息要请我们吃饭,都没有去否则我们能吃遍涟水县城大街小巷,很流行的“掼蛋”就是这一年学习的,当时理牌的时候总是和打80分混淆,江苏的伙伴们现在你还会打80分吗?),涟水当地和周边地区报名人数特别多,我和朱师傅去组织考试、面试及后期培训落实。那是我第一次组织招工面试,我很认真的一个个过,没有固定的面试问题,进来一个就是随便聊,目的至少让对方讲到3分钟话,我考察的主要是语言表达、另外还要看看他有没有匪气,也有的会直接问他有没有打过架之类的。语言表达清晰是施工现场必须的,毕竟我们很多指令是靠对讲机实现的、未来做到主作业手还要会工作交底、还要带队伍;我一直认为男孩子就应该打过架,尤其在我们行业工作一定要有匪气,不一定是去和别人挑事打架,打过架的人是懂得什么时候该一招制服、什么时候该进该退,什么时候该借助第三方力量,有助于确保“四不伤害”。

海能公司所属的汽贸分公司关停进入流程,人员安置和分流、解除合同赔偿、资产处置……因为在一起奋战过,所以总有那么几位一直在心中的分量不一样,尤其后来调到特高压租赁分公司工作的时候感觉特明显。

2006年我们走进南京工程学院进行校招,那是我第一次参加校招,记不得几个男生当时咨询面试是啥情景了,只记得当时有个女孩子要投简历,我委婉的拒绝了说我们的工作不适合女孩子,她当时就回我一句自己也是女生为什么不给别人一个机会,当时挺尴尬的,也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筛选简历后电话联系面试然后就办理了入职,能在一起工作是缘分,后来的几年时间陪伴他们学习成长,见证着他们恋爱结婚生子、也看到过他们的苦恼、焦虑和无奈。那时候经常给他们买书、提醒他们该考啥证了、该学哪些知识了、该写文章了……每一次听到别人表扬他们我都会开心、听到别人批评他们我也会背后悄悄提醒他们当然有时候也会懊恼恨铁不成钢。

作为施工企业当然施工生产需要的各类资质准入证最重要,这是进入的门槛。经营部说工程投标需要提供承装修许可证,听说要到华东申办,细致打听说马上要成立南京办了,按计划就在两周后正式开业。天助我也,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们当时很是欣喜。为了赶在南京电监办正式开始办理承装修许可证的第一天提交资料,我们用了一周的时间准备了完整的资料,开门红是必须的。领导当时和我们说过一定要赶在第一批次、甚至是第一批次中的第一个提交资料,抢占第一意义和影响深远,一直过了好多年与资质处的人聊起还会记得我们是第一批取证的。履新这个词从此在我心里有更重要的含义,很多工作中会有意识的增加些仪式感或为看似普通的事情赋以特别的寓意(哪怕是看似有些牵强附会的寓意)。

题外话:申请资质的那些日子每天像打了鸡血,因为我们势在必得第一批;当时作为一个初期孕妇外出的时候还臭美的踩个高跟鞋,总被身边的瞿和方两个姐姐像老妈一样吆喝着。夏季每天穿一件紫色的孕妇装,每天晚上洗了白天穿,一直穿到快生的时候。后来又调整投资公司管理方式和人员、海能公司所属的两个分公司要不要撤销、何去何从之类的事,每天会议特别多,那时候参加会议的经常有四位做过财务部主任,啥叫关注细节(有时候细到让我觉得是吹毛求疵)、啥叫想好了再做(有时候我会想这要是放在外部市场竞争黄瓜菜都凉了)、啥叫资料纸质化留存(我有时候觉得那是浪费纸张)……有时候在我看来并不重要的事情大家争执不下,就开玩笑的打断他们:娃抗议了,不接受这样的胎教。很快迎来了公司高层领导调整,产假没休完回来上班了,上班后不久就是公司层面机构和人员调整,那一年的7月11日海能公司也有人事调整。

深秋的季节参加了送变电专委会多经年会,那一年的会议在山西举行,顺便去了五台山,本来只是去看看,上了山真的就很虔诚的许个愿,希望新一年有机会调整岗位,一直在这个岗位上是职业倦怠,如果没调整就去读研(读研在我心中一直有个情结)。因为那一年的工作经常是带着情绪的,产后抑郁延续时间有些长,加上机构和人员调整影响到心情。状态不好多读书这也是一直自己心里清楚的,娃也开始断奶了晚上母亲帮着带。2008年年初和家人说我要考在职研究生去南大系统学习,备考的日子中突然某一天听到消息公司和东南大学经管学院在谈意向性合作,想派一批满足条件的职工参加东大MBA学习,当然前提是自己考上。人生就是如此,当你想做而且一定要做成一件事情的时候老天也会帮忙的。就这样2008年工作之余和同事们积极备考,印象里参加备考的有40多人,公司组织的参加了10月份考试,是单证(只有学位证),我自己又选择参加了一月份的考试(参加国家统考可以取得学位证和学历证书)。

