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大数据会颠覆公共利益吗?

公共利益是我们对社会的共同期望,它取决于价值判断、因人而异。

无知之幕:假设人们站在无知之幕后面,并不知道自己走出幕后,会身处哪一个阶层。以此为前提讨论公共政策,如果公共政策不公平、不正义,主张他的人也有可能因此而被伤害。在无知之幕后产生的公共决策,可以保护社会中最弱势的那些人。

只要个人利益之间存在冲突,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就会存在分歧。在无知之幕后面,可以部分汇合,这里是追寻公共利益的起点。

大数据是一把双刃剑,可以带来更高的效率,也能让我们毫无隐私可言。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博弈,在大数据社会来临之前,变得尤为重要。

风险的本质是未知,保险公司和赌场类似,没有办法充分挑选自己的客户。统计学归纳出来的平均指标,是保险公司赖以生存的生死线。现代寿险公司,可以根据大数据筛选出一个人的真实状况,制定出与个人最匹配的保费方案。

由于激励错配的缘故,保险在实际意义上激励了原来不想激励的行为。道德风险使得不负责任的人,占用了更多的保障机会。问题是没有人喜欢当冤大头,操作不当,会促使规矩人退出参保队伍,结果变成了逆向选择。保险公司的优质客户逐渐退保,随着不守规矩的比例逐渐增高,保费越来越高,直到无人投保。

在大数据时代,个人的健康数据、行为数据、信用数据唾手可得,道德风险、逆向选择这两大武器开始被保险公司掌握。保险公司从此可以精挑细选、非优质客户必须付出更高的价格,特别不健康的客户可能会被拒之门外。保险的本质是风险共担,如果像手术刀一样精准地把每个人从风险池中剖离出来,一人一价,保险也就不再是保险。把极度充分掌握信息、所带来的精准定价推向极致,风险共担的基石不复存在,保险的基础也就没有了。

充分、透明、不受约束的数据使用,不但可以摧毁风险共担的基础,还会伤害到社会最基本的互助机制。靠自己,没有用;靠互联网公司自律,想想都很不靠谱,出路在于规则的制定。为个人数据保密应该像医患保密关系一样重要,可现如今互联网公司滥用数据权利,甚至转售第三方的现象非常严重。

数据应该属于谁?数据即将变成最主要的价值源泉,用户还能控制自己的数据么?如果它们被互联网公司牢牢把控,用户应该如何应对?如果用户数据,是互联网公司通过巨大的投资和创新获取的,那么拥有和使用它们,并从中获利是理所当然的。如果可以用极低的成本、很容易的获得数据,甚至是用户主动提供的数据,这些数据应该属于用户。

个人可以控制的风险应该由个人埋单,不可控的风险应该交由公众一起分担。个人应当为自己的不良习惯负责,却不应该为高致病风险的基因承担责任。没有人,希望生活在一个为基因缺陷负责的社会里。

大数据对个人信息的精准获取,颠覆了我们了解和分担风险的方式,进而会影响我们对利益的分配方式。

得到:

资源在谁的手中用的更好,就应该归谁。问题是如何定义“用得更好”?使用大数据服务于公共利益,为更多的人提供有价值的服务,是用的更好。服务于企业或者个人利益,通过差别定价获取更高的利润,凭啥就应该视为用的不好。好与不好,仅仅用道德尺度去衡量,是站不住脚的。

大数据可以为我们筛选出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硬币的反面是讨价还价能力的丧失。我们喜欢它提供的便利,却会恐惧因此而失去的掌控感。

定制信息会把一个人固定于看不见、摸不着却真实存在的圈层之中,解决之道是随机发送一些他从未关注过的信息。

你可能感兴趣的:(16 大数据会颠覆公共利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