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毕业于福建农学院(现福建农林大学)茶学专业,长期从事茶叶生产、研销工作。先后担任福建农林大学茶厂厂长、福建农林大学科技开发总公司副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农艺师、国家一级评茶师、国家一级制茶师、国家一级茶艺师。
曾先走访国内外大小产、销茶区。主要著作有《茶叶审评指南》、《中国名茶铁观音》、《绞股蓝开发与应用》、《茶叶与健康》等,先后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研制开发出绞股蓝茶等十余种系列保健茶。
“如果只是用德高望重、茶学大师八个大字来总结张老,我觉得远远不够。张老的一生是极度立体的,他的作为与性格无法用单一词语来描述,因为他的思想与生命里有着太多的特性。”采访时,张育松是这样评价张天福老先生的。
在张老身上,张育松看到了多重品质,这让张育松很“错乱”。张育松说,张老有时候看似一位豁达的老人,因为他从不计较得失,也不把经历过的挫折铭记于心,但有时候张老又很“较真”,无法忍受丝毫的欺骗与不尊重。
在学术上,张老对于自己所坚持的便会一路走到黑,这股精神让人觉得他极为“固执”。但是,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张老也很鼓励茶叶创新,并十分愿意乐见其成。
他是一位热情的前辈
回忆与张老相识的那年,缘于一次学术探讨。
上世纪80年代初,国内茶市普遍喜欢细嫩类型的茶叶,尤其是北方市场,最爱茉莉花茶。而叶子老、粗、大的乌龙茶在终端市场并不太招待见,只有闽南、广东一带问津。为了促进乌龙茶的销售、提高乌龙茶制作工艺水平,张老带着两位助手在沙县琅口茶厂搞起了研究。恰巧当时张育松所在的福建农学院也来到沙县琅口茶厂交流学习,探讨如何利用茉莉花、水仙花来提升乌龙茶的品质口感。于是,两股学术力量就在沙县琅口茶厂不期而遇。
“那时张老虽然也是一名老专家,但是还没有现在如此有名。作为后辈,遇到这位老前辈,我怎能错过虚心讨教的机会。当我与张老谈及我们的想法,张老很是赞同,还与我们交换了意见,并为我们的产品取了一个风雅的名字——花乌龙。”张育松如是说。
那次与张老见面之后,张育松再也没什么机会接触到张老,直至1992年春,大年初一的早上,张育松与詹梓金教授一起去张老道山路家中给张老拜年。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冬天的早上,我们特意买了一盆鲜花作为礼物。当我们到张老家中时,张老已经早早备好了茶叶、茶食等着我们。”张育松回忆说,他们一进门便可见一口天井,天井后面是一张泡茶桌,张老就是在这里接待访客的。
据称,当日,除了寒暄的话,他们聊得最多的就是茶叶。临走前,张老还交代张育松,以后但凡有茶叶方面的问题,都可以来找他。
得到了张老的“准入证”之后,张育松就开始频繁与张老接触,当然所谈之事基本与茶叶有关。张育松所著的《中国名茶铁观音》、《绞股蓝开发与应用》、《茶叶与健康》、《福建名茶》等书籍都曾交由张老审阅把关之后才最终定稿。期间,张老也给张育松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如今,张育松还在编著的《中国水仙茶》一书也曾获得张老的亲笔题字。
“在学术研究上,张老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当时我在做绞股蓝保健茶研发时,张老就一直鼓励我,说茶业要发展就要多开发茶叶衍生品,并叮嘱我要认真做,要做出品牌。不负张老所望,绞股蓝一经上市便收获了市场好评,还获得了福建省人民政府技术进步三等奖。”
张育松说,张老就是个热心肠,丝毫没有老专家的架子,有时候他邀请张老到校为学生讲课,说要用小工具车去接,张老还不同意,坚持自己来。
他是一位“固执”的学者
如果说赞同用茉莉花窨制乌龙茶、支持研发茶叶保健品,是张老看重茶叶创新的体现,那么,固守传统制茶工艺、捍卫我省历史名茶之地位则是张老坚持传承的决心。
作为一名专注于学术研究的教授级人物,张育松也在不断探索制茶工艺的尽善尽美。有一次,趁着拜访张老的机会,张育松与张老探讨起漳平水仙的工艺问题。
张育松提出了一个想法:随着茶叶精制工艺的发展以及精品茶的推广,我们是否可以考虑用不带梗的茶叶作为制作漳平水仙的原料?
