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09

2017-07-09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孤独的斗士——国博伦勃朗画展参观感想

    天气晴丽的周三,首都的阳光炽热地扑在脸上,我站在国博前熙熙攘攘的队伍里,心中的那份小小期盼随光线和进涌的人群载沉载浮——汉办组织的参观国博活动和"伦勃朗和他的时代"伦勃朗真迹画展二者正好重叠在一起,实为一大幸事。

作为一个西洋美术史爱好者,在荷兰画家里,我最喜欢的是伦勃朗。他的一生不像鲁本斯那样名利双收、光辉四放,虽然两人的才华不相上下。命运曾经眷顾过他,但是幸福从来是个心思诡异的女神。他的后半生按世俗标准来看可说是一路直下,因为他不愿意流俗,不愿意放弃心中的绘画真理,情愿像一个孤独斗士那样痛苦而光荣地死去。悲剧人生是黑色的天鹅绒,却愈发映得他的惊世才华像钻石一样华光璀璨。

这次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大多是他风华正茂时的画作。从创作于1632年的《穿金边斗篷的少女》画上,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他的天分。画中人物细节丝丝入扣,连女孩的珍珠耳环也有光影变幻。作家也并没有流俗地画出肖像式僵硬笑脸,可爱少女的不开心跃然纸上,让人不禁揣摩她的心事。1634年画的《眼部蒙上阴影的自画像》,也充分显现了作家高超的面部表情捕捉技巧和提刀而立、踌躇满志的青年时代风骨。最负盛名的早期代表作、创作于1635年的《书房中的女神密涅瓦》,更是让人叹为观止。构图和画技一如既往的高超,女神形象首次日常化,而且阅读时采用的还是男性学者在书房里的经典姿势,从这里我们其实已经可以看出伦勃朗绘画的宗旨——敢于打破时代的流行与规律,向着自己心中缪斯的身影,勇敢地创新,一腔热血地捧出真正的艺术,即使孤军作战也在所不惜。

一个不愿屈从于大众口味的天才注定是悲剧的。无论之前多么风光,命运女神却陡然就变脸,众所周知1642年的《夜巡》事件,标志着伦勃朗事业生涯的转折点。因为一幅不被上流社会接受的画而身败名裂,曾恩爱又是财产靠山的妻子也因病离世,他的人生突然就转了面,仿佛一个风华正茂、轻裘肥马的少年倏地就老了几十岁,变成一个风烛残年、晚景凄凉的垂垂老者。人生的巨大落差令人唏嘘。伦勃朗的画风不再那么一往无前、光华绚丽,而是增添了许多深沉甚至悲凉的色彩。从画展展出的1645年《老人肖像》也可看出端倪。画中的老者低垂着头,侧脸向着我们,眼神中虽然沉淀着智慧,却也隐约着一丝被命运压制的疲惫和悲哀。这幅不大的肖像画静静展在那里,和满屋子其它荷兰绘画盛期光芒万丈、气宇轩昂的大作相比似乎有那么一点不显眼,却令我久久驻足。我一遍又一遍看着那幅画,虽然它不是伦勃朗的自画像,但是我仿佛看见了伦勃朗本人。他自知无法与命运抗衡,低头痛苦,却仍然守着自己思想的尊严——可以被毁灭而不可以被打败。

实际上,伦勃朗后半生虽潦倒,却原本还有机会翻身。那是在17世纪六十年代,阿姆斯特丹的市政厅需要一幅展现荷兰伟大气魄的壁画,原本委托的画家因病去世,有人推荐了这位曾经的艺术明星伦勃朗。时间距离《夜巡》事件已经过去了快二十年,如果此时的伦勃朗抓住这命运的最后一次机会,显然还很有希望大洗前耻。他大可以顺应当时绘画的潮流,遵从市政厅的要求,画一幅精美动人、气势磅礴的大型壁画,那对他来说完全是小菜一碟。

可他是伦勃朗,一个誓死也要坚持自己心中真正艺术的人。他不愿意屈从大众的意志,那对他这样的天才来说是一种侮辱。他仍然希望自己的艺术能被人接受,即使经历了二十年前的那场巨大打击,他依然做着孤独的斗争。

他的《巴达维亚人之誓》,那样风格粗犷、野性十足,画中人物的独眼都没有掩盖。这不是伟大的荷兰祖先,简直是一群粗俗的地痞流氓。然而,这是他心中的起义,他心中最符合这展厅要求的画作。结果可想而知,爱好精致优雅的市长对此大发雷霆。他的画作被退了回去,他不得不亲手将这巨作裁剪,期待有人买走其中的一部分。而他在时人心中的绘画生涯,就此彻底终结。

这个故事每每读来都让我几乎泪涌双目。我仿佛看见这孤独的斗士蹲在那里,亲手一刀一刀把他心中的灵魂画作裁毁。那幅倾注了无数心血的作品,一幅寄托了他所有翻身希望、以及对真理追寻的大作,得到的只是唾弃,和彻底的失败。当我站在《老人肖像》前,我觉得它仿佛预示了二十年后的那一幕。画中的老人正是后来的伦勃朗,他的面上是被命运打击到几乎麻木的沉重痛苦,然而眼神却疲惫不失信念,痛苦又带着先知般的光芒。

好在,时间是最公正的评判人。伦勃朗生前痛苦潦倒,几百年后的今天却被公认为是荷兰最伟大的画家。正如我喜欢的BBC纪录片《艺术的力量》里所说:优秀的作品是不会随着时间和人们的喜好改变的。伦勃朗,一个孤独的斗士,他的身影会永远亮在绘画史上,他的绘画精神将永垂不朽。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7-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