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透这本书,人生能提高好几个境界

悟透这本书,人生能提高好几个境界_第1张图片
利息来自牲畜自然增殖

“……古希腊语中,利息一词是‘tokos’,它同时也有牛繁殖的意思。拉丁文‘pecus’(畜群),是英文‘pecuniary’(金钱上的)的词根。古埃及语中的利息一词与苏美尔语类似,是‘ms’,意为‘生出’。所有这些词汇都表明,利息来自牲畜的自然增殖。如果你将30头牛借给某人一年,你会希望他还给你超过30头牛。牛群会自然增殖,牛主人的财富也就因此具有了与牲畜的增殖率相同的自然增长率。……”

以上这段关于利息的论述,是不是刷新了你对利息的认知?这段就是从今天要推荐给大家的这本书中节选的一段,而且是非常不起眼的一段。在400多页45万字的篇幅中,随处可见这样有着恢弘历史视角的金融哲学思维。这本书就是威廉·戈兹曼教授所著的《千年金融史》。


这是一本什么书

有过读书经验的小伙伴,在挑选书籍的时候一定会看几个关键信息:作者、推荐者、出版社、目录。

作者的履历背景一定程度代表了他看问题的角度、广度和深度。而对于在某一领域有着深厚积累的作者,如果书中内容和作者的履历有高度相关性,那这本书大概率是佳作。

再谈及推荐者,必定是相关领域的有影响力人物推荐、甚至做序。

再者,出版业发展到今天,出版社其实也一定程度代表书的甄选和制作水平,就如我们会相信皮克斯(美国著名的动画影视制作公司)出的下一部动画也一定会有相当水准。

最后,最直观反应一本书内容质量的部分想必就是目录了——章节内在逻辑是否合理、是否系统、是否完整?是否有滥竽充数的篇幅?这些其实仔细阅读目录都能了解到。


悟透这本书,人生能提高好几个境界_第2张图片
戈兹曼教授

那么说回到这本书。作者戈兹曼教授,生于耶鲁长于耶鲁,在深受耶鲁人文精神熏陶的同时,眼光和足迹却放眼世界。其父是耶鲁大学的考古与历史学教授,也因此给了威廉·戈兹曼看待问题的历史和人文视角。如今的戈兹曼教授,在主流金融学领域已是世界著名的资深学者,影响力深远,在包括中国和世界多国的历史尤其是金融史、艺术史领域,都是世界上少有的权威。据说,他的办公室几乎就是一个金融博物馆。

戈兹曼教授毕其数十年之功于此书,加之推荐并作序的是著名经济学家陈志武教授,和一定程度代表出版业优秀品质的中信出版社,以及缜密而扎实的内容架构,这些无一不透露出这本书的经典和厚重。事实上,《千年金融史》也担得起这样的评价。


为什么推荐这本书

我们这几代人从小就缺乏对“钱”的认识。

儒家学派“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的思想影响了中国数千年之久。我们曾过分重视仁义“轻视”金钱,而伴随着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反而滋生了另一派极端的拜金主义。两种截然不同的金钱观的发生,虽然都有其历史发展阶段的原因,但归根结底都是长期以来缺乏对“金钱”客观中肯的认识。

金钱,或者说货币,其发生和发展和金融密不可分。从最初以物易物到实物货币,再到如今的纸币和数字货币,一般等价物在人类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在安分地扮演着人和这个世界发生关系的媒介。

更加准确中肯的金钱观,有助于形成对这个世界更加客观准确地认识。如陈志武教授所言,“货币不与具体的人捆绑在一起,这很关键:不管你是农民、地主、工人、资本家还是官员,一百块钱就是一百块钱,不会因你的身份而不同,也不能因为你的身份而不收!这就是为什么在全面货币化和‘只讲钱’的社会里,人的自由度反而更高,社会阶层反倒不重要。”

历史视角就是上帝视角。

古语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俗语道“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读历史的好处相信已无需多言。纵观历史长河,人类社会的发展呈现着“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周期特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虽然在时间的单向轴上一路如繁花盛开,但人性、社会认知、社会财富状态等都却都陷入了诡异的循环。

如果金钱和时间是这个世界两个不可抗辩的规则,那“探索金钱的时间价值”的金融,就是最接近这个世界运行规律的学科。当二者结合,从历史的角度去看金融,从金融的角度去看历史,这不就是在看“造物主”是如何在玩这个“游戏”的么。是金融产生了文明,还是文明产生了金融?

看看外国学者眼里的中国。

身为中国人,也是世界人。我们听赞美,也期待不同声音。看看外国学者是怎么讲述我们自己的历史的,能从褒中获得力量,从贬中找到方向。然而限于近现代我们自身的一些历史问题,如今真正能从资深的外国学者口中听到关于中国的论述并不多。

像戈兹曼教授这样兼有世传的耶鲁人文精神和放眼世界的自由思想,在金融和历史两个学科又都有着深厚的积淀。恰巧因为兴趣所在,教授对中国的历史也有了数十年的研究成果。以这样资深学者的眼光来反观我们自身,实为一个不可多得的视角。


本书到底讲了什么

谈及金融,很多人会觉得深奥,闭上眼就是一连串的数字、表格、数理模型分析云云。然而在《千年金融史》,戈兹曼教授从政治学、经济学、美学、心理学或宗教学等多个维度重新审视了金融,提出了金融是一种技术的观点。

