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刊词:为什么要学习弗洛伊德
1、缓解压力,解除压抑,能够自由快乐的生活
弗洛伊德所处的时代,传统颠覆,达尔文主义兴起,人们不再相信基督教宣扬的:人是有罪的,人生最大的意义就是赎罪。生活的目标变成了世俗生活中的爱和工作。传统价值观颠覆,但推崇自由奔放、充满生活热情的价值观尚未建立起来,导致很多人感到压抑。
2、弗洛伊德的理论与学说是文化通识
弗洛伊德的理论在美国类似佛教在中国的影响,是欧美文化届的常识之一。
3、探索无意识的力量,超越宿命
弗洛伊德理论的时代精神叫做现代文化精神,其最重要的特征是:更深层次探索自己,人们不再把心理的痛苦归结于外在的神,或者是外在道德的影响。人们要探索深层次的、无意识的力量。
强迫性重复:人会不断地重复自己祖先或者自己家庭的命运。
第一节:弗洛伊德的世界观、人生观
弗洛伊德主义的世界观可以总结为八个字:无神无鬼,人是动物。
人生观总结为:解除压抑,爱与工作。
1、无神无鬼,人是动物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哥白尼和开普勒的日心说、达尔文进化论人类由动物进化而来,造成了人类的三次重大打击。”
弗洛伊德:“现代医学已经把人的身体的使命从教会手中解放出来,精神分析的使命是把人的灵魂也从教会中解放出来。”
无意识决定论:我们所不知道的东西。(弗洛伊德之前称为:上帝决定论)
2、解除压抑,爱与工作
人有一种生命本能,会受到文化社会的各种压抑。这种压抑很大部分是性本能的压抑。
推荐书目:
《弗洛伊德传》两卷本作者:彼得·盖伊
《灵魂的秘密:精神分析的社会史和文化史》作者:伊利·扎列茨基
以上两本非科班教材,但提供比较广泛的角度,了解精神分析。
第二节:未知的你决定已知的你
弗洛伊德冰山理论
意识、无意识和前意识:
海平面以上部分叫做意识,是我们能够察觉到的东西。
海平面以下不波动的部分叫做无意识。多数是我们的阴影,是道德不允许出现的,
海平面波动部分叫前意识,指被压抑或没被看见的东西,是不太重要或未涉及重大道德冲突的。
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遵循着欲望满足的原则行事的,就像动物一样。
超我,相当于我们内在的道德法律和戒律,弗洛伊德认为超我主要来自于父母所遗传的文化社会道德或者要求。
自我,是要在超我和本我之间协调的。
第三节:每个“我”,都有三个我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性心理发展实际上就是爱本能的发展,共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口欲期
年龄:0——1岁半。这个时期快乐感的主要来源,首先来自于口腔进食吸吮乳头。
第二阶段:肛欲期
年龄:1岁半断奶——3岁。这时候孩子最大的发展变化是断奶,然后能吃能动,自主大小便。这个时间孩子觉得自主大小便很愉快,因为有排空感。
安全依恋
安全性的依恋关系,母亲要提供两方面的体验给孩子。
第一个安全基地体验,是母亲经常的抱孩子、亲孩子,然后母亲能够经常的充满爱意地看正在吃奶的孩子,吃奶后这个在母亲怀里安全地睡着的孩子。这个安全基地就是母亲的怀抱,既是肉体上的怀抱,也是心灵上的怀抱。
第二个时期,当孩子会离开母亲后,他也会去探索,这时候母亲要张开双臂欢迎孩子的回来,这种体验叫做安全避风港体验。
推荐书目:
《性与家庭的客体关系》作者:大卫·萨夫
客体关系理论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当今最为重要的发展,被誉为现代精神分析的“圣经”。该书具体阐述了客体关系理论在性关系及其治疗上的应用,为我们理解性关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第四节:从乳头到婚床:性心理的发展
第三阶段:俄狄浦斯期
年龄:3-6岁。也叫做第一生殖器期。弗洛伊德发现孩子在自主大小便之后,追求快感的活动发展成探索生殖器。
这个时期孩子会有很多心态,一个基础常见的心态是男孩子嫉妒爸爸,女孩子嫉妒妈妈,这就是俄狄浦斯情结的第一个要素。
俄狄浦斯期的第二个因素叫正性俄狄浦斯情结。小男孩要把爸爸驱逐出他和母亲的这个亲密连接,但是小男孩同样是爱着他的父亲,他不是要彻底的杀死他的父亲,相反他要做的事情是认同他父亲。
俄狄浦斯情结要形成还需要第三个条件,妈妈拒绝儿子说:“你不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是你爸。”如果这个过程出现了一些困难,就会出现负性俄狄浦斯情结。负性俄狄浦斯情结是指小男孩想要得到爸爸的爱,类似同性恋。
