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岳阳楼记》有感

最近在听《冬吴同学会》的过程中,听到梁冬老师和吴伯凡老师引用了《岳阳楼记》中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是范仲淹的名篇,也是中学语文必背文章。记得读初二的时候老师曾花了很长的时间对文章进行讲解,而且我当时这篇文章背得很熟练。但是时隔十年,我却在听音频时记不清到底“居庙堂之高”时忧虑的“民”还是“君”,为了搞清楚到底何时忧民,何时忧君,我重读了《岳阳楼记》。

先看了百科中的创作背景,然后开始读正文,10年后重读《岳阳楼记》居然只用了10分钟。而且读到了很多当年即使把文章背会也没有搞懂的内容和含义,并深深地感受到古人对文字运用能力之强。

《岳阳楼记》的创造背景很简单,范仲淹的老友滕子京应被诬陷擅自动用官银而被贬巴陵郡。滕子京被贬后的第二年重修了洞庭湖畔的岳阳楼,然后请求好友范仲淹写文章记录一下这件事。范仲淹正好借此机会规劝好友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勉励好友要向圣贤学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正文只有六段,每段都很简短。第一段简要概括了文章的创造背景和目的。第二段用几个短句描写岳阳楼附近的壮丽景色,因为“前人之述备矣”,所以不过多着墨。但范仲淹提出了问题: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难道没有差别吗?接下来的两段回答了这个问题。第三段描绘了坏境恶劣时,迁客骚人常有的感怀之情。第四段与第三段对应,描绘了环境良好时,文人墨客常有的感触。两段文字极其简练、优美。第五段在前文论证基础上提出论点,表达向圣人学习的情怀。第六段记录写作时间。

《岳阳楼记》的结构简单明了,先创造交代背景,然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这种典型的夹叙夹议的写作方式我们非常熟悉,因为即使现在使用的是白话文,但是写作思路和文章结构还是与古文时代相通的。可是10年前,我的阅读理解水平没有现在这样好,能够读一遍就了解文章的结果和主旨;也无法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字的优美。10年前,我只是完成任务似的背会了文章,上课时也听老师讲了很多,但当时几乎没有领悟到什么东西。

难道这就表明以前所学、所背的古诗文没有任何意义了吗?当然不是,我很清楚若不是10年前我自己背过《岳阳楼记》,并听老师讲解了很多,我现在对它的理解也没有那么深。当初学习古诗文的过程训练了我的古文理解能力,使我在多年之后阅读古文时能比较轻松。这个过程还锻炼了我的文字表达能力,因为古诗文确实要比白话文更精炼。以前背过的古诗文都藏在我的潜意识里,等待着在某种机缘下被唤醒,比如我因为听《冬吴同学会》而重读《岳阳楼记》,然后重新认识了它的文字之美和寓意之深。

在我看来,中小学时代学习古诗文的过程相当于在我们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这颗种子等待着发芽的机会,即我们重新发现古文的美、精炼、寓意深刻的时候。

曾听说如果英文好的话,一定要读一读莎士比亚,因为那会让你认识到:原来英文可以这样写!类比到中文,大概就是那些优美、精炼的古诗文了吧,如果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比较好,那一定要读一读古诗文,因为那会让你认识到:原来中文可以这样用!

最后,去读读《岳阳楼记》,感受语文之美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重读《岳阳楼记》有感)