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人物派:新媒体语境下,新闻研究的变与不变

由新闻行业观察与新闻研究类微信公众号引发的思考(1)

○孙江 李婷 杨舒颖(2)

(西北政法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3)

【内容提要】随着新媒体发展进程的不断深化,垂直化、专业化成为自媒体尤其是微信公众号引流、涨粉的重要选择。以发布行业或者专业信息为主的公众号日益成为自媒体中的一支劲旅,微信公众号开始成为新闻行业观察和新闻研究内容发布与交流的重要平台。当“传媒茶话会”“刺猬公社”动辄爆出阅读量在“10万+”以上的原创文章(3),新媒体给我们的新闻研究带来的变化作为一个时代问题走进我们的视野。本文基于对清博大数据平台抓取、筛选了在内容生产上具有新闻行业观察与新闻研究旨趣的上百个公众号进行了梳理,对新媒体语境下,新闻研究的变与不变进行了探寻与思考。

【关键词】新媒体 新闻研究 微信公众号

影响人物派:新媒体语境下,新闻研究的变与不变_第1张图片

与时代密切相关的新词或者热词往往可以帮我们记住一个时代,而与媒介密切相关的新词则可以协助我们迅速在脑海中映射出对这个媒介的核心诉求。

如果说“热搜”、“刷屏”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的是我们对搜索引擎、社交媒体的社会聚焦以及舆情感知诉求,那么阅读量“10万+”、“爆款文章”这样一些专属微信公众号的热词,折射出的就不仅仅是我们对订阅号作为一种新媒体信息发布平台的功能诉求——比如裂变式散布信息,比如迅速聚合持同质观点的人群——在当前的信息环境里,阅读量“10万 +”除了可以被视为社会注意力的风向标之外,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传媒从业者衡量自己的传播活动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甚至价值追求。

2017年4月17日,一个名为“传媒茶话会”的微信公众号推出原创文章《媒体人必读:一带一路报道中这些雷区千万不要碰》,不到十个小时,阅读量突破 10 万,几天后阅读量稳定锁定在 16 万+,而当时全中国的持证记者也不过20余万。几个月后,该公众号再出“爆款”——8月9日,“传媒茶话会”发布一篇名为《九寨沟7.0级地震,机器人记者25秒540字配4图!人类记者你颤抖了吗?》的原创文章,推送两小时后阅读量突破4万,4小时08分阅读量达到了10万+,截至8月10日14:00,该文章阅读量已达23.6万。

而这两篇“爆款”文章的出现,不仅在新闻业内人士的手机上造成了“刷屏”事件,也让“传媒茶话会”这类的公众号作为自媒体本身成为我们思考与分析的对象。

影响人物派:新媒体语境下,新闻研究的变与不变_第2张图片

一、新媒体语境下新闻研究视野生变

随着新媒体发展进程的不断深化,当“自媒体已然过了黄金的红利期,进入了竞争激烈的红海期”(4),垂直化、专业化成为自媒体尤其是微信公众号引流、涨粉的重要选择。以发布行业或者专业信息为主的公众号也日益成为自媒体中的一支劲旅。新闻事业作为社会的瞭望哨,时刻保持着与社会最新变动的一线接触,对新的媒介技术与传播方式的掌握与运用也往往最迅速,类似“传媒茶话会”这样的公众号立足于新闻专业,并致力于提供这一领域相对集中、专业化的信息的公众号,开始成为新闻专业行业观察、业务交流与学术探讨的新平台。

这样的平台带给我们的首先是研究视野的丰富。而这归根结底是媒介技术带来的社会变迁。作为与新闻传播业实践关联极强的学科,新闻学研究重点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规律以及新闻传播事业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的特殊规律、新闻事业的性质、任务、特征、作用以及新闻工作的原则和方法(5)。可以说,新闻传播业的发展是新闻学发展的基础。新闻学的研究视野,也是随着媒介形式的不断丰富而丰富的,从新闻学诞生时的报纸、期刊,到电子媒介时代的电视、广播,再到数字时代的互联网、移动终端,新闻学的视域在不断扩大。

在今天的新媒体语境下,媒介技术给新闻研究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变化,即新闻乃至新闻研究活动从一种由专业人士垄断的职业活动,变成了媒介化时代的公共传播过程。如果说此前进行大面积传播的技术只能被专业的新闻组织所掌握,那么在新媒介技术条件下,个人可以使用的传播平台空前丰富和强大,原本并不隶于某个新闻机构、研究机构的组织或个人,也有可能成为新闻传播以及研究活动的主体,甚至表现得比传统的新闻传播和研究主体更为活跃——当公众的信息生产力因为新媒体的技术赋权而得到了解放,以“自媒体”运营者为代表的非专业化、非职业化的群体加入到内容生产的队伍中来,并表现出并且表现出不亚于传统媒体或者研究成果发布平台的传播力和辐射力。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变迁,笔者基于清博大数据平台对微信平台上生产和传播新闻领域行业观察与问题研究内容的公众号进行了数据挖掘(6),并按照WCI(7)的高低对前100位进行了排名和分类。分类结果显示,参与排名的100个微信账号中,由个人和私营企业运营的账号占到52%(8),在排名前十位的微信账号中,这一比例进一步扩大到70%。