第三种俄狄浦斯情结叫做倒错性俄狄浦斯情结。孩子不认同自己的性别,喜欢心理认同性别的同性。现代精神分析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是异性恋,又是同性恋者,又是异性僻者,每个人比例不一样。
第四阶段:潜伏期
年龄:6-12岁。相当于整个小学时期。小学最大的快乐来自于学习。每个孩子都是爱学习的,只要把它放到同样爱学习的环境里面,就会发现每个孩子在这个时期他都会探索。
性本能或者爱本能被从性生活方面移开之后,很大的一个用处就是用于智力的发展,在6到12岁时期,孩子的生命本能就转移到了学习上面。
第五阶段:青春期
年龄:12-18岁。进入青春期的标志,是男孩遗精,女孩来月经。弗洛伊德讲到青春期的主要的快感来源,一个方面是性生活,另一方面就是青春期要形成身份认同,也就是解决“我是谁”这个问题。一般是来说,在青春期开始思考以及得到解决的,实际上就是我们的职业观、性爱婚姻观。
推荐书目
弗洛伊德的《性学三论》主要研究人类性欲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这是弗洛伊德继《梦的解析》之后对人性探讨中最富创见和最永恒的贡献之一。他把性的问题分为性的对象、性的目的、性的表现方法等几个方向来探讨,大胆开辟了性研究的新领域,并且强调在学校加强儿童的性知识、性观念的教育,提出了许多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的精辟见解。
第五节:释梦是王道
1、什么是梦
通过梦境的讨论我们走向心灵的无限性。
弗洛伊德认为梦分为三大类:第一类叫做愿望梦;第二类叫做焦虑梦;还有一类叫做惩罚梦。
弗洛伊德认为焦虑梦和惩罚梦也是愿望的满足,但这种愿望可能不是爱的愿望,而是被惩罚,被攻击的愿望或者其他的愿望。
2、梦的材料和来源
第一,做梦前一天生活中经历的事情;第二,躯体刺激影响梦中情景;第三,幼年经验。
3、分类
弗洛伊德认为梦分为显梦和隐梦两个层面,梦表面上的情节是显梦,隐梦是指梦另外的意义和层次。
4、为什么会做梦
梦的动力一方面是来自于本我被压抑的欲望要表达出来。这些愿望往往是道德不允许的,或者会让我们感到痛苦的。但这些愿望又是人的本性,它必然是要得到满足的。第二,梦的形成还会有超我和自我的相互关系参与。
梦的形成包括几个机制,这几个机制被不断的发展,发展成为弗洛伊德所说的防御机制理论。
第一个机制叫凝缩作用,是说同一个意象可以代表不同的人物和内容;
第二个机制叫移植作用,就是对一个人的感受,移植到另外一个人的感受上面;
第三个机制是用视觉意象表现抽象思维。
推荐书目
《释梦》(又译《梦的解析》)作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该书开创了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理论,被作者本人描述为“理解潜意识心理过程的捷径”。
第六节:防御即疗愈1
精神分析治疗两个切入口:一个是梦境,另一个是分析人的防御机制。
精神分析历史上第一个把防御机制理论总结出来的是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
防御机制是心灵的免疫系统。本我的愿望要实现,超我则不允许它实现,那么自我就要出来想办法帮助我们的愿望能够在社会中实现,这就是防御机制。
一些常见的防御机制
1、潜抑或者叫做压抑。简单来说,潜抑就是忽视愿望,适当的压抑是生活快乐的保证。这种机制没有解决问题,只是把问题往后拖,所以它是有害处的。潜抑进一步发展就成了克制。克制就是把此时的愿望搁置,计划在未来一步步实现愿望。在克制的基础上计划未来,这是第三个防御机制,叫寄希望于未来。
2、相反的防御机制是否认,否认愿望。否认这种防御机制一般被认为是比较不健康的。在潜抑这一层面比较健康的防御机制有升华、幽默、利他。
3、退行也是一种不健康的防御机制。退行就是把精神的需求转化为生理的需求,比如化悲愤为食欲或性欲,这会对身体造成很大的影响,进而影响到我们的正常生活。
4、隔离,就是把感性与理性隔离开,这样的防御机制让人显得没有人情味。和隔离相关系的另外一个防御机制叫合理化,就是告诉自己有很多理由或者去理性的研究自己的愿望。
5、补偿是补偿自己的不足来代谢自卑感。补偿包括直接补偿和间接补偿。简言之,直接补偿就是弥补不足,间接补偿就是发展其他长处。
6、移情,也叫做转移,就是把对一个人的情感转移到另外一个人的身上。
7、反向形成是把本来心中有的愿望,特意变成另外一种完全不一样的样子。
