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厅索要式“打赏”能走多远?

餐厅索要式“打赏”能走多远?_第1张图片
图文无关

文/徐甫祥

随着发红包的兴起,京城越来越多的餐馆引入了“打赏”机制,如果对服务员感觉满意,顾客可以现场扫二维码支付“赏钱”。对于收费新模式,没有给小费习惯的中国消费者普遍表示反感。记者走访了解到,个别餐厅实施的打赏制由自愿走向索要,经消费者投诉后餐厅已紧急叫停。(8月28日《北京青年报》)

发端于国外,尔后在微博、微信等各类自媒体平台兴起的“打赏”制,如今又相继“落户”不少餐厅,且正在被更多的商家效仿,大有“燎原”之势。不过,基于国内绝大多数顾客并不具备打赏习惯,需要一个养成的过程,加上某些餐厅出现服务员索要“打赏”的个例,引发顾客不满甚至投诉,让这一“新生事物”颇受质疑。

“打赏”之于餐厅服务员,说穿了就是小费,而国人向来没有支付小费的习惯,更何况是索要式“打赏”。然更多的缘由或不止于此。就如同一人,一面对餐厅索要式“打赏”表现出极端厌恶,一面却对自媒体“打赏”乐此不疲。这就证明,就餐厅“打赏”而言,网络上的成功经验,未必就能“照搬”到现实中?

这种反差源自人们的消费体验,是由网络空间与现实环境的属性决定的。譬如说,网友参与自媒体“打赏”,是与作者在虚拟空间“面对面”,因而是超然的,更是自在的。是否“打赏”,“打赏”多少,完全取决于内心,不受任何外界干扰。即便面对作者文尾“邀赏”,尽可轻松“忽略”,并不会有一丝难堪。

现实中的体验则大不一样。无论是餐厅服务员,还是进店顾客,都是咫尺之间真实的存在,显然“先天”缺失网络上的那种超脱。而在这种氛围下,不说是索要式“打赏”,就算服务员时不时暗示数言,也会传递给顾客一种心理负担。于是,很多时候,“打赏”异化为“邀赏”,“自愿”更是变成了“被自愿”。

举例说,北京的郑女士经常在西单一家餐厅吃饭,近期常有服务员以评“星级”为由央其“打赏”,甚至连保洁员也来“凑热闹”。虽然出于“面子”,无奈悉数满足,且“打赏金”一次也不到5元,但如此“被自愿”,既让人压抑,更让人反感。而任何一名顾客,面对这样的就餐环境,除非忍耐,否则只能是另寻它处。

显然,索要式“打赏”的盛行,最终“受伤”的,必定是餐厅的品牌。从这个意义上说,相关餐厅及时叫停这类“打赏”,无疑还是明智的。不过,就“打赏”本身来说,其激励功能若用得好,既可提升餐厅服务水平,还能让服务员得到实惠,不失为一举两得。换句话说,若能做到取之有道,取之有度,则“打赏”未必就不可行。

所谓取之有道,即指服务员获得“打赏”,理当物超所值。一般来说,顾客所付的餐费,已经包含了服务员的劳动在内。既曰“打赏”,显然是顾客对服务员超值服务的回馈。若无超值,何来回馈?因而,餐厅要推行“打赏”,首先要让服务员明白,并非建立在超值服务基础上的索要式“打赏”,无异于“乞讨”。

而取之有度则指在推行“打赏”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尺度及限度。譬如,可以在店堂显要处公告,以让顾客知晓;服务员胸前也可佩戴内置二维码的号牌,方便顾客“扫描”。但任何公开或暗示的“邀赏”,都应在禁绝之列。原因很简单,只有建立在顾客自愿基础上的“打赏”,才称得上名副其实,也才能持久不衰。否则,只能是“邀赏”之下,餐厅、服务员、顾客尽皆尴尬,从而让店堂的名声蒙羞。

此外,顾客养成“打赏”习惯,尚需时日,因而,不妨先在一些星级餐厅试行,一则其顾客主体多为白领人群,较易认同新生事物;二则消费层次较高,容易接受“打赏”。更重要的是,这类餐厅一般来说,服务上档次,管理也相对规范,推行“打赏”的难度自然要少一些。如此,则“打赏”之路有望”摸着石头“前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餐厅索要式“打赏”能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