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技术专区-设计模式-reactor模式

模型:

        反应器模式做法是:汽车是乘客访问的主体(Reactor),乘客上车后,到售票员(acceptor)处登记,之后乘客便可以休息睡觉去了,当到达乘客所要到达的目的地后,售票员将其唤醒即可。

        反应器模式与观察者模式在某些方面极为相似:当一个主体发生改变时,所有依属体都得到通知。不过,观察者模式与单个事件源关联,而反应器模式则与多个事件源关联。

JDK中模式原型复现:

        NIO有一个主要的类Selector,这个类似一个观察者,只要我们把需要探知的socketchannel告诉Selector,我们接着做别的事情,当有事件发生时,他会通知我们,传回一组SelectionKey,我们读取这些Key,就会获得我们刚刚注册过的socketchannel,然后,我们从这个Channel中读取数据,接着我们可以处理这些数据。

        首先,仅仅是建立连接(socket),就占用了服务器的线程资源。如果客户端还没有发出相应的数据请求,那么服务器就要一直等待他们的数据流过来,然后再进行读取,如此往复 … … 一直都blocking。服务器处在一个高负荷状态中。

  NIO出来之后,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有了这么几个角色,ServerSocketChannel,SelectionKey,Selector

       这几个角色都是做什么用的呢?需要了解一下reactor模式(反应堆模式)。作为服务端,如果什么操作都要依赖于客户端,很多操作都阻塞,如上面的代码片段所示。reactor模式提供了一种很好的事件处理机制,以分离事件处理对象与事件之间的耦合。如下图示(详细请看参考资料(1)):

说明:

  Acceptor就是我们Server端的主要任务消化者;

  Initiation Dispatcher是事件(Event)的分发者;

  HTTP Handler是具体操作人。

  ---------------------------------------------------------------------------------------------------------------------------------------------------------------------------------------------------------------

        首先,在Initiation Dispatcher中注册一个acceptor

      (1:register Acceptor),这个Acceptor是跟事件绑定的,它仅仅关心某种事件(event)。Initiation Dispatcher不断地循环获取请求过来的事件

      (2:handle events),如果发现有对应Acceptor关心的事件

      (3:connect),通知Acceptor有事件发生

      (4:new connection)。 Acceptor针对此事件进行处理,创建了新的HTTP Handler

      (5:create handler))一轮事件获取和分发完成。

        那么handler是不是就抓住这个connection不放,然后一直苦苦等待数据流的到来呢?

  不是的,它也是将自己和自己关心的事件注册到Initiation Dispatcher。如果Initiation Dispatcher在handle Events时发现了它关心的事件,那么就会交由它去进行相应处理。如下图示,在连接完成后,browser提交的get请求,handler的处理过程:

        这里面尤其要注意到,2:read ready,之后才read request,也就是说,handler在dispatcher中注册了自己关心的事件(READ),然后在写的时候,也是类似情况。

        以上的过程就实现了非阻塞的处理方式,客户端的连接可以非阻塞(这是意思是,acceptor不必一直苦苦等候),然后对客户端过来的request内容,也是非阻塞(这里是不必苦苦等待其数据的到来),都是不必一直眼巴巴的看着那个连接,那些数据,而是如果有我关心的事件了,我再进行处理,期间完全相信Initiation Dispatcher就行了。

        这里有一点要注意,就是现在的reactor模式都是建立在操作系统的基础上实现的,不同的操作系统有不同的实现方式。而且都不支持多线程(针对Initiation Dispatcher而言)。

 

你可能感兴趣的:(Java-技术专区-设计模式-reactor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