推荐书目
《心灵的面具——101种心理防御》作者J·布莱克曼
第七节:防御即疗愈2
边缘型人格结构与神经症性人格结构
经常使用分裂、投射和认同这几种防御机制的人,被归结为边缘型人格结构。
使用分裂的时候,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黑白对立、非此即彼的。某些情景下,我们也需要使用分裂这种防御来适应我们的情景,非黑即白的思维会迸发出非常强大的行动力量,所以在一个社会团体压力过大的时候,就容易产生分裂机制。典型的全社会分裂机制作用:法西斯。
分裂之后往往有投射的情况出现。投射有很明确的两个定义,第一个定义就是我心中有任何东西,不管是好是坏,我都把它投射到外界。投射的第二个概念是指我们把我们不能接受的东西投射到外界。
而认同,就是认同别人在自己身上的投射。
还有一种人格结构叫做神经症性人格结构,这种人格结构的人经常使用潜抑防御机制。他已经认同自己要做一个好人,要做一个适应社会的人,要做一个克制自己愿望的人。(身份认同稳定,现实检验能力好。)
中国特色的防御机制组合:佛系
“佛系”就是自己对一切的事情都不要采取太多的情绪和感受。佛系心态至少采用了两套机制,一个叫合理化,一个叫认同。
“佛系”首先是合理化,比如说中年人使用这套理论来防御自己的身体机能和心理能量的衰退。佛系中年是合适的,但是佛系青年则是防御过度。青年人用这种防御机制仍然是有合理化,青年人认同“佛系”实际上它是用来面对自己在恋爱工作方面的无力感的。
推荐书目
《无力悲伤:集体行为的原理》 作者:米切利希夫妇
作者在社会观察中发现,战后德国人民主要表现出两种行为模式:运用心理防御机制,否认、隔离纳粹历史;积极投入经济建设,漠不关心民主政治。
以此为切入点,作者论述了禁忌、偏见心理、身份认同、人类对文明的适应、道德的相对化、自我的发展等人类生存问题,描绘了一幅关于未来社会的图景:人的批判意识、共情能力、智识达到很高水平,新自我、新道德、新权威、新认同业已建立起来。
第八节:弗洛伊德之后
精神分析发展后期的不同流派
1、客体关系流派
弗洛伊德之后影响最大的流派叫做客体关系流派,主要来自于英国和美国。他们认为人除了本能愿望追求满足,更多是追求来自于他人的爱,以及消除来自于对他人的恨和恐惧。他人就被称之为客体,这里的客体是指我们心中的他人。
2、自体心理学流派
自体心理学最有名的一个名言:“人类面临的痛苦,不仅仅在于他内心有冲突,而在于他找不到自体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是指人们找不到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所以要不断地寻找心中理想的伟大的别人,不断的追求一个完美的人生目标的实现,以及不断地寻求灵魂伴侣的关系,有人能够呼应我灵魂的孤独感。自体心理学就专门治疗这一障碍。
3、荣格流派
荣格在中国非常受欢迎。弗洛伊德主要是针对中产阶层的青年危机。荣格的对象主要是中产阶层的中年危机。面临人生的后半场,重新寻找人生的意义,重新构建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面对死亡。
精神分析的社会影响变迁
从整个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看,在二战之前,弗洛伊德一直有很多争议,二战之后,弗洛伊德主义精神分析如日中天,尤其是1950年代到1980年代,精神分析成为整个精神病学界的主要治疗方法。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从80年代开始开始衰落。原因有三:
最主要的原因是药物出现,药物治疗代替了精神分析治疗法;
第二个原因是在心理治疗界受到了认知行为治疗和人本主义治疗的内部竞争;
第三个原因是内斗,精神分析协会的教条主义把好多创见者开除,限制了理论发展。
之后精神分析界也做出了很多改革:首先是开始进行科研支撑,用实验数据证明精神分析的作用;同时,精神分析界也开始同神经认知合作。精神分析协会的教条主义也有所减弱,更降低了精神分析的准入门槛,欢迎不同职业和领域的人来学习精神分析。
推荐书目
《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现代精神分析思想史》作者:斯蒂芬·A.米切尔 / 玛格丽特·J.布莱克
该书讲述了自弗洛伊德以来的精神分析思想发展的历史。内容涵盖了现代精神分析思想所有的主要分支,如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英国客体关系学派等。对各派的缘起流变作了清晰地阐述,同时介绍了不同的流派之间在理论和临床技术上存在的争议。
