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功用很多时候都是难以立竿见影的,甚至读书这件事也不是那么容易坚持去做的。所以很多人宁可把时间花在更快显现利益的,更容易执行的事情上。
获取系统知识
其实很多疑问、技能、专题知识也都可以在书中找到解答,而且更加深入和系统。
举个例子,假如你在工作中,遇到一些瓶颈,比如从来没有做过ppt,领导却要你做,那么就可以利用相关的技术书籍,结合实践,解决自己的盲点;刚刚升职,下属不服你的管理,也可以了解一些管理方面的实用知识。
再假设你是个准妈妈,对于怀孕分娩做月子喂奶有很多疑惑,就可以自己在一些权威书籍中寻找答案,而不必一味偏信长辈的过时言论,或者别人的误导。例子还有很多。
总之,书是可以快速有效地帮助你的。(当然,我们说的是正规出版社出版的标准严格的好书。选书也是一门学问,这个问题我们还会在别的文章里再详细阐述。)
有人一定会问了,那些信息你网上也可以查到啊。
话说得没毛病,但是网上信息鱼龙混杂,且不说分辨真假了,有时候看得眼花缭乱,也未必能迅速找到精准的信息。而且网上信息往往偏于零碎,很难有系统的整理。
公众号一天一更,即使有系统化的知识,也需要有很大的毅力追着读,另外文章每篇篇幅有限,未必能把一种知识一次性讲深讲透。
那些各行各业的达人在网上开设的课程,真正能让人学到多少东西,也是因人而异。尤其意志力薄弱的人,买完也很难坚持学完,白白浪费了高额学费。
……
被高估的碎片时间
利用碎片时间的理念并没有错,但碎片时间能干的事情是有限制的。零碎的时间大多数时候只能学到零碎的知识。
比如听一小段音频,看一小段视频,还不一定能看得完听得完,下次又要重新拾起或者干脆忘记了。又比如读一篇干货文章,看的时候觉得收获满满,但是又不方便记录,所以看完就忘了,似乎没在脑子里留下半点痕迹。
我们生活在一个碎片化信息超负荷的时代。碎片化阅读消解了你的耐心,分散了你的专注力,压制了你的独立思考能力。如果拿来学习,在碎片时间里只能得到浅表的信息,没法深入。看似轻松,往往是以牺牲效率和深度、广度为代价的。
要想快速成长,必须进行密集的、长时间的深度学习。而读书正是这样一种相当有效的途径。换句话说,想要获得系统化,又有足够深度的知识,必须沉下心来认真地大量阅读,而非妄图走捷径。
这就要求我们付出整块的时间,集中精力深入系统地去学习。
当然,这一定是个非常痛苦的过程,只能靠勤奋和毅力坚持。
不要失去独立思考力
无论什么时代,想要做一个有思想的人,首先还是应该多读书。大量高品位的阅读自然会引发有深度、有价值的思考。
但如果把书读死了,让脑子成为别人的跑马场、别人思想的容器,那么读得再多也是白看。就像吃东西,并不是吃得越多越好,还要看食材的品质和新鲜度,吃完了吸收了多少,是否对身体有益,不然吃再多也是白吃。
看书阅读,贵在启发和思考,并能付诸实践、举一反三。重点不是读了多少,而是吸收、转化了多少。
看得长远一些
读书有时候还会有“延迟收获”。很可能当时看似无用的知识和技能,一段时间,甚至若干年后,却能显现出效果。
很多人希望走捷径,尤其受浮躁的、贩卖焦虑的社会风气影响,十天学会什么什么,三天从入门小白成长为什么什么大神之类的。如果短时间内达不到目的,就觉得是自己“方法不对”。
但你仔细看看那些牛人大咖,成功人士,哪个不是十年磨一剑?有哪一个没有经历过一段独坐冷板凳勤学苦练的黯淡时光?
你应该也知道这些“常识”。然而为什么大家都是知道各种道理,依旧过不好自己的一生呢?
因为“知易行难”。“知道”可以指引我们努力的方向,但光有方向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迈开步子,并且排除万难,一直走下去,才能最终“做到”。
最后,借用杨绛的一句话,送给那些还在权衡读书到底有什么好处,有没有用的人——“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更多关于读书写作、自我提升的干货,
请关注公众号:qy-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