他认为金融是一个工具和制度的网络,用以解决复杂的文明问题。这项技术关乎价值的时空流动,运用契约、制度和单据,来实现未来收益承诺这一本质上假象的东西。

同时,他也说了虽然这个高度抽象化的技术将自身引向了数理分析,可局限在数学领域去理解金融从来都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这样的太过狭隘。

世界的文明复杂度早已今非昔比,任何人们创造出来的事物都有多种维度和程度的作用。然而每当爆发宗教冲突、恐怖主义、经济危机等形式的社会动乱时,人们往往习以为常归咎原罪于金融,却忽略了也许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来自金融。

在书中,戈兹曼教授提出金融有4个关键要素:

1、在时间上重新配置经济价值;

2、重新配置风险;

3、重新配置资本;

4、扩展了资源重新配置的渠道和复杂程度。

除对此逐一做出了解释之外,还从金融工具的发明者和使用者、研究者和经验主义三重视角,组织了非常充分历史史料、考古学成果和逻辑论述素材。

比如,在论述“金融是在时间上重新配置经济价值”时,便谈及到金融契约其实就是在两类人寻找平衡:一类是希望将价值折现的人,另一类是希望将价值转换到未来的人。为了应对第一类人,就创造了借贷工具、信用卡等等;而为了第二类人,则产生了保险、公司期权。

然而谈到公司期权,目光就一下子拉回到1407年的热那亚,在这个意大利北部的美丽海港城市,诞生了一种全新的金融机构——圣乔治屋。这个城市的主要债权人,需要这么个机构承担热那亚所有的未偿付债务,并用以控制城市的主要收入来源。成立之后的圣乔治屋发行了股票,并在二级市场进行交易。


悟透这本书,人生能提高好几个境界_第3张图片
意大利北部·热那亚

这么来看,有没有觉得这个“圣乔治屋”就像一家公司?事实上它就是。它有一整套治理结构,目标为创造大于支出的收入,并在经营成功的时候派发股息。

那圣乔治屋这个机构是如何产生的呢?教授紧接着带着我们往前追溯,追溯了热那亚城所处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环境。然而目光落在东方土地上,1407年是在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在位,郑和准备二次下西洋,《永乐大典》刚刚修成。

用超地域范围的历史眼光重新审视这个世界,本身就很有乐趣,就更别提阅读这类书籍对我们认知能力提升这些积极影响了。所以,要问这本书讲了什么,不如问戈兹曼教授带我们都去了哪儿。

当你的视线跟着教授,从美索不达米亚探究苏美尔人开启的数字化金融文明,到中国殷商从妇好(商朝一位女性将领)的陪葬品中确证中国的文字系统不是由会计记录发展而来,而是发源于刻在牛肩胛骨和龟壳上的占卜文本。

当你的思维从马克思主义,探讨革命、探讨将经济重塑为集体企业的可行性,到凯恩斯主义,批判古典经济学,从现实状况出发提出世界经济的救赎方案。两人各自定义了经济思想的两个学派,都改变了世界,同样过人的文学天赋和经济学逻辑,构建了二人过人的说服力。

纵使你曾分别度过马克思和凯恩斯,相信你也不会如在这本书中一样,有种超脱时间空间,和马克思、凯恩斯同桌对话的感觉。


这本书怎么读

一个字,慢。

这是一本没办法读快的书。绝不是因为语言晦涩或者行文不通,恰相反,不论是作者论述还是译者匠心,都成就了这本上乘之作。

之所以说需要慢读,是因为“历史”两个字包含了太多的“象”。戈兹曼教授从其自身的研究经验和史料出发,为我们讲述了他眼中的历史状态,但作为观者的你也会有你的历史观。

在某一个确切的历史年份,在宇宙中这个蔚蓝色的星球上,每一块拥有生命的大陆都在热烈地演绎着不同的进化剧本。在这部“鸿篇巨制”中,有太多“角色”,他们相似却又不同。他们在各自生物链生态圈中拼命撕扯,发出哪怕是一点微声。这其中,有一小部分人,因为必然或偶然的原因,掌握了规律抓住了机遇,成为了历史阶段的典型,声音被放大,脸孔也因此更加清晰。绝大部分虽然一闪而过,但终究都有痕迹。

所以在读一本历史书时,我们脑海中就会不断冒出各种“象”,它们构成了我们对一段历史自己的解读。

另一层让我们无法快读的原因,在于这不仅是一本历史书,更是一本金融历史书。贯穿始终的思考,是这本书最大的特色。沉浸其中阅读时,就像有两个“我”,一个“本我”,一个“超我”。“本我”一直在读“象”,甚至读着读着自己也成了“象”;而“超我”则一直在思考“象”背后的“质”,这样的思考从历史走到今天,从未停息。

所以金融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思维,它催生了文明,它也是文明本身。

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了,快到稍稍慢下来就会恐惧和焦虑。

也许今天看这篇文章的你、和我、和我们中的大多数一样,被迫沦陷在当下琐碎的生活里。但如果有这么一次机会,翻开历史,读读金融,探索世界规则的本源,了解文明的发生和消亡,就会油然而生一种超脱自己、超脱常规生活甚至超脱了人类种族的快感。

这种收获除了认知层面,还有自爱和自信。越了解这个世界,就越了解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悟透这本书,人生能提高好几个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