如果说在传统新闻学的框架中,新闻事业主要是由报社、通讯社、电视台、广播电台以及上述新闻单位的官方网站等新媒体平台组成的,而这些新闻单位首先是专业化的新闻组织,并且有着自己的主办单位和主管单位,那么当自媒体隐含有可能比拟传统新闻机构传播力量的今天,我们便有必要从理论研究的层面对重新审视自媒体——这种审视并不是仅仅从技术层面来分析自媒体给我们建构了怎样的新闻活动场景,而是像对待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等媒体一样,将自媒体(无论其运营主体是组织还是个人,都将其视为有影响能力的新闻传播与教研活动单位)真正纳入“媒体”的范畴,对其给予给予从传受主体、传播规律、传播内容、传播特点到产生背景和发展历程以及价值伦理的全方位考量,来分析它们给我们的当下带来的改变,以及我们需要作出的应变。这一改变带来的,将是我们对于新闻学理论中诸如新闻传播主体、传播特征、新闻伦理等基础理论的再次梳理与思考。

影响人物派:新媒体语境下,新闻研究的变与不变_第3张图片

二、新媒体语境下新闻研究主阵地不变

在笔者筛选出的 100个公众号中,29个账号主体为高校/科研单位;27个账号主体为其他私人企业;25个账号主体为个人;19个账号主体为新闻出版机构。对此四类公众号2018年4月20日-4月30日期间的推文进行内容分析后发现:

高校/科研单位运营的账号中,以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的官微为主,原创文章内容主要由校园信息、社会/校园热点以及学术评论以及业界与学界的人物专访为主,同时也会转载本院系著名学者的学术文章,受众定位以本校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为主。

新闻出版机构运营的账号中,以学术期刊的官微为主,虽然因期刊本身的定位不同而有倾向于新闻业务和倾向于新闻理论的差异,但从总体看来,虽然期刊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与期刊纸媒出版物相比,语言更加活泼生活,选题更加贴近当下的学术热点或社会热点,但各个期刊公众号的文章内容合起来可以清晰地勾勒出新闻学的学科结构,新闻史论、应用新闻学并行发展,行文规范严谨,且往往是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对行业的深度观察以及对业务的系统总结,受众以业界、学界的专业人士为主。

私人企业运营的公众号,运营主体主要为各种传媒公司或文化公司,排名靠前的公众号(如“AI蓝媒汇”、“媒通社”、“蓝鲸财经记者工作平台”等)文章原创比例高,主要内容包括行业观察、产业信息、新闻实务技巧,以及热点事件评论几大方面,也会有业界与学界的人物专访和知名人士的文章转载。但上述行业观察和产业信息深度明显不如学术期刊官微发布的同类文章,语言相对情绪化,有较强的代入感,符合手机用户碎片化、轻阅读的信息接收习惯,而其提供的实务技巧往往切入点小,针对某一类具体的报道提出具体的措施建议,给读者一种“立马就可以上手”的感觉。受众主要定位在新闻从业者、文化传媒人士以及对文传产业感兴趣的人群。

个人运营的公众号则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三种类型:其中排名靠前的、以“新闻实验室”、“刺猬公社”、“传媒圈”、“记者论坛”为代表的公众号文章内容与受众定位与“AI蓝媒汇”、“媒通社”、“蓝鲸财经记者工作平台”等企业运营的公众号类似。第二类诸如“传播考研必读”、“拖鞋哥新传考研”、“新传考研社”、“新传土拨鼠”、“行之记者”这样的公众号则以新闻传播专业在校研究生创办和运营,目标非常明确,就是为新闻传播专业的考研学生提供考研资讯;第三类公众号则是由学者创办的自媒体账号,“重建巴别塔”、“小强传播”、“谭天论道”、“胡泳”、“扯氮集”、“羊村传播”、“批判传播学”均属此列。其中“重建巴别塔”和“批判传播学”以分享学界理论成果为主,某种程度上与偏向于学术研究的学术期刊相似,传播研究成果,见证学科发展 ,凝聚专业同行学术共同体;而“扯氮集”、“小强传播”、“谭天论道”则以业界动态、传媒产业观察、热点评论为主,文章风格与受众定位与“新闻实验室”、“刺猬公社”这类的公众号相似。

