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杀》,罪无善恶,罚似无情亦有情

文丨卿心君悦

基于同一拍摄素材,将一部影片的价值完全定义为另一部影片的翻拍之作,是不够公允的,尤其是对于像《误杀》这种影片。当不能摒除杂念,将一部新影片当成一个全新的生命来看,那么很可能就无法发觉其中的美好。毕竟素材只是电影的外在躯壳,而内涵才是电影的内在灵魂,要知道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而有趣的灵魂才万里挑一。

《误杀》,罪无善恶,罚似无情亦有情_第1张图片

影片《误杀》翻拍于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但《误杀瞒天记》也是翻拍之作),虽基于同一个素材(即吉图·乔瑟夫的作品),但是《误杀》与《误杀瞒天记》表达出来的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主旨。从立意的高远与深度来看,前者并不逊色于后者,反而还有反超之势。

而这篇文章就以影片《误杀》为基础,来解读影片中的部分主旨——善与恶,罪与罚的对立与统一。

爱能抚平痛的伤口,却不能为罪免责

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泰国的一个小村镇中,主角李维杰一家是当地极为普通的居民,李维杰从事网络服务工作,与妻子阿玉生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平平,小儿女安安。

李维杰因为老实、厚道且乐于助人,拥有很好的人缘,他有一个特殊的爱好——看电影,作为一个资深的电影爱好者,一年会看将近1000部电影,也因此他有一个独特的口头禅:

“当你看过1000部以上的电影,这世界上压根就没有什么离奇的事情。”

而他的爱好及这句口头禅,也是整部影片剧情推进的关键。

李维杰只上过小学所以没有太高的文化,但对家庭却极为在意,尤其是极为疼爱他的两个女儿,但是随着大女儿年纪的增长,他与平平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许是平平对只上过小学的父亲存有一定的蔑视,许是因为青春期特有的叛逆,这让李维杰头疼不已,可即便家庭内部存有这样的小矛盾,仍不失为是一个幸福的家庭。

可是这种幸福却在一次偶然事件中,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一天,平平收到学校的邀请去参加夏令营活动,因为需要家中支付高额的费用,李维杰起初拒绝了签名,但随后又出于对女儿的疼爱,当晚偷偷的将签下名的家长同意书放在了女儿的卧室里。可就在这次活动中,女儿承受了难以挽回的伤害,也让一家人面临生死的考验,在夏令营期间,平平被一同参加活动的素察迷晕后发生关系,并拍下了视频。

素察,当地典型的“官二代”,母亲拉韫是警察局局长,父亲都彭是政府要员正在竞选市长,许是因为平平得知素察的背景,许是因为事情并不光彩,回到家中后平平并没有将此事告知父母,选择了一个人默默忍受,直到无意间再次遇到素察,并被以视频为要挟强迫再次发生关系时,平平无奈之下将此事告知了母亲。

《误杀》,罪无善恶,罚似无情亦有情_第2张图片

得知此事,平平与母亲阿玉在车库一同会见了素察,当时只想毁掉视频避免流传,但不曾想拥有显赫家世的素察不仅没有因此毁掉视频,反而恼羞成怒转身殴打母女二人,期间被打倒在一旁的平平看着素察用存有她视频的手机殴打母亲时,为坏掉视频,更为了保护母亲,情急之下拿起旁边的工具失手将素察打死(实际当时只是晕倒),随后母亲制止了平平想要报警的想法(当时仅是担心女儿受到伤害),独自一人将素察埋到屋后的墓地中。

而此时的李维杰恰因业务在罗统出差,傍晚期间(一家人出事时)多次给家中打电话未接,心神不宁的他连夜赶回到家中,得知事情的全部经过后,李维杰没有责怪母女二人,反而告知母女二人安心,一切由他来处理。

在李维杰的心中,他知道妻子阿玉与女儿平平才是受害者,此时应该报警,但是他又知道依照当地的状态以及素察的背景,素察的罪会被他的母亲想办法免责,而自己的家人却可能会受到二次伤害。

为此,他决定依照电影中的情节,帮助一家人逃过此劫。

从情理上来说,李维杰的做法无可厚非。但是就事实而言,他与家人的行为同样是在犯罪。即便有的罪是因为恶,有的罪是因为善,但是罪本不分善恶,善不会成为罪的免责理由。

能抹去犯罪的痕迹,却不能抹去内心的谴责

为了掩盖母女杀人的行为,李维杰运用从电影中学到的知识,完美的制造了一家人不在场的证明,他处理好犯罪现场的痕迹之后,携带全家人去罗统游玩并观看当晚的泰拳比赛,在期间刻意留下了无数的痕迹,无论是与大巴车司机的交谈,还是与宾馆前台的沟通,亦或者是泰拳现场故意打翻小贩卖的爆米花……同时,在过程之中又对家人进行了现场拷问的模拟,力求万无一失。

李维杰成功了,他成功的抹去了所有犯罪的痕迹,制造出了不在场的证明,即便期间李维杰在销毁素察汽车时无意间被桑坤(拉韫的手下)发现,但是因为桑坤平常的恶行以及李维杰平常留给人的老实印象,没有一个人愿意帮助桑坤作证,也没有一个人会怀疑李维杰一家,反而当李维杰一家被公安局审问时,引起当地村民的抵触,多次齐聚警察局要求立即放人。

如果说这些犯罪痕迹的抹去,完全归功于李维杰从电影中学到的知识,其实也不准确。反而是因为李维杰利用了人的弱点与善良,弱点是人对于事件的印象远深于对时间的印象,善良是李维杰利用当地人对他的信任。

