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四时之诗》:最美之诗于四季

“人生自有诗意,诗意美在四季”,董卿说。我始终觉得,最美的诗源于自然,源于生活,源于四季。

读《四时之诗》:最美之诗于四季_第1张图片
蒙曼

抛开功利地背诵诗词,静下心来品读诗词,才慢慢觉得诗里头的原来藏着那么多被人遗忘的知识,描绘的意境是那么的动人,流露出的感情是那么真挚。最让我赞叹不已的书还数这本《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

看过《中国诗词大会》的人,我想对作为点评嘉宾的蒙曼一定有印象,在《百家讲坛》中也颇有声望。她作为研究唐史的历史学家,对唐诗有着独到的见解,而且听她讲解诗词,一定会觉得耳目一新。


读《四时之诗》:最美之诗于四季_第2张图片
《中国诗词大会》中作为点评嘉宾的蒙曼

《四时之诗》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从四季、从二十四节气的角度来品读唐诗。春夏秋冬四季大家都很熟悉,但能够完完整整地列出二十四节气的人,我想当今并不多。在古代,中国作为最大的农耕古国,二十四节气就是最重要的时间线,它贯穿了整个农耕社会。可能现在对我们而言有些无关痛痒,但对于古人来讲,往往会附带最强烈的情感。蒙曼从二十四节气去品读诗词,其实是让诗归其本位,往往这样也能品出诗最初的味道。

《四时之诗:蒙曼品读最美唐诗》

这本书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为二十四节气或者重要的传统节日挑选了最具有代表性的唐诗,用这些诗告诉我们诗人此时此景的所思所想,也能让读者更加了解古人心中的四季、二十四节气和传统节日到底如何。

《四时之诗》告诉了我许多诗里头藏着的、我们现在从来没去了解过的知识,我觉得这也是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不读这本书,我可能永远不知道上元节举家欢庆是因为上官赐福,所以普天同庆;我也才理解唐诗里的“赋比兴”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原来耕种的土地还分为菑、新、畬;也才知道寒露分为鸿雁来宾、雀入水为蛤和菊有黄华这三候;也让我了解了高骈的祖父高崇文身为武夫依然作诗自嘲的故事,知道了祖咏应试作诗的轶事,还有唐玄宗为何要追封孔子为文选王的因果……

长知识、了解先人的智慧,本身就是读书最大的意义所在。我们总是说古人真有智慧,可智慧在哪儿呢?这些农耕技术就先人的智慧。那时候没有天气预报,没有农药化肥,他们能在极其有限的认知和资源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总结出那么系统的知识体系,真是了不起啊。我们致力于最求智慧,读书、读古书就增长智慧的好办法。

品读这些唐诗,会让你对四季有无穷的想象。从王维的“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能够想象到最美的长安城在春季;从高骈的“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可以幻想到夏日闲暇时光的惬意;从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可以理解秋季为何总带着天凉心更凉的愁;从杨炯的“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白夫长,胜作一书生”可以感受到寒冬往往更能反衬拳拳报国的热忱。四季之诗源于人生、源于生活,也最能够在读者的内心荡起一片涟漪。

我常常在想,为什么有的诗,读起来那么朗朗上口,有的诗一读就马上能够联想到一个生动的场景,有的诗能够引起内心的共鸣,因为这些诗唤醒了你的记忆和经历。蒋勋说,美就是沉下来做自己。由这些记忆和经历油然而生的情感往往是最真实、最自然的,也是最能打动的你的。有了这些感动和共鸣,我想也能让我更加热爱生活。

《四时之诗》的语言极其生动活泼,但也极其文雅。蒙曼常常引用诗词代替华丽的辞藻,就会让这四季、这二十四节气更具诗意。她常常采用设问的方式,这样也恰好回答了你读诗时的疑惑,一问一答,这样的语言风格让你感觉如同在对话,就让你觉得非常亲近,强烈的代入感在无形中让你身临其境。

我觉得品诗就应该如此,有这样的互动交流,才能更容易感受到自然地美,也更容易跨时空与诗人交心。因为我们品读诗词,本身就是一场情感的交流。

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大多数都到半夜了,大概也只有到夜深人静、周边没有嘈杂的声音的时候,才能静下心来从书的语言,去切身感受到诗句的精妙和诗境的美感。要问到底美在哪,美就美在诗的画面能引起你的无限的联想,美就美在被情感所感动的那一瞬。

读诗,让我看到更广阔的知识海洋;读诗,让我静下来观察自己的内心;读诗,让我慢下来感受生活。读这本《四时之诗》,赏春花秋月,品人生苦辣酸甜,让我觉得我离大自然更近了一点儿。

读《四时之诗》:最美之诗于四季_第3张图片
蒙曼与《四时之诗》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四时之诗》:最美之诗于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