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读书现学现卖#第5期《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P121—P133
笔记:
1.阿什德和约翰逊把新宣传放到组织与公共关系的框架中加以理解。他们发现,旧宣传是由国家来操作,而新宣传则是由组织通过现代公共关系来操作,并且这种正式的信息发布和控制体制既适用于政治领域,也适用于经济领域,像新闻发布会等措施其实变成了一种新的信息控制和宣传方式。
2.旧宣传和新宣传的差别:
1)旧宣传的目标受众是无差别的大众或者是想要说服的公众,而官僚式的宣传受众则是细分化的,组织会挑选出特定的一部分受众,针对其特征开展宣传;
2)新宣传和旧宣传使用的媒体也存在差异,传统宣传选得是大众媒介,如:报纸,电影,广播等。官僚式宣传主要使用组织报告,记者招待会等方式向媒体提供信息,成为他们的信息源而不是直接控制媒体;
3)传统宣传的目标是改变受众的态度,信仰,促成某种行为,而官僚式宣传的主要目的是保持组织的合法性,并使其能够继续生存。它并不需要说服所有人,只需要说服与他的生存息息相关的特定受众;
4)传统宣传试图保持自己的可信度,或者让受众相信宣传所说的是真实,但是事实才是最可靠的,所以传统宣传不惜使用一切方法,包括提供事实,来获得受众的信任。而新的官僚式的宣传则注重对真实的使用,一般通过统计数字和事实的某种诠释来达到组织目标。但很少向公众说明他们为什么会使用某种方法而不是另一种方法来分析数据。他一般会利用专业主义的方式使“真实”为其服务。
3.社会学家滕尼斯,涂尔干,孔德,斯宾认为,现代化带来得分工和差异,使人之间的血缘、传统的联系消失,成为分散的原子化“大众”。
4.埃吕尔认为,如果个人从出生以来就生活在某个整体宣传的环境中,那么他的认知结构与基本态度从一开始就被设定,潜移默化的宣传根本无需改变什么,只需要不断强化既有的思维方式就可以。
5.在宣传的定义上,定量宣传关注的是行为和态度的改变,而批判的宣传研究关注的是思维方式的塑造。埃吕尔提出,预宣传不是立即产生某种所需要的态度和行动,而是逐渐形成某种思维方式,为鼓动性宣传做好铺垫。
6.拉斯韦尔对传播的定义,研究传播行为的正确途径应该考察谁,通过什么渠道,向谁,说了什么,产生了什么效果。
7.信源,研究者们把传播者身上与说服相关的特征分为两个方面:“权威性”(expertise)、“可信赖性(trustworthiness)”. 前一种代表着能力,后一种代表着人格。权威的专业知识和诚实可信的人格书传播活动取得良好效果的必要条件。另一些研究者建议将鼓动性(dynamism),和客观性(objectivity)也列入信源的可信性信念中。
8. 休眠效果: 对于低可信度信源来说,似乎信息本身的影响暂时休眠,等一段时间后才苏醒,所以这种低可信度信源的传播效果是时间逐渐回升的现象被成为休眠效果。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对传播内容的记忆有所下降,但是对信源的遗忘更大,最后高可信度和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经过一段时间后逐渐靠近,最终态度的改变程度取决于传播内容本身。
9.恐惧诉求
成功的恐惧诉求能够先引发人们紧张的情绪,然后通过提出新的意见和问题的新的解决办法,消除受众的紧张感,达到说服的效果。最近研究发现,恐惧诉求是否有效的关键不在于恐惧诉求的强弱,而在于接受者是否认为讯息中所推荐的行为可以解决威胁。
10.论据的组织与说服效果:1)一面提示还是两面提示;智商越高,两面提示效果越明显;智商越低,一面提示的效果越明显。
2)明示内容,还是寓观点于内容之中;一般来说,明示结论效果更好,而智商较高,则寓结论于材料之中效果更好。
3)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霍夫兰等人的研究发现,将负面信息放在前面会产生重要影响,因为起负面效果很难消除。接受者的动机也会产生影响。对于认知需要很高的受众来说,两种情形差异不大,但是对于缺乏认知动机的受众来说,先入为主的说服效果好。
4)“面子”与说服。如果在公开场合宣布同意过某个意见的人和没有公开过的人相比,不太容易改变自己的观点。
11.受众与说服效果
1)受众的智商对说服效果的影响,要求掌握的材料的事实性越强,特别是材料比较复杂时,教育程度较高的人越容易发生观点的改变,这种改变是“知情的观点”;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经常因为少量的事实或者容易掌握的事实就改变自己的观点,这种观点是“盲情的观点”。
2)群体归属的影响,个体趋同的倾向源于群体归属感,当他们意识到群体其他成员对他们的行为期望,同时个体具有达到这些期望的动机,常常会有趋同行为。组织规范常常会影响说服性传播的有效性,如果说服性传播与组织规范一致,会取得较好的效果,相反,则提个拒绝改变。研究者发现,那些更看重自己在群体中会员资格的人比不看重群体资格的人,更不容易收到与组织规范相违背的传播的影响。
4)受众个性因素对可说服性的影响:可说服性是指受传者对说服性信息的敏感程度,或者睡受传者是“容易”还是“难以”接受他人劝说的个性。
易受传播影响的人一般自尊心不强。表现出不能适应社会;例如他们大多比较害羞,言谈中缺乏自信,在社交场合局促不安。他们有“攻击抑制(aggressively inhibited)"的特征,很少批评他人,难得对人发脾气,几乎不愿拒绝任何人的任何要求,即使在受骗上当时也很少表现出怨恨。此外还经常表现出很沮丧(depression),常常感到“抑郁”“闷闷不乐”和“灰心丧气”。
而那些比较难说服的人也有三个明显的特征,对他人富有攻击性,不喜社交、具有利群索居的倾向,有严重的精神性神经症的困扰。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公开对他人表示攻击性和敌意的人,相对而言,很难受说服性传播的影响。
4)参与也会影响说服效果。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因为角色的要求,发表言不由衷的意见,研究发现,主动参与(在实验中扮演角色)比被动参与(仅仅倾听和阅读发言提纲)更能有效的改变意见。
感想:
1. 现在接触的宣传多事官僚式宣传,这种宣传成为媒体的信息源,注重对真实的使用,用可以达到自己目标的诠释方法诠释事实。
2. 结合当下看到的各种碎片化的文章,或许一开始并没有改变自己的态度,但是看多了,慢慢的就会影响自己的思维方式。没看传播学以前,在看文章的时候看到一些认知,只觉得认同或者不认同,很少想认同或者不认同的原因,作者的目的等相关联的方面,思维停留在很浅得层面。
3.有时候对于权威人士的不信任可能是他给人的感觉不好,人格不符合自己的心里预期。
4.低可信度信源经过一段时间传播效果逐渐回升,最后还是传播内容本身对受众的影响更大,是不是可以说明影响人的还是最本质的东西,外在的形式终归是会随着时间消逝的。
5.恐惧比快乐更能驱动人做出外化的行动,警惕一切让自己恐惧焦虑的东西,先思考一下。
6.智商和人认知高的人总体而言对于各种形式的传播更能够有自己的判断,不容易受影响。
7. 自尊心不强易受传播影响的人,我相信可以通过刻意学习来提升自己的认知,通过双系统来切实的做出一些事情,渐渐改变在社会生活中为人处世的风格。需要耐心和时间。
不易受传播影响的人也一样,多学习,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