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考研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一)


30岁考研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一)_第1张图片

2018年考研人数290万人,其中往届生考研人数增幅超过应届生。

越来越多的往届生选择走考研这条道路,其中就有不少年逾30岁的考研人。


公众号“真实故事计划”在研究生考试结束后的第二天出了一篇文章,标题叫《考研中年人:30岁辞职,逃离现实的最后可能》,文中将年逾30岁的考研人称为考研中年人,认为考研就像是不远处的诺亚方舟,可以暂时拯救一切,逃离庸碌而疲惫的生活。

一般来说,年逾30的人,不管混得好还是不好,比起刚出社会,多多少少有了一定的原始积累,也面临进一步的突破,与此同时要面对的是肩上压着的重担:父母慢慢变老,有家有口有房贷,成为“可以被老板任意骂而不敢辞职的人”。


这个时候选择考研,说有点想暂时逃避的意思,也是很真实的心理。

许多人辛辛苦苦工作几年,发现往上走渠道逼仄,而后来者步步紧逼,甚至更为可怕的是,自己的行业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走下坡路,但也没有勇气或者考虑到现实问题,立马转换行业,又或者纯粹是工作生活安逸多年,不甘心过这种一眼望到头的生活,试着找点生活转变的可能,考虑到这290万人中有不少是在职考研的,读研也算是对生活不至于产生太大动荡,而又能证明自己没有原地不动,暂时给自己慰藉的一种比较好的选择。

当然,千人有千面,有的人所在的行业,学历可以增加职场竞争力;有的是有学术追求,刚好工作几年,有了实践经验,想就实践背后涉及的相关原理进行进一步研究的;又或者是本科学校不好,想圆自己读名校的梦想的;还有突然发现自己真正的喜好所在,暂时没有找到更好的学习途径,而找入口的,等等。


中年人机会和时间成本都弥足珍贵,最终选的要么是多方权衡利弊后的最佳路径,要么是多年萦绕耳边不做不安宁的事情,不管是基于现实的考虑,还是满足自己的精神追求,都是求仁得仁的事情。


作为曾经的考研中年人,从下定决心考研到最终知道自己考上,期间自己尽力做的,没有做到的,经历的种种压力,夹杂在整个过程中的选择、煎熬、焦虑和孤单如今想起来仍历历在目,我把这段经历写下来,也许能对准备做这个选择的你有一点点帮助。


1

人做一个选择,会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其一是选择做这件事的理由,你选择这条路,而没有选择另外一条路,都是你对自己各方面进行衡量后,做出自认为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决定,不管是基于当前的工作,未来的发展还是追求精神满足,因为人本质上是趋利动物,一般不做对自己完全没好处的事情。

其二是现实可达性,人在生活中要面对很多事情和选择,事情有缓急,选择有先后,选急选先,背后都是对可能性大小的考量。


我当时选择考研主要基于以下原因和现实考虑。

一,当时的工作和平台已经不能带给我新的东西,常常感觉自己快要枯竭。

当时的工作是我大学毕业以后做的第一份工作,也是我辞职之前做过的唯一一份工作。

现在和90后朋友聊起来,他们对我做同一份工作、在同一个公司呆了这么长时间往往觉得很不可思议。

但对刚大学毕业的我来说,即使到今天,这份工作在当地来说,也是一份不错的工作。

三线城市,事业单位(现在算是国企),我喜欢的文化行业,收入在当地不错,和我同一批进去的同事现在都还好好地呆着,日子过得也算安稳,世俗意义上该有的也都有了。走业务路线的,同事关系相对来说,也不是很复杂。


但这份工作对我来说,也早早露出了它的弊端。

首先这个行当属于传统行业,从生命周期来讲,从当时的情景来看,已经在走下坡路。

其次,当时国家正在进行转企改制。受以前体制的影响,公司积习难返,但为了响应上面的市场化指令,几届领导都在不停地改革,换一个领导就换一种做法,或者同一个领导这个月是这种做法,下个月又是另外一种做法;时常画蓝图,真正落实的很少;尝试向外拓展,但爪子才刚伸出去,马上就缩了回来,只能抱着现有的一亩三分田过日子。

第三,所在的城市孤悬一边,信息闭塞,什么都慢一拍。一个被称为“文化沙漠”的地方,连好一点的文化活动和场所都难得一见;平台离开当地,资源有限,从业几年,连行业重大会展都没几个人能有机会去,更不用说进行行业交流,多方挖掘行业资源,同时内部论证和培训机制缺乏。

从业几年,危机感时时萦绕,也有过很多次辞职另找出路的念头,但为什么一直没有走?

