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湖北省黄冈市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首例治愈患者出院。此前,黄冈市区所有确诊病例、重症病例、危重病例已全部转入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山东省第一批、第二批援鄂医疗队也在这里会师。近日,两名来自山东省立医院的医疗队员曹恒和丁敏在这里不期而遇,他们道别时的最后一句话,是写在纸板上的“加油”,这次偶遇也让我们看到了前线医疗队员的艰辛和坚守。
山东省医疗队队员丁敏、曹恒,在病区隔着玻璃偶遇。王凯供图
接踵而至,同在黄冈却从未相见
“穿戴着整套的防护装备,当时只能强忍着眼泪。”近日,记者拨通山东省第二批医疗队队员、山东省立医院重症医学三科护师曹恒的电话时,他从病区回到宾馆又开完队内沟通会议后,刚有一点难得的休息时间,他首先向记者讲述了自己抵达黄冈后的工作经历。
1月28日晚,第一批医疗队抵达后的第三天,山东省第二批医疗队就星夜兼程,从济南经武汉直奔黄冈。抵达黄冈后,医疗队专家很快赶往黄冈市中等职业学校,指导当地工作人员紧急施工,将这里的一座学生公寓改造为疑似病例集中收治病区,并于1月31日全面投入工作。
“疑似病例收治病区离医疗中心不到一公里,我们同当地社区医务人员等一起对患者进行救治和观察。”曹恒说,随着当地确诊患者越来越多,山东省第二批医疗队在疑似病区工作了两天,2月2日就紧急转战到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开辟了一个有120张床位的收治病区,支援确诊患者救治。
丁敏是山东省立医院重症医学一科的资深护士长,也是山东省第一批医疗队重症护理组的组长。已经48岁的她并不在此次医疗队员抽调的范围,但她坚持向医院申请赶赴前线。
在一家尚未启用的新建医院,紧急组建病区就像是“拓荒”,工作流程规范未建立、设备运行不稳定、耗材准备不充分等都是需要克服的现实困难。丁敏说,患者救治刻不容缓,医疗队没有太多的准备时间,“医疗队员来自不同的医院,大家的工作习惯和职责流程都不一样,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明确了职责分工和流程规范就进入了病区”。
“重症病房需要的仪器设备和耗材非常多,找不到东西是重症病房面对的最大困难,我当时就想一定要建立规范的设备耗材库和药品库,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护士的无效劳动。”丁敏说,在首先梳理明确了重症护理工作的班次流程后,她动员重症护理组的全体队员,利用两天时间建立了重症病房仪器设备库和药品库,“沉重的货架、设备,大量的药品,都是我们队员一件一件扛进病区的,进驻病区的第一天,很多队员都连续工作了20多个小时”。
山东省第一批医疗队和第二批医疗队分别入住了不同的宾馆,在大别山区医疗中心分管的病区分别在同一栋楼的4楼和7楼。虽然同在黄冈的同一家医院,由于繁重的工作,两批医疗队的队员也很难有见面的机会。
简单两字,饱含最难以言说的情绪
2月2日接近午夜,持续多天为紧急启用病区而忙碌的丁敏,正在4楼病区的清洁区值守。此时,当晚刚刚进入7楼病区的曹恒接到任务,去4楼重症病房借一台高流量吸氧装置。“设备在病房,清洁区的同事去取至少会浪费一套防护装备,我可以从7楼病房的患者通道直接进入4楼病房。”由于是在完全陌生的环境,曹恒只能一路打听来到4楼重症病房。
找到设备准备离开时,在隔开污染区和清洁区的玻璃墙外,曹恒看见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丁老师当时披着一件棉衣,状态特别疲惫,完全不是我熟悉的样子,差点没认出来。”确定是丁敏后,曹恒使劲敲击玻璃墙引起了丁敏的注意,丁敏来到跟前一脸疑惑,根本认不出已经“全副武装”的曹恒,也听不见他的声音。曹恒找到一张白纸,写下“我是曹恒”四个字,玻璃墙对面的丁敏激动地直跺脚,眼圈一下子红了。
丁敏指了指不远处玻璃墙边的电话机,示意曹恒可以通话。“你们什么时候进来的?你还好吧?工作很累要注意休息,一定要保护好自己。”丁敏说,听完自己一连串的话,曹恒在电话里说:“我一切都好,您别说了丁老师,再说我眼泪就绷不住了。”
“每天就是酒店、医院两点一线,其实医护人员也处于“半隔离”的状态,加上连续好多天高强度的工作,在异乡这样的环境下遇到自己的同事,很难不激动。”曹恒说,在严格防护的情况下,自己强忍着不敢流下眼泪。简单交流后,曹恒放下电话准备返回7楼病区,丁敏抓起手边的一个纸板,写下了大大的两个字“加油”,朝着污染区内曹恒的离开的背影高高举起。
丁敏说,在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下,身处最严格防护状态的隔离病区,医务人员互相之间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加油”。“就是这简单的两个字,却饱含了最难以言说的情绪,有鼓励,有安慰,也有牵挂”。
坚强智慧,撑起有战斗力的团队
“我相信自己多年从事重症病区护理管理的经验,在一个联合组建的医疗队里,在一个并不熟悉环境下,一定会有用武之地。”丁敏说。她是山东省医疗队所有护理队员中年龄最大的,高强度的工作确实带给了她很大的压力,“最初几天,在病区忙碌的时候顾不上累不累,回到宿舍才发现,两条腿一直在不受控制地发抖”。
丁敏介绍,山东省第一批医疗队重症护理组的48名护士,来自不同省内不同的医院,但是经过几天的磨合,已经成为一个坚强团结的队伍。十几天的工作中,产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也让人看到了这个团队强大的战斗力。
山东省第一批医疗队的重症病区,收治了一位当地医院退休的护士长。入院时,这位70多岁的老人已经有了很严重的呼吸窘迫,她在行李中夹了一张纸条,写着“不要抢救我”。“每次看见我们的护士她都会说,‘你们想先抢救别人,有事我会叫你们’,看见这些、听见这些,我们心里都很难受。”丁敏说,医疗队的一位护士在护理这位老人时,听见她说“我多想吃白菜啊”;第二天,这位护士就将宿舍供餐的炒白菜,帮老人打包带进了病房。“让人欣慰的是,经过我们医生和护士的共同努力,这位前辈的情况正在一天天好转”。
尽管已经运转多日,但医院依然面临物资短缺的情况。没有输液用的吊篮,护士们就用输液器自己编制;没有供气管切开患者使用的密闭吸痰管,护士们就自己动手改装。“有些患者切开气管后会有痰液肆虐喷出,这对护理人员是一个极大地职业风险。”丁敏说,为了最大限度减少护理人员面对的病毒暴露,她和几位护士一起,对呼吸机使用的密闭吸痰管进行改装,自制气管切开密闭吸痰管。大家形象地把这些工作称为“设备不够,智慧来凑。”
丁敏说,重症病区的护理工作已经建立了有条不紊的秩序,所有设备物资都贴上了明确的标识,指定了存放位置,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下一步,我计划跟同事们一起,进一步梳理重症病区的护理流程和规范,让工作尽快从有序向优质迈进”。
来源:健康报首席记者 刘志勇通讯员王凯
编辑:张丹
审核:陈会扬 闫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