2008年的五一前夕,公司本部从迈皋桥老大楼整体搬迁到江宁。也是这一年接到上级关于多经企业关停并转的倒计时通知,那一刻深刻体会到市场竞争并不残酷,残酷的是上级政策调整中你是否有再生能力,能不能在政策中找到重生的机会,转型中是否能成为赢家。再一次投入到多经企业的重组工作中。苏能公司股权转让又回到我们手上、海能公司和苏能公司人员合并重组、清算注销投资公司……一系列的工作同步进行。

海能公司工作的那些年,身边很多前辈(公司退居二线的人员办公室也在我们楼层),是我学习的特别好机会,每一位前辈教我一招,我就学了很多招数。遇到困难或者纠结的事情随时随地去找他们聊聊,前辈们都特别给力,这也是那些年那么多工作量在手整体处理的还算得心应手,学习践行着“眼里有活、心中有人”。

回顾成长路上清晰记得是谁教给我什么是管理、如何向上管理、如何向下管理、如何建立赢得人脉;是谁教给我送电专业,让内行人觉得不外行、让外行人觉得还挺内行,同时教给我与项目部、施工班组人员相处的方式;是谁教给我如何悦纳每一个当下、悦纳人生的每一个起起落落;是谁教给我什么叫大爱,我爱你与你何干;是谁教给我如何做凝心聚力工作、如何走心、如何在细致处用心;是谁教给我认真对待每一次发言说话机会,即使是同事聚餐也要用正式语言;是谁教给我向上严肃看问题、向下衍生想问题,大局意识和局部利益的意义;是谁教给我个人目标如何承载在组织目标实现的大船上……学到好多好多直到现在都有用的招数。这些人生路上的贵人们都退休了,但他们依然是我的力量源泉,直到现在有困惑的时候就会想当下的困惑是哪位前辈曾经提起过的,有时候还会去找他们聊聊。怎么学到的?他们是我成长路上的灯塔,榜样的力量!那些年采访过他们的人生故事,采访他人影响自己,到现在都清晰记得讲故事最详细的是柏,他从爷爷那一辈的故事开始讲起,原生家庭、个人奋斗、遇到伯乐、扫描机会、做别人的贵人、人生第二曲线……他的故事写出来一定会是畅销书。

每次聊起海能我们都会想起娜姐,娜姐是海能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强到弱再到无的见证者和操刀手。1998年她亲自去工商局办理了海能公司注册成立手续,然后去申请办理相关资质等手续,海能公司实体化运作、发展壮大的每一个业务增项都是她去工商局办理的,她会认真整理留存每一次变更的过程资料;那时候我们的废报纸、废纸盒都会集中起来统一处理费用放在她那,收到的类似安康杯奖励、先进集体奖励、上级慰问等费用都会由她统一保管,到了一定金额或者某些特别节日前她就会关注超市行情,以最便宜的价格买到最实用最有仪式感的小礼物,夏季一定有六神冰片沐浴露、冬天一定有护手霜,我特别喜欢她买的各款杯子,有时候会额外给我买本子(因为她知道我是本子控,不喜欢用公司统一采购的笔记本);在她退休的前两年把海能公司、投资公司、注销的几个集体企业和多经企业分散的财务档案和资料整理好,注意标记出来,知道她退休后我们有时候需要找过往的资料依然在那三个房间找。每一次说如果在她那里找不到那就基本可以判定为找不到了。清楚记得2015年某一天退休职工突然想起2001年的事情找到公司,我们找到银行和当事人了解情况都无果,抱着最后的希望很快在她整理的柜子里找到一个信封就是非常好的第一手支撑性资料,拿到那一份资料我感慨万千。这份资料被她保管了10+多年、办公室搬家次数都有四五次了。她的母亲是公司离休干部,生病住院到葬礼都没有通知公司,她本人请的是年休假也没有和单位说,她办完母亲的后事来上班后和组织部门汇报说母亲遗嘱缴特殊党费,我接到这个消息傻了,她休假时间比较长我知道的还问她是不是有啥事,其实那时候我是担心她自己身体有啥问题,没想到是妈妈生病手术。以前和娜姐在一起也会经常聊起阿姨,公司一直给离休干部订阅的报纸杂志是她带回家的,有时候她就随便拿一份回家反正都一样的,但阿姨会发现的,怎么发现的?因为阿姨的那一份报纸杂志是有离退休专职在上面备注姓名的。

我的职场20年(前十年)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职场20年(前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