《悉达多》作者:黑塞
通过对主人公悉达多身上的两个“自我”——理性的无限的“自我”和感性的有限的“自我”的描写,黑塞探讨了个人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无限的、永恒的人生境界的问题。
第九节:精神分析与佛学
佛学和精神分析的类似之处
佛教认为人的本质在于贪嗔痴,因为有了贪嗔痴,形成了轮回,要解脱出来就要有“戒定慧”这三种方式。
贪欲相当于弗洛伊德讲的爱本能或者快乐的本能不断的满足。
人类的第二个本质是嗔恨。当我们的贪欲得到不了满足的时候,我们会产生强烈的攻击性、强烈的愤怒。这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叫死本能。
痴就是指人意识不到自己有贪欲和嗔恨。
因为贪欲和嗔恨人产生了轮回,轮回是指心态的轮回,解脱六道轮回是从六种不健康的心态中解脱出来,和精神分析十分相似,佛教认为人和佛之间是平等的,精神分析也认为人人都是平等的。
精神分析或者心理治疗,它不是单纯类似于药物,它和人的心理结构社会文化有紧密的联系。
推荐书目
《精神分析与佛学(展开的对话)》 作者:杰瑞米·D.萨弗兰
文章的风格恰当地反映了精神分析和佛学这两门学问的共同点——在体验中理解和品味心灵。既然是品味,就不可能是快餐,它需要你用一种放松下来的生活态度和阅读方式去徜徉其中。
《一个幻觉的未来》作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本书所收论述,在个体无意识的分析的基础上揭示出人的心理活动的本质层面。
《图腾与禁忌》作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本书由弗洛伊德的四篇论述图腾与禁忌的论文组成,其特色在于将精神分析学的观点和发现用来解决社会心理学中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在讨论图腾与禁忌问题时,弗洛伊德将之与儿童和神经患者相比较,在研究此问题的社会人类学及民俗学与精神分析学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第十节:精神分析在中国
精神分析最早不是作为医疗技术引进的,而是在五四运动时期作为一种社会改造思潮进入中国的。
解放前:贬低态度
弗洛伊德在出版《性学三论》后不久,就被引入国内。当时中国已有心理学系,但对弗洛伊德持贬低的态度。戴秉恒,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位精神分析师。
50年代-80年代:强烈批评
建国后从50年代到80年代,弗洛伊德是被强烈批评的。
一个方面认为弗洛伊德是唯心主义者,这恰恰和弗洛伊德相反。
第二个观点认为他是反动的资产阶级学说,认为人民的苦难都是在于人民的内心,而不是在于社会。因为站在社会主义者角度的立场上,人民的苦难更多是要通过社会改造来解决。
第三个批评说弗洛伊德宣扬战争理论,为反动的资产阶级,尤其是纳粹站台,宣扬战争是合理的。这个观点一直到80年代都有一些心理学教授在坚持,显然是和弗洛伊德可以说是非常的不一致。
80年代-90年代:成为时代风气
这个阶段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社会风气非常开放。弗洛伊德成为80年代的大学生偶像。
临床界好多精神科医生看着弗洛伊德的书开始做心理咨询。
当时钟友彬医生发明了以弗洛伊德理论为基础的认识领悟疗法。
正因为这个阶段的时代风气,影响到医疗界对弗洛伊德的接受。
90年代之后:精神分析落地
从88年一直到2010年,精神分析终于开始落地了。
第一个影响来自于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培训班。这段时期好多国外专家开始和中国的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生们联系,临床上也开始为很多来访者服务。后来开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合作。
与此同时荣格派也开始传入国内,主要是申荷永提倡。
还有一个影响比较大的人物是国内自创意象对话疗法的朱建军老师。
武志红老师非常强调个性的自由和解放,近几年对中国有所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