可能对于一个人好坏与善恶的评定是没有具体标准的,但是想来,当一个人能够利用他人的弱点与善良来达成自己的某种目的时,对这个人的评判也不应该再是正向的。

但即便李维杰将所有的痕迹都处理的非常完美,可还是让爱子心切,有着“当你破过1000个以上的案件,这世界上压根就没有什么离奇案件”当成口头禅的警察局局长拉韫察觉到了问题,在桑坤的提醒与帮助下(在刻意营造的会面中,李维杰一瞬间眼神暴露了问题),以及从儿子好友身上得知了素察对李维杰女儿做的事情,很快将犯罪人定格在李维杰的身上。

随后,她调查了李维杰一年的观影记录,找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其实也是在一定程度上昭示着天网恢恢的理念,只要犯下了罪,就不可能抹去所有的痕迹),为了破解李维杰制造的“不在场证明”的僵局,拉韫对李维杰进行了殴打拷问,突破了李维杰小女儿安安的心理防线,得知了素察的尸体所在。

《误杀》,罪无善恶,罚似无情亦有情_第3张图片

拉韫原以为自此案件将成功破解,既能为儿子报仇,又能缓解在暴力调查案件时对丈夫竞选带来的负面影响,未曾想到却被李维杰的后手打的措手不及:

一是李维杰瞒着家人更换了素察的埋尸之地。

二是告知好友,一旦他一家人发生意外,向都彭的竞争对手求助。

结果当拉韫抵抗着居民们的不满,从当地居民的墓地中开馆挖尸后,却发现找到的并非是儿子的尸体,而是曾被桑坤杀死的羊。

《误杀》,罪无善恶,罚似无情亦有情_第4张图片

这种结果的出现,让愣住的拉韫和暴怒的居民忽略了羊为何会出现以及棺材上血红的手印,瞬间引发了长时间的暴乱,部分居民以此为由发泄着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其中还有趁火打劫满足私欲的人。

最终,李维杰一家无罪释放,小镇暴乱不断,拉韫被迫辞职,都彭竞选失败。

看似李维杰一家从此逃过了一劫,但是除了小女儿安安外,其他人并没有露出笑脸,或许就是因为逃过了罪行的惩罚,却逃不过内心的谴责。

罚是罪的结束,善是爱的开端

至此,我们不妨将视角转移到平平参加夏令营时,导游对佛统塔及钟声的解说上面,当时导游说了一段传说:

“一位国王生下一个儿子,却被预示成年后会弑父,国王为此准备杀掉儿子以绝后患,却不曾想到被自己的王妃所救带出了城外,后来国王得知儿子未死且已成年,便率兵去攻打,在过程中被儿子反杀。当儿子得知身世之谜与事情真相后,修建了佛统塔,塔中的钟声代表着忏悔。”

不知,大家当时听到这个故事想到了什么,但是当观看完整部电影后再去回想这个故事,就会发现其中的意味深长。

在故事中,国王得到预示会被儿子杀害,结果预示成真。国王的死是因为最初的预示,还是儿子的反击?同样,儿子杀死国王,看似也在情理之中,为何最终又要忏悔?

其实,李维杰一家与素察一家发生的事情与这段传说中的故事,是存有类似之处的。

先来说素察一家,素察的死应该怪谁?怪父亲都彭疏于管教,还是母亲拉韫过分宠爱;怪素察犯下的错误,还是李维杰一家的“误杀”?

似乎每一个人在其中都存在一定的错误,但单独归罪于一人又似乎不合情理。这其中就涉及到了善与恶以及罪与罚的对立统一问题。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全凭各自所处的角度与位置。但是有罪必有罚,未必是固定形式,未必有具体时间,但是终究无法逃避。

再来说李维杰一家,李维杰一家到底有没有罪,抛开法律不谈,从情理上去解读,似乎李维杰一家是受害者不应该有罪,但是素察的死,除了自己之外,又该谁来承担责任,同时,由此事引发的暴乱及无辜人的伤亡与损失,又该谁来承担责任?假如李维杰一家没有罪,那么内心的谴责又从何处来,又该如何化解?

其实,这也是影片中对善与恶以及罪与罚的一种深思和拷问,看似无罪的其实未必真的无罪,罪有时未必是根据善恶、好坏或对错来评判的,这就如同在《晋书·列传三十九》的那句谚语:“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一样,罪对应的是一种事实,脱离情感的事情结果,对此,唯有罚才能让罪的负面影响得以终止。

《误杀》,罪无善恶,罚似无情亦有情_第5张图片

最终,李维杰在佛统塔下忏悔的钟声中,告知了拉韫与都彭真相:

“我没能让妻子女儿不受到伤害,我能做的就是不让她们再次受到伤害,关于这件事我也很抱歉。”

最终,李维杰在小女儿安安修改考试卷的分数后,选择了自首。

至此,李维杰给予了拉韫与都彭得知真相的权利,李维杰化解了内心的谴责,李维杰也让家人真正的心安,并且确保不会让错误继续延续。

在《追风筝的人》中,阿辛汉曾对阿米尔说:“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赎”,或许,当罪行得到应有的惩罚之后,那仅是对罪行的终止,对受害人的救赎,而当犯罪人由罪产生了向善与美好之心,才是犯罪人自己做出的救赎。

卿心君悦,原创作者,高级心理健康指导师,知名情感博主。用文字温暖你,我。

你可能感兴趣的:(《误杀》,罪无善恶,罚似无情亦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