而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略窥一斑的是,虽然新的媒介技术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信息发布与传播渠道,的垂直自媒体也可以迅速汇聚同质人群,但市场导向依然深深渗入在有盈利追求的企业与个人公众号中——虽热“10万”+的“爆款”文章诞生在这些公众号里,但这背后的传播逻辑却主要是选题是否“抓人”、是否能让受众获得即时满足感。就新闻学科构建意义上的新闻研究而言,无论应用新闻学还是新闻学史论,高校、科研机构和传统的学术期刊依然是引领学科发展、传播研究成果、繁荣创新文化、促进学术交流、凝聚学者群体,以及搭建学界与业界桥梁的主要阵地。

影响人物派:新媒体语境下,新闻研究的变与不变_第4张图片

三、新媒体语境下新闻研究价值追求不变

虽然变化是时代的主旨,但新闻活动及其背后新闻研究也仍有安身立命的根基,并且这一根基的存在,使新闻传播活动可以随着工具的变迁而在“术”的层面发生改变,但新闻活动以及新闻研究的旨趣则将继续作为这一事业的灵魂经受时间的洗礼。

这个灵魂便是新闻事业及新闻学的价值追求。

可以说,新闻学从诞生以来,就担负着更加浓厚的价值追求——“作为一门学科,新闻学的直接目的在于从学科结构的不同分支出发,探讨研究新闻传播现象的特点与规律,间接目的是为新闻传播活动的有效进行、新闻传播业的良性发展提供知识支持,最终目的则是通过良性的新闻传播为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服务。(9)”“新闻教育的目的不应当是狭义实用主义式地为业界培训称职雇员,而应当是培育有能力继承启蒙传统的社会和文化批评家。他们要会‘跑’新闻,但更重要的是,他们要具有在把握社会‘真实的整体’基础上发掘新闻的能力;他们要讲故事,掌握描述的基本功,但更重要的是,借用文化人类学家格尔茨(Geertz)的话,他们不从事味同嚼蜡的‘浅描’(或称‘报道’),而是善长具有分析穿透力的‘深描’;他们是专业人士(professionals),这不仅在于他们掌握了通过专门训练得到的技能,更在于他们具有服务社会全体、倡扬公共利益、献身社会福祉的精神,并有将这种献身精神渗透到日常工作之能力。(10)”这也是从新闻学诞生以来,无论媒介如何变迁,新闻研究始终恪守的学术关怀。

通过对新闻价值追求的溯本清源,我们就不难得出这样一个判断:媒介的变迁、参与新闻生产环节的主体的扩大与丰富,并不意味着以传统的、专业化和组织化的新闻机构为代表的新闻业的山河日下,更不意味着以学术期刊、高校及科研机构出版物等传统的业务交流与学术探讨平台的式微,因为新闻业和新闻研究使其成为一个社会专业的和核心要义并不是通过谁、通过什么媒介来获取资讯和交流研讨,而是新闻活动与新闻研究的活动主体是否依然能够发挥其“服务社会全体、倡扬公共利益、献身社会福祉的精神”,新闻业是否依然能够“通过良性的新闻传播为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服务”,新闻教育是否依然能够培养上述人才,新闻研究是否依然能够为上述目标提供学养支持。

四、恪守新闻价值追求与学术关怀,观看待新闻研究的当下与未来

当厘清了新闻研究的变与不变,我们便很容易得出这样一个态度,即恪守新闻事业与新闻研究不变的价值追求与学术关怀,对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研究抱有一个相对乐观的期待。

这种乐观的基础首先是媒介变迁带来的研究视域的不断开放。伴随着媒介化社会的形成和全球传播新格局的显现,新闻学面临的新问题越来越多,紧靠既有新闻理论研究的存量,不足以解释当下。在媒介变迁带来的基础概念不断革新的今天,新闻研究也许可以尝试以一种更加包容并蓄的“问题”研究心态,淡化新闻学的学科规制色彩,而把它视为一个开放的研究领域(field),从传播学、人类学、信息学获得思路启迪、研究武器以及实践技巧,但我们也必须坚守新闻学本身的根基,即以新闻而非信息作为逻辑生产点,目光始终投射在新闻的公共属性以及新闻业与社会公共理想之间的关联。

