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一万小时天才定律”坑了你!

曾经有一个定律诞生后,让很多人都热血沸腾,并被人们口口相传,这个定律就是“一万小时定律”。

别让“一万小时天才定律”坑了你!_第1张图片
天道酬勤  勤能补拙
什么是一万小时定律呢?

 一万小时定律是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2009年1月19日)畅销书《异类》一书中提出的:“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

这一理论原意是对于量的积累。也就是说,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只要有一万小时的积累,就可以卓越不凡,而且是可以应用于所有领域、所有学科。这个理论给了很多人希望,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一万小时天才定律,其实是源自于瑞典移民美国的心理学家安德斯·艾里克森参考西蒙论文的10年定律进行的研究,在1993年发表论文,阐释他对一个音乐学院三组学生的研究结果。


以下就是被格拉德威尔引用,以致演绎出一万小时定律的实验:

把学院学习小提琴演奏的学生分成三个组。第一组是学生中的明星人物,具有成为世界级小提琴演奏家的潜力,第二组的学生只被大家认为“比较优秀”,第三组学生的小提琴演奏水平被认为永远不可能达到专业水准,他们将来的目标只是成为一名公立学校的音乐教师。….. 实际上,到20岁的时候,这些卓越的演奏者已经在他的生命中练习了10000个小时,与这些卓越者相比,那些比较优秀的学生练习的时间是8000个小时,而那些未来的音乐教师,他们的练习时间只有4000个小时。

从表面上看,这项实验与“一万小时定律”的结果是相吻合的。但是我们用批判性思维的方式想一想却漏洞百出。只要练习10000小时就可以成为卓越之人?那如果只练了9999小时岂不是就成为不了?还有一个最不靠谱的地方就是,说此定律应用于各个领域!那为何在各个领域工作了一辈子的人之中,只有少数人成为了卓越?其他人也早已完成了一万小时定律的理论啊?所以说,千万别让“一万小时定律”坑了你!

其实,艾里克森这项实验的原意强调的并非是“一万小时定律”,实验本意强调的是“刻意练习”,却被畅销书作家格拉德威尔引用并扭曲为“一万小时天才定律”。

艾里克森在《刻意练习》一书中指出:“从来不存在1万小时定律,它仅仅是畅销书作家对心理科学研究的一次不太严谨的演绎而已”。

别让“一万小时天才定律”坑了你!_第2张图片
刻意练习像黑暗中的一束光

什么是刻意练习?

上面提到,心理学家艾里克森的实验原意是要表达“刻意练习”,那什么是刻意练习呢?

答案是,在足够长的时间内用正确的方式带有目的的进行练习,此方法通用于各个领域,也是学习的黄金标准。


“刻意练习”与“一万小时定律”有哪些相同点呢?

两个理论的相同点是:

①同样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

②同样需要持续不断的勤奋与努力


“刻意练习”与“一万小时定律”有哪些不同点呢?

①“刻意练习”是有方法有目的的练习,而“一万小时定律”是漫无目的的练习。

②“刻意练习”是跳出舒适区的练习,而“一万小时定律”只是舒适圈中的“重复”。

因此,“一万小时天才定律”的不靠谱也就显而易见了。

在《刻意练习》这本书中,作者艾里克森指出,大意是:“反复地做某件事情,并指望只靠那种反复,就能够提高表现和水平,这种练习是“天真的练习”。如果没有刻意的去练习提高,这些自动化的能力反而可能缓慢的减退。”

举例来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很多“老司机”在岗位奋斗了几十年,最终却比不上入行几年的新人,这样的案例简直举不胜举,在今天这个发展迅速的时代更是把这一社会现象展现的淋漓尽致。


有目的练习的四个特点

那么应该如何刻意练习呢?怎样才能掌握刻意练习呢?作者艾里克森在书中给出了“刻意练习”应具备的四个特点:

①有目的的练习具有意义明确的特定目标

也就是说我们要有目标的进行练习,而不是机械化漫无目的的重复。

②有目的的练习是专注的

想要取得进步,必须让自己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你所要完成的目标上。

③有目的的练习包含反馈

反馈是指,你必须知道自己在练习的过程中哪里是正确的,哪里做错了,错了的应该如何改进。

④有目的的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

这个也是大多数人都迈不出去的“坎儿”,但对于任何练习都是,如果你一直选择自己会做的,而不去尝试不会做的,那你永远不会有进步。


如何突破瓶颈稳步提升?

①走出舒适区,做一些自己以前没做过的事。

②遇到困难时,试着换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提高难度逼自己做更难的事,而让自己陷入焦虑与恐慌。

③找出心理障碍,想办法保持个人动机。




以上就是今日感悟,由于种种原因,部分论点就不做过多诠释了,下次分享中再进行补充。如果对你有所启发,请留下你的赞噢,让我知道你来过。

你可能感兴趣的:(别让“一万小时天才定律”坑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