一方面刚好手头有个值得做的项目,一做做了好几年,另一方面确实在公司各种变化的蓝图中寄予了微茫的希望。当然,更主要的还是我个人不够果断,安稳的日子过久了,要踏出去并没有那么容易,说直接一点,就是忍受的那个阙值还没有到来。


直到辞职前一年,因为强力争取,我得到一个去北京分公司的机会,在那里呆了3个多月。

这三个月我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和同事讨论工作,跟着同事出去拜访人、寻资源,周末出去参加活动,真枪真刀地意识到自己与同行业人的差距。

这种差距深深地刺激着我:再这样下去是万万不行了,必须要走了。

三个多月结束后,我谢绝了分公司的挽留,回来一边准备辞职,一边思考下一步的打算。

还要不要继续做类似的工作?不是很想了,但仍然会是文化行业,不会偏离得太厉害。

这个行业拼的是什么?创意、底蕴和见识。由于本科读的是语言类专业,加上阅读量不够,与这个行业相关的底蕴和见识比起北京的同事来说,实在差得太远。

那么怎么以极快的速度来补充?用两三年时间回学校读书,读相关专业。当然这是我几年前的想法,今日想起来,这未必就是最好的选择,这又是另说了。

这个就是影响我准备考研的最为重要的原因。


二,我一直是这个城市的异乡人,常常做着要离开这个城市的打算。

算起来,我在这个城市已经呆了很多年,对这个城市很熟悉,也看着这个城市慢慢在变化,在发展。我在这个城市读书,交朋友,谈恋爱,工作,迷惘过,痛哭过,也欢笑过,看过很多变化的风景,也流连过城市的很多角落。

但我始终没有归属感,从心理上来说一直算是异乡人,常常在心里说:我总有一天会离开这里的。

人常说,此心安处即吾乡。

我不知道哪个城市会让我心安,但知道这个城市不是。

至于要去哪个城市,因为知道三线城市让我不能忍受的缺点,在一线城市完全不存在,所以我决定去一线城市。

去一线城市读几年书曾经是我上大学前的愿望,虽然晚了好些年,还是期望可以实现。当时的我,马上快要30岁,想要有个自己的家,想要选择一个城市定居下来。刚好我的家人在其中一个城市,于是义无反顾地,在考虑考研的同时把城市定下来了。


三,我单身,有一定的经济积累。

这个其实是极为现实的因素。

如果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在那种鼓励定目标、对生活做一点改变,鼓励上进的文章下面,考研似乎是仅次于学英语成为出现最多的一个目标。

所以考研是很多人动过的念头,最后没有来做这件事,尤其对工作几年的人来说,是有着很大的现实因素影响的。

我那些和我一样想考研的朋友,有些结婚比较早,买房买车还房贷车贷,生了一胎还有二胎等着,人的精力有限,加上考研这件事也并不是生活中迫切需要做的,所以一来二去,也就没这个心思了。

而我单身,时间和意志都相对自由,不需要考虑另外一个人的感受,整个家庭的计划之类,我的父母对我的决定向来只表明态度,但从不干涉。

我最终决定辞职考研,是因为依我的工作时间和工作量,腾出时间来准备考研效率太低。因此辞职考研,初试复试一番折腾下来,大半年去了,读两年或三年,如果可以拿到奖学金,负担会轻些,如果没有,还要算上学费、读研期间的生活费。这样计算下来,普通人几年时间只出不进,确实需要一定的经济积累。

也许你说读书花不了什么钱,但对哪里都等着钱花的中年人来说,也许这就成为了重要的阻碍因素。我当时也身背房贷,但数目不多,房子租出去覆盖了房贷还有结余,加上还有一点积蓄,所以条件比较成熟。

把这点列出来,并不是说结了婚有房贷有孩子的人就考不了研,而是就我个人而言,这是影响我做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然了,也是鼓励单身想考研的,这个就是我们的有利竞争条件啊。


四,我本科毕业于普通大学,有名校情结。

因此我是打定主意只考名校的,再考察了一下该学校相关专业的综合实力和师资力量,就很快把学校确定下来了,而且从始到终,再也没有改变过。


就这样,我把要考研的这个事情定下来,顺便把去哪个城市,考哪所学校、哪个专业方向全部决定下来,用考研专业术语来说,我成为“三跨”(跨地区,跨学校,跨专业)考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30岁考研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