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里薛兆丰教授的经济学思维让很多人都非常敬佩:还是读书好啊,冷静又理性。很多人也开始对经济学感兴趣,想读点相关方面的书籍充实自己。我自己也开始想看点经济学的书。
搜索一番之后发现,最推荐的是曼昆的《宏观经济学》,但这个书名就已经能够让我们猜想到大概是一本教材类的书籍,电子版一看530页,内心打起了退堂鼓。
我继续搜索,寓教于乐的薛兆丰教授写过《薛兆丰经济学讲义》,但是因为没有找到电子版,于是我接着找,直到看到一本坂井丰贵写的《小学二年级就能读懂的经济学》。
这书名,一击即中啊,小学二年级的水平都能读懂的经济学,看来非常适合我等非经济学专业的人士了,毕竟文科生对于数理化莫名头疼。
恰好看到其他人的书单里也推荐过这本书,得知这位坂井丰贵可以算得上是日本薛兆丰。他是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经济学博士、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教授、日本新晋经济学家,开创了用浅显直白的语言普及高深诺奖经济学理论的潮流,曾获2015年“义塾奖”。著有《市场设计入门》《机制设计》《合适:从升学择校、相亲配对、牌照拍卖看新兴实用经济学》等书。
《小学二年级就能读懂的经济学》的简介是这样的:“酝酿多年,坂井丰贵根据自己学习、讲授经济学的切身体会,写出了一本小学生都能看懂的经济学入门书。本书从头至尾没有任何公式,用最简单的示意图就把正统经济学理论解释得明明白白;文字说明也力求简单易懂,全部使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语言和事例进行讲解。”
非常好,就是它了。打开这本书的电子版,发现只有71页,再配合上标题,看来本书对非专业人士非常友善。
但是我看着看着,忽然发现事情并不简单:千万不能小瞧这本书,因为知识点非常的密集。本书共有10个章节,每个章节都以简单轻松的日常话题引入,介绍了学习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模块和模型, 完全符合老师那句“整本书都是重点”。
本人不是经济学专业,在此浅谈一下阅读本书后的主要认识,如有理解不正确的地方,请不吝指正。
一、关于日常生活的小算计
在我看来,经济学大概就是和数字、图表打交道的学科,但在看完本书之后,我觉得经济学也是和人性打交道的学科,每个个体消费者都是市场中进行决策的基本单位,我们作为消费者,虽然渺小普通,但决策行为对于整个市场而言是有影响的。
就我们的日常生活而言,书中最有用的部分莫过于预算线与最优化,以及医疗、保险等方面的知识点。
作为赤贫阶层,每个月的收入都很可怜,可能我就是拉低人均收入的人。而在非常有限的收入中,还要维持生活,买各种食物和物品,同时还要储蓄,给自己增加保障,应对未来的风险,实属不易。
在消费行为中,每个人的偏好都不一样,就拿咖啡来说,有的人喜欢喝星巴克,有的人喝瑞幸,如果两者组合起来,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选择,可能是0杯星巴克+3杯瑞幸,也可能反过来,又或者1杯星巴克+2杯瑞星等等,这就构成了我们的无差异曲线——曲线上的任一点组合对我们来说都是OK的,它们带给我们的满足是没有差异的。
而当我们的预算有限时,我们也会有各种购买方案的组合,形成的是预算线,预算线和无差异曲线的切点就是我们的最优解,是符合预算的消费组合中的最好组合,当然这只是对于消费者个人来说的最优解。
可能细细一想,虽然看似高大上,不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消费选择嘛?是我们自己内心衡量计算后的,虽然平时算得未必那么准确,而我们的偏好也会时刻变化,但总的来说,还是有借鉴意义的,或许下一次可以这么认真地计算一下,找出自己的最优解。
我们的最优解还会随着收入和商品价格的增加而变化。在经济学上:
“消费量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的商品叫做奢侈品,与之相反,消费量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的商品叫作低档品。”
以前没钱的时候,包包很贵,不会去买,当我们收入增加了,可能就会买下那个包,而那个包对我们来说就是奢侈品。没钱的时候不会想着去给视频网站买会员,看着收入提高了,会费也不高就买了,但实际上也算是奢侈品吧,难怪某视频网站的广告是:轻奢新主义。
也不知道商品怎么对经济学家了,他们要把商品分为高档低档。可不得不说,这也给我们提了个醒:不要因为收入的增加而增加自己的消费量,不然存不下钱啊!