“我才刚说了这个提议,张老就连忙摇头,表示不赞同。理由是,传统的漳平水仙就是带梗的茶做的,如果把梗都剔除了,那么还能称之为漳平水仙吗?”张育松回忆说,那时张老的神情是那样的笃定与认真,仿佛没有一点可以商量的余地。
张育松坦言,虽然当时张老是持反对意见,但他仍对张老的观点有所保留,所以,回来以后,他还认真翻阅了茶叶书籍,最后证实张老的确是对的。
“把茶梗剔除了是能提升漳平水仙的感官品质,但是少了茶梗,漳平水仙的口感可能就会发生变化。”张育松说,茶梗为乌龙茶的做青工艺提供了基础条件,它如同人的经脉,为茶叶提供必要的养分,也更有利于茶叶走水工艺的施展。同时,茶梗的作用犹如“支架”,为茶叶的呼吸提供了宽松的空间,有利于茶饼的后期转化。此外,茶梗含有丰富的茶多糖、茶多酚等物质,能让漳平水仙的风味更佳。
事实上,一直以来,张老都很坚持传统,这种不忘根本的理念可以说已经到“固执”的地步。
“上次听一位老茶人谈起张老‘舌战’全国茶专家的故事,就是为了维护我省正山小种的传统工艺不被摒弃。那是在一次全国名茶评比的审评过程中,外省的茶专家对我省的烟小种存有意见,声称要取消烟小种的参赛资格。当时,张老奋起反对,坚决表示烟小种在中国红茶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并坦言如果组委会取消了世界红茶鼻祖烟小种的参赛资格,那么他本人就退出参评组。最后,在张老的努力与坚持之下,我省的烟小种不但没有被取消参赛资格,反而获得了中国名茶的称号。”张育松介绍说。
他是一位“较真”的茶人
张老严谨的态度不仅体现在学术上,还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在业内,无人不知张老,因此,慕名求见张老的茶人不计其数。因为爱茶,所以对于这种会面张老并不觉得是负担,也不会感觉到厌烦,基本是来者不拒。但唯一有一点,你一定要和张老说实话。啥实话?你的身份,来的时间、人数,还有就是来做什么?
“想见张老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有时候一天就能来两三波,因此,为了合理安排时间,不耽误大家的行程,张老每次都会把会客时间记在挂历上。如今细细想来,张老之所以会定下提前预约、不迟到这几个会客要点,也是希望不耽误到彼此的时间。”张育松如是说。
张育松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次,受茶友周女士之托,我与张老约了见面的时间。当时,张老还问我会有几个人来,能不能准时到,我都如实作答。
巧的是,周女士的朋友,黄先生得知了这次会面,便声称也要跟着同去。当时,因为我并不知道这个情况,所以就没事先和张老打招呼。
没曾想,这位“意外”来访的黄先生提前到了张老的住所,还独自按了张老家里的门铃。当时,张老便问了此人来历。黄先生说,是我的朋友,约了下午一起来拜访张老。听闻来意之后,张老虽有些不高兴,但还是将他迎到了家中,并接待他用了茶。
没一会,我们按照约定的时间到了张老的家里。等我们稍作休息之后,张老便问我是否认识眼前这位茶人。我回答,不认识。
听了我的回答之后,张老脸色突变,说道:“你这人怎么这么不诚实!”
见到这个局面,周女士连忙上前解释说,是她约的,这才稍微缓和了一下现场气氛。
还有一次,在新春茶话会上,张老作为重要嘉宾上台讲话,但是台下有些茶人却在相互问好,话家常,影响了会场的次序。当时,张老就直接对着台下“开小差”的茶人说,“是你讲,还是我讲?如果是你讲,请你上来讲。”
张老话一落音,整个会场顿时安静了下来。自从那次以后,每次开大会,大家都很遵守会场纪律,鲜有参会者私下交头接耳。
这就是张老,因为秉持科学、严谨的态度,所以,在学术上,工作中表现出“较真”的一面。但是,又因信仰基督,所以,在生活中,张老却是一位极为宽容的老人。他曾经历过的人生坎坷在他看来宛如一缕云烟,不记于心,随风而散。回顾张老的一生,茶寿而终的他用一个世纪的坚持推动了中国茶叶的发展,换来了后人对他无尽的称赞与怀念。
张老的饮茶小知识
知识点一:茶叶不用洗
出于卫生方面的考虑,不少茶客有洗茶的习惯,也就是不饮第一泡茶汤。但是,在张老看来,如今的茶叶是不需要“洗”的,因为制茶工艺在提升,茶叶的卫生安全逐渐提高,符合标准的茶叶都是不落地生产的,也就是说,现在的茶叶比以前干净了很多。
也许有茶客会有这样的困惑,在冲泡茶叶时,第一冲往往会冲出些许“泡沫”,这些“泡沫”难道不是脏东西吗?还真不是,这个“泡沫”并不是粉尘,而是茶皂素,茶皂素是好东西,能帮助扩张血小板,还有消炎等功能。
知识2:尽量喝成熟的茶
众所周知,芽茶总是比叶茶来得贵,那么,芽茶是不是就一定比叶茶有营养呢?其实不然。张老主张,日常饮茶,最好选熟茶。所谓成熟茶指的是带叶子的茶叶,而芽茶并不在其列。张老表示,相比叶茶,芽茶的营养成分不够丰富。
【张老二三事】系列文章
▼
一席话,让一名地产商转身化作红茶追梦人——记张老与元泰红茶的故事
良师益友——记我受教于张老的从业生涯
我与张老共事的十八年
福报茶寿——记我与张老的“茶寿”印章
专栏顾问 / 林杰
撰稿 / 黄惠
美编 / 余洁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