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日常的思维陷阱《隐性逻辑》[德]卡尔·诺顿

为什么薪水涨了,依然要跳槽?
为什么对象劈腿,却不选择分手?
为什么经验越多,选择越困难?
为什么聪明的大脑更容易被套路?
为什么我们如此相信小概率事件?

好不容易跳出迷信套路的大坑,爬出来发现身边处处都是套路,别着急沮丧。今天推荐的书中有大量打破固有思维的例子和解决方案,可以帮助我们在关键时刻做出更好的选择和判断。

跳出日常的思维陷阱《隐性逻辑》[德]卡尔·诺顿_第1张图片
书籍封面

《隐性逻辑》的作者卡尔·诺顿是德国语言学家,教育心理学领域的讲师,也是Brain check公司创始人。他认为我们被套路的原因在于,思考的时候,大脑通常会采用最为熟悉的模式。

书中内容涵盖了21种生活中的思维陷阱,并给出了有效的解决办法。今天我们分享其中最常见三种,分别是:错误的日常逻辑、有瘾的标签和聪明人的僵局。

错误的日常逻辑

研究表明,人们更愿意接受那些自己认为正确的推理。任何沟通都是如此,我们经常选择性地听自己想听的话、记住自己愿意相信的内容。如果一旦条件和环境出现了重大变化,日常逻辑的陷阱就可能会把你引向歧途。

跳出日常逻辑陷阱的方法有两个,一是考虑初始因素,二是注意自己的情绪。任何逻辑都不是放诸四海皆准,而是有各自的前提条件,忽略这些条件,或者放纵情绪影响自己的思考,最终都会走向逻辑谬误。

有瘾的标签

社会心理学家李·罗斯提出过“归因谬误”的概念:我们倾向于把别人的行为归因到他的性格,却忽视了真实情况。我们经常在社会新闻上看到嫌疑犯的影像,然后心里默默疑惑“这人看着不像坏人啊”……

这种根深蒂固的印象标签,经常会让我们忽视与标签不符的细节,影响我们把握全局。而撕下这些标签需要仔细观察有意识的思考,没有依据的乱猜或者完全主观的推理都是障碍。

聪明人的僵局

书中提出了一个有悖我们日常逻辑的结论:越聪明的人,反而越容易陷入僵局。这个说法有点儿像我们说的“聪明反被聪明误”,举例请参考《红楼梦》中的凤姐儿。

也有相关数据印证了这一点,记忆容量较小的人在各种规则之间转换较少,能更快决定策略并坚持执行。而记忆容量较大的人会不自觉地关注更多信息,在大脑里做各种复杂假设,最后能量耗尽思考变慢。

破解这个僵局的方式也一定程度上与我们的思维习惯相反。一是减少思考,二是淡化结果。通过发呆、闭眼或冥想,隔离不必要的信息干扰,减少精神损耗,为解决问题留有更多空间。

你可能感兴趣的:(跳出日常的思维陷阱《隐性逻辑》[德]卡尔·诺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