经济学当然不仅仅研究个体消费者,还个体消费者所构成的市场,市场中存在生产者,个体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不同生产者之间都有着各种各样的关系,确实是一场大戏了。
二、关于宏观市场的大博弈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就拿喝咖啡这个事来说: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我们获得的满意度会减少。当年第一次喝星巴克的时候,我们愿意原价买,但是第2杯可能就想看看有没有优惠,第3杯可能就想半价,第4杯就觉得不值,可能去隔壁瑞幸了。也就是边际效应递减。
如果我们有30块,但是咖啡25元,我们愿意为了咖啡支付但却没有支付的合计是30-25=5元,这是“消费者剩余”,也就是我们“赚到的部分”的合计。生产者也可以通过相应的计算,得到利润最大化的定价,而卖方利润的合计就是生产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社会总剩余
市场上,一般必定还会有其他同类型的生产者。如果双方因为竞争而不断降价,就是一个博弈的时候了。
如果双方通过因为不断竞争而降到最低价的时候,这种状态叫做伯特兰德均衡,此时双方的利润都为零,但是消费者剩余增加了。
比如市中心有两三家电影院,为了获取客户,电影院降价、补贴、优惠等等,我们消费者原本预算是30元/张,现在只要25元/张,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我们的消费者剩余就增加了。
但是如果双方都避免这种均衡,而选择约定好一起提价的话,像是春节期间电影院之间达成协议,票价都为60元/张,我们的消费者剩余就减少了,这种情况下社会总剩余也会比较低。
因此如果用社会总剩余衡量市场好坏的话,就要禁止生产者之间互相约定。也因为前面提到的消费者各有偏好,所以比起集中同一分配,自由市场更能满足人们的不同喜好,也就能够更好地进行资源分配。
当然,在生产者的竞争之中,问题绝非如此简单,因为生产者还存在供给曲线,也就是产品的价格和供给量之间的函数关系。这其中对于生产者而言,还存在边际成本:
“新增生产每一单位商品所需要的成本叫做边际成本,边际成本随着产量增加而上升的现象叫做边际成本递增。”
当生产产品的成本比价格还要高的时候,对于生产者来说此时能够使利润达到最大化的产量才是最优解。而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就是商品的价格。
可以说,一切都是在变动的,生产者需要根据情况作出自己的优势策略,以寻找到“纳什均衡”(所有博弈者的行动都是针对对方行动的最佳对策)。
经济市场中的种种博弈其实是一门非常值得学习和研究的学问。但博弈论的运用范围也不仅仅是商业经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政策调控对我们普通消费者的影响,我们如何应对;父母和子女的沟通教育;个人和集体的博弈等等。博弈论比较著名的一个案例是“囚徒困境”。
囚徒A和囚徒B被分别审讯,警察告诉他们:两个人都抵赖各判1年;都坦白各判8年;一人坦白另一人抵赖,坦白的释放,抵赖的判十年。于是囚徒A和B都有种选择:坦白或者抵赖。同时,博弈论也告诉我们:这个时候,双方都不招供才是对自己最好的选择。
博弈论是坂井丰贵这本《小学二年级就能读懂的经济学》书里重要的一部分,但因为篇幅有限,并且以入门为主,没有讲得过深。这方面可以去看一看普林斯顿大学的阿维纳什·K·迪克西特和耶鲁大学的巴里·J·奈尔伯夫合著的《策略思维》,其实比起竞争,合作才能共赢,而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必须学会用博弈思维去思考及行动。
三、关于贫富差距和贫困问题
前面讨论的主要是私人产品,具备竞争性(无法供多人同时使用)和排他性(只有为其做出贡献的特定的人才能使用),但社会中也存在公共产品,如普通道路或国防服务。
共同产品依靠自发供给的话,如果大家都选择不捐赠的占优策略,这样会达到占优策略均衡,但集体收益却不是最大化,解决方法之一就是上层强制征税来解决共同产品的供给,而一开始推行税收政策的初衷也含有“劫富济贫”的想法。
因为虽然社会总剩余可以在完全竞争市场实现最大化,但更为重要的是实现社会财富增加之后的分配财富的能力,这是市场所没有的,也就是如何解决贫富差距和贫困问题。2019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阿比吉特·班纳吉、埃斯特•迪弗洛及迈克尔·克雷默,表彰的就是他们“在减轻全球贫困方面的实验性做法”。
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收入差距的指标是基尼系数(0<基尼系数<1),基尼系数越接近0,表明收入分配越趋向平等,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
2012年到2016年,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0.474、0.473、0.469、0.462、0.465,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要不断加大脱贫攻坚的力度和城乡一体化的步伐,以此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了。
而贫困又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指的是维持基本生存所需要消费的物品和服务的最低费用,世界银行在2015年将国际贫困线从每人每天生活支出1.25美元上调至了1.9美元,这次大幅上调也意味着全球贫困人口数量大量增加。相对贫困则指的是和周围人相比了。
所谓的消除贫困指的并不是人人平等,而是使绝对贫困的人提升到一定水平。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斯特•迪弗洛所著的《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中,所探讨的就是如何消除贫困,这个问题也非常的复杂和深刻。
《贫穷的本质》我才看了一半,感触也很深。对于消除贫困来说,有“援助派”和“不援助派”,还存在“贫穷陷阱”的问题:因为贫穷,所以不能获得足够的食物去挣钱,也无法获得信息和教育来提升自己、发展未来,于是就更加贫穷。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穷人吃不饱,在获得援助之后,依旧吃不饱,因为他们会去购买味道更好的食物,而不是普通能当饱的食物。关于援助也是个难题,如果是全部免费的援助,穷人们并不会认真对待,如果要支付一部分的费用,定价又会是关键问题。在太多的问题上,都有太多的讨论和不同的解决特例了。
所以我更加觉得,经济学实际上也是和人性打交道的学科,毕竟经济学就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的,其主体自然还是复杂多变的人了。
关于坂井丰贵的这本《小学二年级就能读懂的经济学》,起初我以为可能是一本娱乐为主、知识为辅的读物,但看着看着,就正襟危坐起来,因为知识点密集且精练,就像上课的学生一样开始赶紧埋头唰唰记笔记。
但回过头再看,比起了解这些经济学知识点,关键还是在于运用,如何利用经济学知识去优化自己的思维模式,并且通过锻炼实现运用自如,才是我们需要不断学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