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报分析阶段性总结

业务中第一次真正开始用到财报分析的时候,是两年前在华通分析上市公司WJ物流的时候。那个时候,作为同业新手一枚,业务知识不熟悉,业务流程也不明白,就是领导让你去做一个财报的分析,我就按照领导要求写了一篇报告。

记得当时第一稿的时候,领导很不满意,并且手把手教我怎样做。说来简单,第一步,先看这家企业有没有发过债,如果发过债券的话,一般都会有债券跟踪报告,里边的一些材料都写的非常详尽,我需要做的工作,只是在这些材料中截取我所需要的,稍加润色,便是一篇质量过关的财务分析报告了。后来写的多了,自己也稍加总结,主要分析占比大的科目,变化大的科目,写明变化的幅度,以及简单写写变化的原因。

但是现在看起来,当时写财务分析报告的时候,99%的重点都着墨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都鲜少提及。另外一个,所有的科目都是被我割裂看来,我并没有看到里边的相关联系。

那是我财务分析修炼的第一阶段。

到了现在,我感觉我到了财务分析的第二阶段。

我学会了用各种指标来写分析报告。主要从偿债能力(分析公司的财务根基是否牢靠)、盈利能力(毛利率-体现同一行业中不同企业的商业模式、生产工艺的不一样、净利率-体现企业的经营成果)、经营效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回款周期)、成长性(时间序列下净资产、总资产、利润的增长情况,ROE的情况)

不过,让我收获最大的却是最近,来到这家FA公司后,投资总监上课时所传授的观点。

第一、不会特别关注财务指标,要学会从时间序列下,做一个总体的观察。就比如说资产负债表,资产是怎么样的走势,然后这个走势,是由负债导致的还是权益导致的?收入、净利润大幅增加,是企业的产品卖的更好了?产品价格更贵了?有新的产品?收并购了资产?

第二个,数据不止是一个单纯独立的数字而已了。比如应收应付与毛利率的关系(这也是企业老板最关心的两个科目),因为应收可以理解为销售产品的营业收入中待收回的部分,应付则可以理解为购买原材料(营业成本)而待支付的部分,都是在利润表中体现了但是没能实现的手指,因此可以与毛利率比较。具体的方式就是应收-应付/应收与毛利率比较,如果该数值大于毛利率,则可以理解为企业整体议价能力弱(该收的没收回来,该付的却全都付了),同时,也更加关注应收的账龄与坏账。还有每月销售收入与存货的关系,每个月能卖多少,平均存货又有多少,可以了解到为什么要多备货?因为限产、限电、储备原材料?

应付利息大于财务费用,而且这个企业还没啥负面新闻,一般都是关联方借款,因为如果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利息一般都要月付或者季付,不会给你拖欠利息的机会。

第三个,学会重点关注毛利率和ROE,毛利率,体现主营业绩的最佳指标。ROE,目前上证指数的参考指为10%,超过这个数值,便具有较好的投资价值(好行业、好企业、好团队、好价格)。ROE与三个指标相关-净利率(要往高了算,毛利率要高)、总资产周转率(要快,回转周期要快)、资产负债率(与其倒数相关,要合理)。

另外还有一些参考数据,目前,股东投入的成本在20-25%之间、银行基准4.75,但是能出来的钱的成本大概在8-10%、民间资本(保理、租赁)的成本大概在12-18%。

你可能感兴趣的:(财报分析阶段性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