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骨铮铮,柔情似水

铁骨铮铮,柔情似水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作为一位“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铮铮铁汉,鲁迅在人们的眼中是永远不会倒下的旗帜,是文坛先声,是民主战士。而鲁迅一向展示的冷硬形象往往使人们忽略他心中的柔情,关于爱情,关于亲情,关于对新生命的喜爱。本文将从《呐喊》、《野草》中的儿童形象出发,浅析鲁迅的似水柔情。

1931年,鲁迅在面对污蔑,甚至是“连出世不过一年的婴儿,也和我一同被喷满了血污”之时,愤怒作诗《答客诮》: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初读后两句,只觉得“回眸”二字生出许多的温柔,是父亲对子女的关爱。诗中真切的表达了鲁迅对子女,对下一代的柔情。更深层的是,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对于柔情与铁骨的关系的思考。一个抨击时政,以笔为刃的大丈夫,也应有怜爱下一代的柔情,以及对革命后代的殷切期望。

这一思想贯穿于鲁迅的许多作品中,在我们熟知的《狂人日记》中,鲁迅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他深痛于当时国民的劣根性,痛苦之余,只能将生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只有生命的延续,才能带来新的希望,所以在《随感录.二十五》中,鲁迅写道:“看十来岁的孩子,便可以逆料到二十年后中国的情形……”基于这一点,他自己是甘做孺子牛的,愿意“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由此,我们能发现鲁迅思想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即幼者本位思想。这一点,在一直以来的研究中并没有得到大的重视,后来人关注更多的是鲁迅作品中的农民和知识分子题材,这些题材的人物形象更是经典,如孔乙己、阿Q、魏连殳……但是,正如钱理群所说:“我们往往注目于愤怒的鲁迅,却忽略了鲁迅悲悯和关爱的这一面。”作为战士的鲁迅值得我们尊敬,同样,作为人间至爱者的鲁迅,也值得我们敬佩。如何去看待鲁迅充满爱的一面,从他所塑造的一系列儿童形象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㈠天真烂漫最是喜

在孟子的“人性本善论”中,未经世俗侵染的儿童是天真烂漫的,是纯洁可爱的。同样,在鲁迅的作品中也有一些这样的儿童形象。他们聪慧、可爱、善良、充满好奇心,承载着鲁迅对未来的期许。在《故乡》一文中,少年闰土令人印象深刻。那时,闰土尚未受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的侵害,在文中的他有着“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聪明又能干,总有许多新奇的想法,给“我”留下了美好的童年记忆。字里行间,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喜爱之情,这样美好的少年,正是鲁迅一直所期许的。但是,闰土并没有成长为一个新生的人,他最终也屈服在封建的压迫之下。那这是否代表鲁迅“幼者本位”思想的破灭?在文章的后段,他写道:“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正在想念水生么。”建立新的思想是不易的,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闰土虽然最终没能成长为新的人,但是,这一历程是不会结束的。鲁迅始终抱有期许,下一代,下下一代,会有新的人成长,会有新的希望。那一幅美好的景象亦会重现:“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铁骨铮铮,柔情似水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在《呐喊》收录的另一部作品《社戏》中,也塑造了一系列的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机灵的双喜、真诚的阿发,一群孩子们划船、偷豆,那航船像一条大白鱼,像是要载着他们奔向美好的未来。在那个小小的村庄里,孩子们真诚而善良,纯洁而质朴,他们不懂自私自利,不懂勾心斗角。鲁迅对这样的一些儿童倾注了许多的爱与诚。

不仅是小说,在鲁迅的散文集《野草》中也出现了天真烂漫的儿童形象。《过客》中的那个小女孩“约十岁,紫发,乌眼珠,白底黑方格长衫”:。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个聪明伶俐的小女孩形象。在那片荒芜的土地上,女孩是一抹亮色。她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心,对未来充满向往,“天天看见天,看见土,看见风”。鲁迅在该文中一面猛烈地批判老翁的浑浑度日,自欺欺人;一面却以温柔的笔触,用爱的语言描写紫发女孩。在老翁眼中的坟地,在女孩的眼中却是“那里有许多许多野百合,野蔷薇,我常常去玩,去看过他们的”。这一女孩形象的刻画,典型的表现了鲁迅的“幼者本位”思想,他如一位眉目慈祥的老人,将所有的柔软都留给儿童。他“却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㈡悲惨命运惹人苦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鲁迅写道:“前者做了更前者的牺牲,自己无力生存,却苛责后者又来专做他的牺牲,毁灭了一切发展本身的能力。”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大多数的人们仍受着封建迷信的迫害,儿童完全受着成人的指令,思想竟被同化。无论是《孔乙己》里面看戏的酒馆小伙计,还是《颓败线的颤动》中的挥舞干芦叶,喊“杀”的小孙子,还是《狂人日记》中的孩子们,不正是受到了长辈的“教诲”,才由出生时的懵懂无知到后来的麻木不仁。在读到这些儿童时,我感到深深的悲哀,鲁迅先生呢?他是怀有怎样的沉痛的心情,描绘出那些悲惨的儿童形象?在《随感录二十五》中,鲁迅写道:“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了。”他喜爱儿童,喜爱新生命,却不得不正视现实,一部分儿童被同化了。他既愤怒又痛苦,只能看着儿童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

而在另一些作品中,我们亦看到了被迫害致死的儿童形象。《药》中得了痨病的华小栓,在久病之后“大粒的汗,从额上滚下,夹袄也帖住了背心,两块肩胛骨高高凸起,印成一个阳文的八字。”读来实在令人揪心,可想而知,鲁迅是在华小栓这一形象的塑造上投入了大量精力。只有怀着同样的心情,才能写出如此透彻人心的文字。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明天》中的宝儿。宝儿是个孝顺可爱的孩子,在单四嫂子的回忆里,“宝儿坐在身边吃茴香豆,瞪着一双小黑眼睛想了一刻,便说,‘妈!爹卖馄饨,我大了也买馄饨,卖许多许多钱,我都给你。’”可是即便是这般的儿童,亦受不住恶劣环境的摧残。他的生命凋谢的太快,“单四嫂子轻轻一摸,胶水般粘着手;慌忙去摸胸口,便禁不住呜咽起来。宝儿的呼吸从平稳到没有,单四嫂子的声音也就从呜咽变成号啕。”

即使有再多的不忍,鲁迅也必须将宝儿、华小栓这些形象创造出来,他们的遭遇是那个时代儿童的遭遇。透过他们,更加强烈的反映了鲁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他对新生命是无比热爱的,但是却依然要将他们的死写的十分令人悲痛。在我看来,这死的悲痛是为了更多的新生命的成长。借死之惨烈,警醒更多的人珍爱儿童。

儿童形象是鲁迅作品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柔情是鲁迅性格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无论是谁,都热爱新的生命,都向往美好。透过这一系列的儿童形象,可以让我们更好的感受到鲁迅心中藏着的柔软。

你可能感兴趣的:(铁骨铮铮,柔情似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