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3.16 文/琴音 日更D13
由于我个人的工作性质和特殊性,我经常会接触到很多关于养育孩子,亲子关系,婚姻关系,婆媳关系等的个案。
比如,“我的孩子在上四年级,这个学期开始不愿意去上学了。请问老师能不能帮我引导他去上学?”
“我的孩子早恋了,她才上初一,老师,我该怎么办?”
“老师,我女儿14岁,初二,老是喜欢跟我对着干,又顶嘴,不能接受批评,说她一句就摔门而走,真是烦人。”
“我家孩子上初二,半年前开始不愿意上学,每天都待在家里玩手机,躺着玩,坐着玩,因为坐姿的关系脊椎开始出现了问题,眼睛的视力也直线下降。真受不了他,一说就生气就暴躁。这可怎么了得?”
“我要跟TA离婚,我当初瞎了眼才会选择了TA,闷骚男,又懒惰又自私.....”
为何孩子从天真纯洁变成满口脏话,厌学逃学,离家出走,满嘴谎言,叛逆......?为何甜如蜜的爱情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为什么婆媳关系紧张兮兮,难道彼此是天敌?为什么过得这么苦?为何生活会变得一团糟?
“温水煮青蛙”,听说过吧?据说有人做了一个试验:把一只青蛙扔进热水里,青蛙会立马弹跳出来得以逃生。但是把青蛙放在一个装满凉水的大锅里,任其自由游动,然后用小火慢慢加热,青蛙在逐渐升温的温水里游来游去,最后当青蛙意识到受不了想跳出来,已经为时已晚,青蛙最后因失去逃生能力而被煮死在温水里。
生活中,很多人都在温水煮青蛙。温水就是过去的模式,旧有的模式,熟悉的模式,过去的信念,观点和价值观等,也包括一些现状和身体因素等,等到真正发现和意识到问题以及重要性的时候,要跳出来时“水温”已经是六七十度甚至八九十度了,已经是“癌症”的中晚期了。
“温水煮青蛙"道出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原理,说明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在与家长互动的过程中,有的时候我会跟他们做一个这样的互动:一个杯子,装上清水,这就是孩子来到世界的本来的样子,慢慢地,孩子听到什么就是什么。听到的是脏话,不健康的语言,打压否定的语言,还是肯定欣赏赞美认可的语言?看到的父母如何相处的就会认同世界是什么样的。是互相的争吵,掐架,指责,抱怨,还是和睦相处,恩爱互助呢?如果是前者,水慢慢地变黑变黑。然后家长“突然”地觉醒了,天呀,我的孩子怎么变成这样的?他五年级的时候还好好的,他上一个月还是一个很不错的孩子,他昨天还好好的,怎么今天就变成这个样子了?......
课堂上很多的家长朋友也是蛮坦诚的。我问:“打过孩子的请举手。”刷刷的都是“高手”。“打完孩子后悔的,请举手。”刷刷的还是那些“高手”。我再问,“后悔以后继续打孩子的举手?”依然是那些“高手”。“打完孩子~后悔的,后悔以后继续打的......”如此巡回问了三遍,依然是那一批“高手”。
“小的时候,或者曾经被父母打过的,请举手。”发现还是那一片“高手”。感觉好像走进了一个怪圈子里去了。
我们都知道教育孩子最好不用打骂的方式,我们也知道打骂不管用就该换方法了。可是,孩子不听话了,惹我们生气了,孩子没有做好......我们的声音就会高八度,我们就会忍不住地出手了。那是因为这是一种熟悉的模式。人遇到事情,往往是做出熟悉的模式而不是应该的模式。
这就是我们相当多一部分家长的“温水煮青蛙”的习惯应对姿态。很多时候,我们已然习惯沉缅在传统的思维模式之中,抱着传统观念不放,最后就成为那只温水煮青蛙中的青蛙了。
作为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是发现不足,调整方式方法,觉察自己和成长自己的过程。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认识,能力,交际,内在,幸福指数等,用自己的生命状态去影响孩子。而不是只是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孩子出现问题后就去生气,指责,抱怨。
“温水煮青蛙”,除了惰性,除了安于现状,大概更多的是缺乏改变的内在动力吧。我想,很多人不是拒绝改变,而是拒绝被改变吧。一个人在安逸,稳定的环境待久了就习惯了,改变或者被改变都会有“痛感”。
2018,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年,改变思维,保持思维模式的弹性,主动随环境变化而变化,像用力跳出热水的青蛙。
“温水煮青蛙”,有给到你生活的启发吗?
2018,你养育孩子的模式,你的职场模式,你的夫妻相处模式,你的人际交往模式……2018,你还在温水煮青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