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帆布鞋爆炸头
初中的时候喜欢买联华的硬壳本,因为便宜又好看。
我的第一个周杰伦歌词本就是用联华的本子抄完的,A6大小,因为是红色封皮,所以被我朋友亲切地称为“小红”,两百多首的手抄歌词配了目录还编了页码,但是小红在毕业以后就不见踪影。有可能借给了身边的杰迷同学,或者已经被废物循环利用了好几个周期,消失在时间的洪流里。
我还有个黄色的硬壳笔记本是抄其他歌手的歌词,叫做“小黄”。当时在班上有些同学会借我的本子唱歌,还会主动给我加新歌上去,在电子产品匮乏的学生时代,算是我的部分精神食粮。
后面买过初品的本子。
写到四分之三的时候就因为频繁翻动而坏掉了,但是初品的封面和设计都很好看,朋友送过我一本主题是“芙罗拉的诗”,到现在都还在架子上。
我对于书写大概是有一种仪式感,不论是做笔记也好还是抄歌词也罢,总希望在下笔的那一瞬间字体是清秀好看的,书写是流畅舒适的。当然,高考状态下所有的老师都希望每个人都能有工整俊俏的楷体,所以自己也会下意识地把字写得更好看一点。
高中的时候发现了道林,是我用起来纸张最舒服的笔记本。所以在那一年或两年里,我的选择范围就单一起来,甚至还专门买了道林的内页填充纸,用来作信笺纸。但是道林的封面没有其他牌子的本子那么花哨,要选好久才能选出比较喜欢的。
我常用A5或者A6的软胶本,里面必须是线装的,硬壳的虽然外表光鲜,还是架不住用久了就脱落的情况。 越后面就越偏爱厚一点的本子,因为方便整理和收集,因为我很多零散的小本子都在搬家的途中遗失或者丢掉了。
学生时代买本子总是以书的价位作为参照,超过30块就会犹豫一阵子,可以买一本书了吧,怎么空白的纸还抵不上满是油墨的书呢?所以那个时候超过50元的笔记本对我就像天价一般,我虽喜欢却只能望而却步。
在实习前开始做手账,废话比较多的我,更像是一本日记。网上的手账大神实在太厉害,而我只能依照最原始的时间顺序记录下每天发生的事情,像流水账一般“今天去了春熙路吃了xxx”,或者是“和xxx在一起玩真开心啊”。没有绘画技术和排版能力,有时候也很懒像完成任务一般。但做手账的过程中我时常想起初中做板报的样子,踩着板凳,小心翼翼地写下当月的主题名称。
今天翻手账小组,又了解了很多国产以及日本的手账品牌,从kinbor到九口山以及我自己入手的第一本modori,时常让我回忆起学生时代使用的文具,想到Miffy还有真彩,以及0.5mm黑色签字笔芯。想起那些年的自习,在我的各种笔记上——正抄着诗词或写着小说的夜晚,都变成了延长和记录时间的卑微方式,那么质朴地存放在抽屉里。
念大学时,班上有的同学拿着一支笔就进了教室,我们经常在关键时刻借不到多余的一支笔,加上没有固定的教室,经常忘记带很多东西。对于我们来说,尺子、圆规还有修正液都是少有的物件,初中班主任的名句“再穷都要有一支红笔!”有时,竟连红笔也没有。
后面买了文具盒用了整整三年,做手账时补全了一些可能用到的文具。我买了橡皮擦还有转笔刀,像是很久之前的老物什,因为我已经很久没有碰过他们了。在即将远离学生的这个身份时,我买了少时不敢企及的一些东西,包括我的手账本。
手账本的价位从十多二十到成百上千的都有,我买了入门级的midori,后面想换hobonichi,或者TN,但都因为价格的原因迟迟没有入手,彩色笔配的是国产的晨光,贴纸也是网上随意买的。因为完全是新人,所以整体价位都控制在两百之间,也算是比较廉价的记录方式。
手账本的分类也有很多,从周手账,半年到全年手账,还有旅行手账,工作手账,以及摘抄或者日常手账。我的是半年款,187页。
有时心血来潮翻看以前的东西,惊讶于很多年前的暑假,我无聊到竟抄完了一整篇余华的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看到以前对于成绩或者朋友的困惑,或者是单纯地不喜欢哪个老师,都因为记忆的偏差变得美好起来。当然但所有的一切都因为时间而变得微不足道,也没有人在意你那一次月考是不是上了重本线,它们都和我的笔记本一样静静地躺在那里,蒙了灰,或者遗忘在某个地方。
过去的日子没有发光,是回忆让它们发了光,我一直这么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