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看了电影《七十七天》。电影没有宣传照好看。只当是随着导演的镜头,我领略了姜塘的大美无限。但随即我百度了电影的原型——人类历史上首次单人以自力方式,77天孤身穿越大羌塘无人区的杨柳松,觉得如果电影的切入口换成杨柳松的这句话:“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孤身深入羌塘腹地,我也没有明确的答案。也许就和那些迷恋某座山峰,或者迷恋某条河流的人一样。对于羌塘,我只是痴迷而已。”也许就不会如现在影片所呈现的这般尴尬的莫名其妙,空洞到漏洞百出。
徒步横穿姜塘,完全是因为痴迷,所以杨才以身涉险。这比电影中的解释说:要在荒野里,寻找活着的意义,更能让我觉得自然。不过让人觉得讽刺的是,导演竟然大费周章了两小时,最后却让杨死了。
那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其实当雪融后河水上涨,无法前行时,杨决定放弃时说就说:“放弃了横穿姜塘时,此刻心中反而释然,走出荒原,回去过好每一天”就已经让电影有所升华。
可是结尾的处理却让人很遗憾,这句话后不久,杨就在小狼的哀嚎声中,永远的闭上了眼睛。也许导演觉得杨死了,才更牵动人心。可是就如全片所表现出来的刻意一样,杨的死让人觉得感觉不知所以。
电影原型——杨柳松并没有死,而是在七十七天的时候,遇到路过的车辆,最终活了下来。虽然横穿姜塘失败了,但他说:“在我心中,旅程并未结束,只是告一段落,因为生命是一条贯通的河流,一切皆是没有开始的复始。”
没错,相较于在死亡中凸显活着的意义,活着面对惨淡的人生,才让一切变得有意义;相较于在荒野中冒险,过好生活中的每一天,才是真正勇敢者的游戏。
其实,要看这部电影,是因为之前翻一本旧《读者》,其中《命运夺不走的自由》一文中,蓝天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末提到了这部电影。但看完后觉得,而电影中江一燕的原型——蓝天的故事更让我印象深刻,而蓝天就是一位真正的勇士。
蓝天的人生,分为轮椅前和轮椅后。轮椅前,她从中央美院毕业,从事专业摄影师的工作。8年前,蓝天和一群人走川藏线,在墨脱为了拍摄最美的星空,从住宿地二楼摔了下来。高位截瘫,永远只能在轮椅上度过。但蓝天并没有因此停下来。
她不仅在拉萨开了一间名叫卡蓝的客栈,而且考取C5驾照,自驾走318国道,从拉萨到成都再回到家乡深圳。虽然一路上随时都有可能出现雪崩、碎石、风沙等状况,但蓝天毅然前行。
影片中江一燕换备用胎的场景,就是重现当时半路车子出故障的时候,她钻到车底修理的场景。一个人换在天寒地冻的情况下轮胎,其艰辛可想而知,而胸椎以下的身体毫无知觉,肌肉都被冻得僵硬的蓝天,做到了。
她自力轮椅滑行十几公里,绕神山冈仁波齐一周,完成了神圣的转山。一路上,她问自己,也问神灵“为什么是我?为什么要我遭遇这样的命运?”可是走着走着,她的内心获得了彻底的平静,也意识到:生命的本质就是无常,双腿残疾仅仅是躯壳上的限制,如果失去了追逐自由的能力,才是真正可悲的。
她了解到高位截瘫患者也可以滑雪,认真咨询后,在哈尔滨拜中国坐式滑雪第一人的张东荣为师。苦练一个冬天,终于重新享受到了滑雪的乐趣。
现在的蓝天开着她的小车,足迹也越来越远:藏北赛马节、羊湖望果节、摔死人不偿命的川藏线、遥不可触的阿里、隐秘圣象天门……
蓝天的故事,才是电影中那句话:“在浩瀚的宇宙里,在短短的一生中,鼓起勇气,做想做的事,成为想成为的自己”最好的诠释。
没有谁,生来坚强。只有当生活换以狰狞的面目,以苦难的名义,忽然的来到我们身边时,“生命本能会迫使你正视和迎战灾难,不让自己被灾难打倒 “。这是周国平在女儿出生夭折时写《落难的王子》一文中所提到的。
当娇弱的王子经历苦难后,终于坚强时说道:“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至于死,那更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当然,有些人会选择死亡。前些天,妈妈告诉我,伯父家楼上的一位近五十岁的女人,因为不堪丈夫查出癌症晚期,又无力医治,遂从楼上一跃而下。留下年老的婆婆,两个上学的孩子,和卧床的丈夫。
我无意于批判谁。我也曾因为孩子的病毫无起色,所以在无比绝望的心情中,写下遗书,定好死期,想要带着孩子,毅然赴死。但最终在家人的爱和帮助下,打消了这个念头。现在反观当时的自己,并非觉得懦弱,而是就在那一刻,觉得活着好难。
周国平在谈到写《落难的王子》的感想时,认为苦难是人生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切不可怀侥幸的心理,认为苦难只会落在别人头上,而应该对自己遭遇苦难有足够的精神准备;而当一旦遭遇苦难,我们就要勇敢地面对,以有尊严的态度来承受。
活着,就是“有尊严的态度”。所以当看到蓝天说“太难了,我真的好累”,我深以为然,可是紧接着她又说:“可这是我自己的选择,我必须坚持到底。这就是自由做自己的代价。”
是的,现在的生活皆是我自己的选择,我要坚信:我和孩子都会好起来,所以我必须坚持到底。
因为经历苦难后,才终于懂得:活着,一切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