影响人物派:新媒体语境下,新闻研究的变与不变_第5张图片

这种乐观的源泉还来自于自媒体所代表的一批新的专业人士的崛起。作为一门应用性极为突出的学科,新闻学自诞生以来便与新闻活动紧密联系。在进入榜单前10名的在进入排名的微信公众号中,“新闻实验室”创办人方可成为前《南方周末》记者、《东方历史评论》系列读物编辑,“刺猬公社”创办人叶铁桥曾就职《中国青年报》社;“蓝鲸财经记者工作平台”创办人李武本身曾是资深财经记者,“AI蓝媒汇”发起人之一罗昌平为前《财经》副主编……。这样一批公众号的繁荣背后,是一批从传统媒体走出来的新专业人士的成长。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新闻学的创立和发展都来源、依托于新闻实践活动,很多重要的新闻理论知识都来自于新闻从业者的贡献:李普曼这样出身于新闻评论员和专栏作家的学者,而在我国,新闻学的开创者中,邵飘萍、戈公振、任白涛等人都是著名报人,几乎一生都活跃在新闻业一线。有学者经过研究发现,中国近代新闻学研究群体中,报刊活活动家是人数最多的一个群体,也是近代中国从事新闻教育工作最多的一个群体(11)。而今天,一批新媒体精英的梯队形成,使我们有理由对解决长久以来新闻研究业务与学界分离的问题抱有格外乐观的期待,也对我国新闻学研究本土化的进程感到充满希望。

但这样的期待绝对离不开以高校、科研机构为代表的传统的新闻研究机构和以学术期刊为代表的学术交流平台的主导发力——毕竟对于新闻学这样一个与公共福祉息息相关的领域,“10万+”和“爆款”永远不可能成为它的中心目标。也许新媒体技术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观察和发现问题的眼睛,但是梳理和解决这些问题,无论在现在还是未来,都将继续主要由怀着天然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的专业人士和专业机构来孜孜求索。

影响人物派:新媒体语境下,新闻研究的变与不变_第6张图片

(1)【基金项目】 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卓越传媒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17BZ039)阶段性研究成果。

(2)作者孙江,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李婷,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硕士研究生,杨舒颖,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传播硕士研究生。

(3) “传媒茶话会”相关信息及阅读统计数据来自新华网2017年8月16日转载文章《传媒茶话会”:4小时阅读量10万+的启示》,网址:http://www.xinhuanet.com/newmedia/2017-08/16/c_136529875.htm

(4)张娟:《红利期过后自媒体如何突围》,《新媒体研究》,2017年第2期

(5)雷跃捷:新闻理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6).

(6)具体过程如下:

a、进行公众号的抓取和筛选。

(a)在清博大数据的”微信文章采集“产品项目下,抓取了2018年1月1日-3月31日推文中中含有“新闻学”、“传播学”、“新闻传播学”、“新闻研究” 、“传播研究”、“传媒研究”、“媒体研究”、“新闻传播研究”、“新闻专业”等关键词的公众号;对上述公众号的的不限认证状态,搜索范围包括标题以及摘要;

(b)在清博大数据”公众号信息采集“产品项目下,抓取了公众号名称、功能介绍、认证信息、行业中含有“新闻”、“媒体”、“传播”、“传媒”、“媒介”、“沟通”等关键词的公众号;对上述公众号不限认证状态,不限地域,搜索行业为“传媒”下的”期刊 “、”传媒观察"与“自媒体”;

(c)整合上述公众号并去除重复账号。

b、进行二次删选。以公众号“功能介绍文本为分析对象,去除含有“投资”、“健康”、“养生”、“客户”、“销售”、”创业“、”设计“、”文化“等关键词的公众号;对所剩的公众号进行人工筛选,并去除其中最近30天内未推送消息的公众号,最终获得149个以新闻行业信息与专业研究内容为主的公众号。

c、对筛选后的公众倒入清博大数据平台并进行WCI排名,并将排名前100位的公众生成榜单并导出。

(7)WCI :微信传播指数,即WeChat Communication Index的首字母缩写,是指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文章的传播度、覆盖度及公众号的成熟度和影响力来反应微信整体热度和公众号的发展走势,主要根据公众号的文章阅读指数和点赞指数等来进行数据计算,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沈阳教授新媒体指数团队研发。

(9) 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第2页。

(10)转引自王君超:《新闻学:走出传播学还是走出自己——兼论新闻传播学对新闻实践的作用》,《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11)李秀云:《中国新闻学术史(1834-1949)》,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386-391页

影响人物派:新媒体语境下,新闻研究的变与不变_第7张图片
影响人物派:新媒体语境下,新闻研究的变与不变_第8张图片
影响人物派:新媒体语境下,新闻研究的变与不变_第9张图片
影响人物派:新媒体语境下,新闻研究的变与不变_第10张图片
影响人物派:新媒体语境下,新闻研究的变与不变_第11张图片
影响人物派:新媒体语境下,新闻研究的变与不变_第12张图片
影响人物派:新媒体语境下,新闻研究的变与不变_第13张图片
影响人物派:新媒体语境下,新闻研究的变与不变_第14张图片

转自:《中国记者》2018年第7期

影响人物派编辑 杜澳 整理汇编

你可能感兴趣的:(影响人物派:新媒体语境下,新闻研究的变与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